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被选入很多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对它的解读也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多教学是通过对菲利普夫妇的解读来剖析法国资本主义初期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近些年有些教师要为菲利普夫妇平反了,就如对《项链》中的玛蒂尔德的解读一样,从生活的角度给予菲利普夫妇很大的理解,使其行为合理化,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去品悟,最起码摆脱了写、读时代贴在人物额头上的标签。然而站在时代的角度再读此文,似乎仍旧有很多值得读者品悟和反思的地方,比如钱对于勒意味着什么?是否该为菲利普夫妇平反?当下学此文的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2.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新老教材里都有。把两篇选文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课文内容没有一点变化,但课后习题不同。在新教材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这篇小说在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现照录如下?和同学讨论一下,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原文开头是: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相似文献   

3.
<正>《我的叔叔于勒》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因于勒的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的生动描写,刻画了菲利普夫妇虚伪、自私、贪婪、冷酷的人物形象,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1))。这是运用传统的小说解读方式——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解读法解读出来的小说主题,这种解读方法自然是可以的。但是,这种解读方法导致的问题也很明显,一是解读出来的人物形象比较单  相似文献   

4.
5.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和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虽都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但它们在许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别。本文试从主题揭示着眼点、人物刻画角度、环境描写重点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正>《我的叔叔于勒》在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历程中几经沉浮。20世纪20年代至1965年,入选教材。1966年至1976年“文革”时期,该文被删。1978年至今,该文重新入选各版本语文教材。受社会变迁与时代发展的影响,《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解读风貌。本文试对《我的叔叔于勒》不同时期的解读进行梳理,以期为更全面地了解此文解读的流变历程,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此文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我的叔叔于勒》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名篇,小说以精巧的构思、曲折的情节、深刻的内涵,令后人赞不绝口。笔者每次教这篇课文,都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悬念扣人心弦,这与这篇文章线索多元化密不可分。对这篇小说线索的解读,我们在教学双边探究活动中,出现了多种答案,这让人不由自主地揣摩这篇文章的线索,探究线索与情节、结构之间关系。所谓线索,是文章深层脉络的形态标志,是将文章联成一体的东西,它是可见的、显性的、有迹可寻的,线索不仅指示着作者行文的路线,而且成为读者阅读的向导…  相似文献   

8.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通过对菲利普一家贫穷生活的描述,折射出19世纪中后期法国小市民家庭生活的真实情境,以此来揭示资本主义的丑恶。该小说翻译到中国后,便很快被选入教材之中,成为批判资本主义的典型课文。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对其主题以及人物形象的解读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基于此,本文对小说主题及人物形象在不同时期的解读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  相似文献   

9.
几年过去了,我们再也没有见过于勒,我们的生活依旧 是那样的拮据,两位姐姐随年龄增大都嫁了出去,家中只剩 我一个孩子,爸爸的工作交卸了,每天都是些粗重的活。 生活虽不富裕但还过得去。突然有一天,一些莫名奇妙 的人闯入我家,话也没说将父亲抓走,我和妈妈感到惊慌, 妈妈经不住打击病倒了。我想把两位姐姐叫回家,可是妈妈 顾及面子,没有允许惊动她们。我心里十分焦急,想不出办 法,怎么办好呢?我们的生活开始出现麻烦。几天过去了,仍  相似文献   

10.
游船在翡翠般碧绿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喂,克拉丽丝,你快看呀!”父亲喊着母亲的名字,急匆匆地从卖牡蛎的地方走了过来。“又怎么了?”母亲很不耐烦,显然她还在为父亲请女儿和女婿吃牡蛎生闷气。  相似文献   

11.
对作品主题的解读传统上往往是从阶级的、政治的、社会的视角来进行的,但本文从另一个视角——人生视角来解读作品,以期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的关注与分析,达到对作品以立体化再认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正>在小说中,我们首先必须面对菲利普夫妇,他们给人印象最深,似乎也令人鄙薄。但是他们真的只是虚荣、贪鄙、冷酷,甚至唯利是图、人见人恨吗?还是瞧瞧作品中的实际人物形象罢,而不是纯粹的政治解读。首先,他们很实在而节俭。菲利普夫妇小职员而已,"刚刚够生活罢了"。面对这种生活状况,该夫妇既有切肤之痛,又只能节俭,甚至吝啬,故"家里样样都要节省",不敢答应人家的宴请,日用品是减价的甚至旧货,长裙自己做,布料讨价还价。丈夫请吃牡蛎,妻子甚至阻挠,虽然理由冠冕可笑,其实完全可以理解,可谓当家方知油盐贵。有人以此评论妻子爱慕虚荣、吝啬赌钱,也许是饱汉不知饿汉饥,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曾说:“……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地把它指点出来。”当我们带着恩格斯的这句话重读《我的叔叔于勒》,这部代表法国批判主义大师莫泊桑炉火纯青的写作技艺的扛鼎之作时,就有兴趣了解作者是如何将他的主观倾向反映在这部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之中的。 小说的点题人物,即我的叔叔于勒,实则是贯穿小说起始、发展、高潮乃至结尾的一根红线。但如果我们采用“细读法”深人《我的叔叔于勒》这部小说,就不难发现,这部看似平实简单、却能掀起跌宕波  相似文献   

14.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的前后态度的显著变化,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情淡薄、金钱第一的本质。当于勒穷时,菲利普夫妇骂他是个“花花公子”、“无赖”、“流氓”;当于勒来信说要赔偿菲利普夫妇时,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马上发生变化,认为于勒是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整天盼着他早点回来,使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菲利普夫妇带着女儿、儿子和女婿到哲尔塞岛去游玩,恰巧遇到于勒,发现他又破产了,这时他们又像躲瘟疫一样躲开了。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15.
尽管在去哲尔赛岛的船上父母遇到了些不愉快,不过那个不负盛名的地方还是给了我们一份好心情。记得那天姐夫去订回家的船票,父亲还硬是冒雨追上去嘱咐他别再订来时的那条船、至于原因嘛,他一定打死也不会说是怕再见着于勒叔叔。  相似文献   

16.
谢洪喜 《现代语文》2009,(11):110-111
教学目标:1.学习提炼故事情节,理清思路的方法;2.学习通过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阅读方法;3.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学生认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更加热爱我们的家庭,注重亲情。  相似文献   

17.
三年过去了,哲尔塞岛的旅行成了我们美好而又懊恼的回忆. 现在,家里的情况糟透了:家中经济状况更加拮据;二姐夫因为一直没看见于勒叔叔的出现,与二姐离了婚;大姐找不着对象,一个人到外地打工去了;母亲呢,一遇到烦心事就大骂我那可怜的于勒叔叔,有时,一天要骂好几次. "瞧你那该死的兄弟,把我们害得这么苦!他真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  相似文献   

18.
解题作者莫泊桑,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写法国中下层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家庭锁事、种种遭遇之中,从他们的言谈行为、心理变化之中,自然而又深刻地写出资本主义社会种种黑暗、污浊的阴影:虚伪、贪鄙、欺诈、冷酷、糜烂。他不但善于写入物的外形,而且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我的叔叔于勒》写的是法国西部哈佛尔海港达尔芒司家的一个故事。这篇小说通过达尔芒司一家对自己亲属于勒的关系的描述,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地建立在金钱之上的,是冷酷无情的。  相似文献   

19.
罗兴萍 《学语文》2008,(1):19-19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经典作品,选入中学课本许多年了。对它的解读也是经典性的,认为“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绘,艺术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张斗和《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4期)。这样的理解也是紧扣文本,从阶级分析的角度出发,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现象。但面对在市场经济中成长起来的当今中学生,  相似文献   

20.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原因是怕碰到我那位“可怕”的于勒叔叔。望着与海水相接的灰蓝的天空,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是伤心?不,是痛心。有钱,于勒就是我的亲叔叔;没钱,他就是流氓、无赖。我们一家人紧紧地围着二姐和姐夫,生怕再出现第二个于勒,母亲浑身颤抖着,脸色无比苍白,她两眼发直,目视船头,不断地重复着:“这个狠心的贼,这个……”突然,母亲呆住了,因恼怒而挥舞的手停在半空。半晌,她才哆哆嗦嗦地说:“菲、菲、菲利普,你,你看……”顺着她们指的方向望去,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船头有位文质彬彬的先生,不,应该说就是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