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渡诗集》一卷,宋南昌洪炎撰。炎字玉父,元祐末进士,官至著作郎、秘书少监。兄朋,字龟父,刍,字驹父,号三洪,与弟羽又号四洪,皆黄庭坚之甥,诗亦学其舅,为江西诗派之隽。玉父尤著名,诗集亦独传。但向无刻本,清顺治前抄本亦极少。康熙间,商丘宋荦巡抚江宁,于吴门医士陆其清家见之,始广为传抄。当时朱彝尊,何义  相似文献   

2.
宋代诗学批评对黄庭坚予以了特别的关注;从人格情性和诗作自成一家上对其进行了标树;同时对其诗作格调、用语、结构、笔法等方面审美特征展开了辨析:对其诗法渊源及特征等也有论评。这为后世诗学批评黄庭坚论建构出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杨万里早年曾习江西诗法,因此其诗学思想留下了江西诗学的烙印,他主张诗歌讽喻时政要怨而不怒,与黄庭坚所倡导儒家"温柔敦厚"诗教近;学古人句律不用其句意而学其风味。时代的巨变和亲身的生活阅历,走出江西诗派的樊篱的杨万里提出了"感兴"说,言诗人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得创作灵感和激情,它远绍魏晋感物起情说,近承陈与义感物兴发论,对向书本材料讨生活的江西诗派末流具有纠偏救弊的现实意义。心师造化、取法自然的同时,杨万里并不否定对前人诗作的研习,但须"参"须"透脱",才能妙悟其风味,这一诗学思想是对黄庭坚诗学思想的总结和提升。  相似文献   

4.
胡适的说理诗创作在五四说理诗风气中具有典型性.他提出的"具体的作法"这一诗学观念不仪在新诗诗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初步回答了"以诗说理"、"抽象的材料入诗"这一诗学课题.  相似文献   

5.
苏东坡、秦少游、黄庭坚、佛印和尚四人是宋代有名的才子,经常在一起唱和应答.一次,四人结伴郊游,路过一寺庙,见墙壁上题有杜甫的<曲江对雨>一诗,因年代久远,诗中"林花著雨胭脂□"一句最后一字看不清楚,于是,四人建议把缺字补上.  相似文献   

6.
南宋姜夔,诗法江西黄庭坚,其词也颇受黄庭坚诗学的影响。擅于字炼句琢,并以清劲瘦硬的江西笔法改造词体,同时追求自然高妙,从而形成了清刚醇雅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7.
陈三立为晚清“同光体”赣派的代表诗人,他特别景仰同乡前辈黄庭坚,以其为学习的对象,他的诗歌创作、诗论、诗评中体现出对黄庭坚诗歌选择与改造的特征,他并热心奖掖乡贤同仁,以振兴江西诗学,成为晚清诗坛接受黄庭坚诗歌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8.
学问一直为历代诗人所重视,“以学问为诗”却是在宋代形成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甫。杜甫首先以赋笔写诗和以议论入诗,从而打破了中国诗歌传统的审美体系,开始关注诗歌中的学问典故、字词韵律。韩愈、李商隐为唐人学杜诗最有成就的两位诗人,他们的创作、诗学观直接影响了宋诗“以学问为诗”的形成,“以学问为诗”便在西昆派(以典故为诗)、欧阳修(化用古人诗句)、王安石(以史料入诗)等诗人努力下,到苏轼、黄庭坚达到成熟。特别是黄庭坚的诗学理论的提出,从而使“以学问为诗”从一种单纯的诗歌技巧上升为诗歌创作观。  相似文献   

9.
作为清代"四大诗说"之一的翁方纲的"肌理"说以"肌理"为核心概念构筑其诗学体系,就其大要,大致可以分为诗歌本质论、诗歌创作论、诗美学、诗史观等四个相互连属的部分。通过对其进行细致的辨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翁方纲的诗说,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其在整个清代诗学史乃至中国诗学史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惠洪、黄庭坚年龄差距很大,但缘于惠洪对黄庭坚的倾慕及二人对诗歌的共同爱好,惠、黄交游甚密,唱酬诗作、谈诗论法。惠洪的诗学著作《冷斋夜话》和《天厨禁脔》中称引、诠释黄庭坚论诗之语颇多,二书对黄庭坚诗法理论进行了传引、阐释和总结,成为江西诗派诗歌理论的重要典籍。  相似文献   

11.
论宋濂的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明初宋濂诗学思想的系统研究.文章认为作为浙东文派的代表人物与明初的朝廷重臣,重视宗经原道与政治教化是宋濂的一贯主张,并形成了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歌创作观念.但他也强调诗歌技巧格律的训练、诗人个体情感的抒发与诗歌审美特征的追求,显示出他诗学思想的复杂丰富内涵.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形成其诗学观念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韦庄是唐五代词坛上的一位名词人。他在创作词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诗歌手法的承传与借鉴.使词从娱宾遣兴的歌辞向抒情言志的诗歌靠近。具体表现为:引入了诗歌中言情表意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内容题材方面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词风受其平易诗风的影响呈现出清秀疏淡的美学特征。这种“诗化”倾向出现在人词发展的早期阶段,既具有创新开拓的重要意义,也对宋代词人“以诗为词”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解构是读和写的双重活动,从多角度入手,引出文本中意义的冲突力量,从而展现文本表面上的统一和谐与实际上的不统一不和谐,揭示其内部的矛盾。一个文本可以被解读为具有跟它表面意义相去甚远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诗人凯文.哈特的作品来阐述诗歌自身的解构:尽管我们不停地追寻着意义变化的踪迹,但最终还是永远也找不到意义的归宿,意义没有终极。  相似文献   

14.
维柯"诗性思维"的美学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维柯是思想史上第一个论证原始思维的理论家。维柯对“诗性智慧”起源与特点的论证为审美思维的起源和特征提供了最初的思路。本文认为 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诗性思维的情感性、具体性和创造性、原始思维潜藏着“逻辑化”的理性因素等方面总结了维柯“诗性智慧”的基本思想以及这一思想对审美思维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王先谦的诗学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弘扬三家《诗》,贬抑毛氏,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诗三家义集疏》中。他的诗学思想主要有“笙诗”声存诗逸、三家《诗》皆有古序和“美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新疆诗人吴修纲的诗歌创作置放于西部诗歌的大背景之下进行宏观的比较考察后,从乡土意识的承继与张扬,漂泊身世感的隐现以及忧患意识的道义承载等三个精神维度论述了他创作的内在动因及审美特质,同时初步探讨了其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7.
康艳 《丹东师专学报》2009,(4):81-84,140
1986年作为后新时期文学的标志性的一年,也发生了诗坛最具轰动效应的事件,即由《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推出了《中国诗坛:1986年现代诗群大展》,它将诗歌创作沉入对日常生活的思考,通过语言的"自我表达"向日常生活世界回归,体现审美日常化的创作取向。本文以于坚的诗歌创作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其相关诗论主张的清理、分析来探讨处于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坛在推动日常生活进入审美的范畴所做出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8.
郭祥正的诗歌创作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且道教对郭氏前后期诗歌创作的影响是变化的:前期的影响是外在形式化的,如意象运用、超现实的艺术手法;后期的影响是在内在精神层面上的,如逍遥物外的思想等。这种影响的变化也直接导致诗风前后的变化,从而破除传统文学史上对于郭氏诗歌的成见。  相似文献   

19.
穆旦1957年的诗歌创作,一方面表现了对新生活的热情向往,歌颂了新时代,另一方面又对个人的真实性及其在新时代中的位置作了深入的思考。后使得他的个人立场与主流意识形态出现了疏离,从而遭到了压抑与放逐。穆旦的命运,实际上是一代人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梅尧臣诗歌的体裁分布极具特点:五言古诗最多,五言律诗次之.前期五律比例大,后期五古比例大.七言诗相对较少,仅占总量的四分之一,且多集中在后期.五律适合梅尧臣的才性,是其成功进军诗坛的体裁;五古更符合他的性格和兴趣,是其用力最多、赖以安身立命的体裁;七言诗是他成名之后用于酬唱的体裁,有利于他纠前期之偏,真正融入诗坛主流队伍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