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根福 《四川教育》2002,(12):38-39
习作教学的价值观:从人文分离走向人文合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提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我认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习作教学而言,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怎样写”;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习作教学而言,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写、将会怎样去写”。这两个问题是构成完整的习作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习作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问题,实质上是作文与做人的关系问题,两者的辩证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也…  相似文献   

2.
一、作文教学的价值观 :从人文分离走向人文合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我认为 ,就作文教学而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就是让学生明白“写什么、怎样写”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写、将怎样去写”。这四个问题是构成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作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问题 ,实质上是作文与做人的关系问题 ,两者的辩证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 ,以做人促作文”。也就是说 ,作文教学首先要明确“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唐国银  谭周翠 《课外阅读》2011,(11):343-343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经验:就是让学生明白文章只是为一句话而写,“这句话”就是文章的主题思想,它在整篇文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为“一句话”的选材让学生明白为“一句话”安排详略内容。培养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寻求“一句话”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在自己写作如何时写好“一句话”。  相似文献   

4.
对学生来说,这次“会写”,下次还“想写”;对教师来说.“不要太像作文课.要上大家都能上的常态课”。在操作层面.让学生写什么内容不是个问题.因为教材已经提供了四幅图画.但在四幅图的指导上要有所侧重,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就不知道写什么.教学效率也不会高。本次习作,要让学生明白.编写童话故事的目的,是劝诫他人改正不良习惯.学生明白为何去写作.于是写作的动力就有了着落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也要适时设个“坎”.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5.
黄朝霞 《教师》2011,(31):75-77
所谓“后习作教学”.是指把习作教学重点放在命题之后。它通常表现为:命题一指导一批改一讲评。这种习作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怎样审题、立意、选材,怎样布局谋篇等指导。总是揣摩出题人要我写些什么,怎样写,让学生钻进老师命题的框框里去。 “前习作教学”,简单地说,就是习作教学重在命题前的指导,把重心转移到命题之前,重视学生作前的观察体验、阅读与思考等,以此降低写作难度。减少学生习作的恐惧感,让学生有话可写,想写。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与创设情境双城市实验小学李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所谓从内容入手,就是要解决“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问题。因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  相似文献   

7.
一、我对习作“自得其作”的理解 所谓“自得其作”,就是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获得作文的自由。一旦学生把写作文当做“交流”“表达”“随笔”“说心里话”的需要,“爱写”“我要写”就会成为必然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让学生学会对人物的“立体描写”金利中所谓人物的“立体描写”,就是要在交待人物“在做什么”之前,充分考虑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他应该“怎样去做”。通过写“怎样做”回答出“为什么这样做”,从而达到全方位地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目的。让学生学会这种描写方法对...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说明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指导好学生作文,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作文教学走出困境呢?我认为应该端正以下四种关系。一、作文与做人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作文教学而言,就是要学生明白"写什么,怎么写;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作文教学而言,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写,怎样去写"。作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问题,实  相似文献   

10.
预设与生成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组相对的概念.所谓“预设”.就是紧紧围绕阅读教学的目标、任务.预先对阅读教学的课堂环节、教学进程等所作的展望性设计。所谓“生成”.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情况,并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原有教学预设进行调整.并灵活地据情施教,以达到阅读教学效益最优化的一种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必须将预设与生成有机地统一于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任务。新课标明确指出:“七至九年级,学生能写一般的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要实现这一目标,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利用好课外活动这一环节。 课外活动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除课堂教学外,要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要了解孩子的空间,让它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启示我们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方法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要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文内容的教学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美读”,去感受文本.体验情境,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实现与作者情感的对接,心灵的“感通”。  相似文献   

13.
教学文摘     
教学文摘片断训练的方法1.选择材料要对口。写前,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本次作文的要求,先弄清要求“写什么”,再让学生对口选材。2.抓住顺序去观察。在明确了“写什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注意顺序和重点。3.抓住要素去叙述。如写植物的片断,可抓住形状、...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过程体系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个“科学与艺术”有机交融统一的过程.所谓“科学”,就是教师既要符合课本的“知识体系”的要求,又必须适应学生的心理特  相似文献   

15.
张玲霞 《成才之路》2009,(20):34-35
从“应试教学”到“素质教学”,经历过漫长的教学研究过程,我们的教学质量终于有了质的飞跃。但有许多地方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去讨论,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有创新、有发展。比如作文教学。就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重点。如何让学生喜欢写作,有话可写.写得真实、符合逻辑,这就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伏英 《青海教育》2009,(11):30-30
“导行”是思品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环节,通过导行让学生把明白的道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用于指导自己的言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统一,从而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导行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要针对所学内容进行科学安排,要选择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各科教学、班队活动、家庭教育、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调动一切力量,形成导行的网络,  相似文献   

17.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凭借直观的感受去体会、感知和领悟各种道德现象,用自己心灵的“触角”去体验人、事、物中所包含的“知、情、意”等因素,通过情感的润滑和催化.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思想品德课只有让学生产生了相应的体验,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由作文”,是指学生自主进行的作文练习,它不同于教师出题目、供材料、设需要的“统一作文”。所谓“自由”,就是对学生自由阅读观察和练笔要放得开,搞得活。读物不定,文体不拘, 字数不限,让学生自由地读,欢畅地写,使学生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真正使作文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怎样  相似文献   

19.
贺向东 《现代语文》2006,(11):121-122
考场作虽然有其特定的“语境”,要讲规则,但要想写出既内涵丰富又面目可喜的考场作,还是要植根于阅读思考和生活感悟。如果学生平时不注重阅读感悟,考场上又不注意规则章法,难免写出面目可憎之而不自觉。更可怕的是,学生往往先是在作带来的心理压力之下从旧习惯中寻找安全感,按自己的老套路去写,写出来之后又自我庆幸甚至自我欣赏,结果陷于“雷区”而不能自拔。所以笔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考场作时要让学生明白:有些作的套路是不好的,既不利于提高写作水平和考场分数,又不利于思想和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我们要充分发掘阅读教学中可“写”的因素,抓住能让学生欲“写”的契机,巧妙地安排“写”的训练,将平时的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课文练笔。让学生在读中学写,在写中促读,使“阅读”和“写作”携起手来,齐头并进,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