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为研究反语提供了不同的视角。由于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和反语现象的复杂性,运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反语的研究方法,都存在一定问题。而且这些理论都只侧重于反语特征的分析,而忽略了反语功能的研究。以美国肥皂剧《老友记》中人物对话里的反语为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反语的语用功能进行分类和总结,以期深入理解和运用反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
反语作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在近四十年里引起了各个相关领域的广泛兴趣和关注。本文重点探讨Grice等几位学者具有代表性的反语理论,且在语用学的框架下运用反语的理论研究成果浅析反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3.
反语作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在近四十年里引起了各个相关领域的广泛兴趣和关注。心理空间理论发展到概念整合理论,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反语,发现反语的认知总是表现为:各种信息在整合过程中会与说话者的输入心理空间Ⅰ相冲突,经过整合后,才能得出输入空间Ⅰ是反语空间的结论,这为反语的认知提供了有效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4.
传统语用模式和反语回应理论分别从语用和认知的角度审视反语,为反语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主要阐述了反语回应理论,进而对传统的语用模式和反语回应理论进行了对比,进而对回应理论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反语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儿童在6岁左右开始显示出初步的反语理解能力,并随年龄的增长迅速提高,但仍然存在很多困难。文章介绍了目前关于儿童反语理解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主要研究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儿童在反语理解中出现的困难的根源,并概述了国内关于汉语儿童反语理解的研究现状。目前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儿童反语识别理论,需要研究者对这一领域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6.
关联-适应框架下的反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为反语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但是,现有的运用单一理论对反语解释的研究方法,由于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和反语现象的复杂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采用把关联理论和适应论结合所得到的关联-适应模式来解释反语,可吸取两个理论各自的优点,对反语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释,从而形成对反语现象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反语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概念合成理论和关联理论是反语认知研究的典型理论。利用这两大理论的互补性,构建解读反语的关联整合模式对言语反语的认知机制进行探究,并在该模式的框架下进行例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俞艳珍 《考试周刊》2012,(28):82-83
在传统的语言研究中,反语一直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开阔了反语研究的视野。本文结合日常生活及文学作品中的例证分析阐述如何在关联理论框架下解读反语,力证关联理论对反语的强大阐释力。  相似文献   

9.
反语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交际目的而使用的特殊语言手段。本文从Verschuren的交际语境顺应的视角分析言语反语,旨在更深入地探索言语反语生成和理解的本质过程,为反语的研究提供借鉴作用。本文从该视角对反语实例进行分析,向人们展示了反语的使用过程是一个顺应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动态选择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用到反语来表达自己的责备,抱怨,幽默等。学术界对于反语也有很多研究,但在反语的认知过程上还具有争论,本文认为应该以连续体的形态来对反语的认知过程进行表述,而反语所造成的反差效应也会强于现实语境和同化效应。  相似文献   

11.
反语与易色     
“反语”有正好相反的辞面和辞里两层理性意义(同概念有关的意义)和两层感情色彩(附加意义);作“反语”用的词语,可以用它的反义词语来理解或替换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易色”有正好相反的辞面和辞里两层感情色彩,但只有一种理性意义;作“易色”用的词语,不能用它的反义词语来理解或替换,如果用它的反义词语来理解和替换,句子的基本意思就会发生变化,甚至完全相反,或者不合情理。“反语”一般同时又是“易色”,而“易色”却未必同时是“反语”。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格赖斯的哲学思想为出发点,对格赖斯理论进行修订和扩充来作为研究反语的新思路。在此视角下,英语反语被分为四种类型:命题否定类、概念倒反类、超现实反语和似真反语。我们尝试着在北京大学CCL在线语料库中发现和英语反语相似和不同类型的汉语反语,对英汉反语进行比较和对比。在此基础上发现反语的本质属性是表达了逆反的评价,无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往往都带有负面评价的会话含义。汉语反语与英语中的"讽刺"也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Sperber和Wilson的回声提述论为反语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但是,由于回声提述论本身的局限性和反语现象的复杂性,回声提述论对反语的解释及研究方法均存在着一定缺陷。而从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角度出发,把反语话语看成是对期望空间的所指,通过对比期望空间和现实空间来达到反讽的效果。这一视角突破了回声提述论的局限性,对反语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释,从而形成对反语现象更加全面的认识。本文即是对此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试图从新的视角描述、阐释反语的理论层出不穷,但有较大影响和说服力的是Sperber&Wilson(S&W)关联理论框架下的反语回应理论,他们一反传统的语义或语用替代法,从心理、认知和语用相结合的角度对反语的生成和理解进行全新的动态的研究。本文首先简单回顾传统语用模式中较为典型的反语研究理论,分析其不足,再通过实例详细阐释S&W的反语回应理论,以说明其理论在反语生成和理解方面研究的突破性。  相似文献   

15.
反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现象,由辞面和辞里两部分构成.长期以来,反语都被视为"辞面和辞里之间语义倒置",辞里是言者所表达的真实含义,辞面只是一种形式,是为辞里服务的.本文从语言事实出发,分析了辞面和辞里关系的多样性及辞面的"复现"、"缓和语气"的作用,指出了传统理论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中的irony相当于汉语的“反语”,“反话”或“倒辞”。如果用语用学的观点研究反语,能从深层次上阐述出反语的本质意义,这是因为反语的研究离不开对“行为”的研究,而依据英国哲学家J.Austin创立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的核心理论所言,一涉及到“行为”就涉及了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综观反语的语用研究,并从认知语境顺应性的角度对反语进行诠释,指出反语的使用、识别与理解依赖并顺应于认知语境。反语的使用过程是语言使用者随着语境的变化而灵活地运用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是一个顺应语境的语言的选择过程,从而达到语言使用者的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反语,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语言现象,在日常交际中经常被人们使用,也一直备受文人和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对反语的研究业已从以往狭隘的修辞研究上升到交际和认知角度进行的语用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有关反语的理论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都或多或少地缺乏普适性。  相似文献   

19.
反语就是说反话,就是用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来的意思。反语常用来嘲弄讽刺。然而有一种愉快反语不是这样,它只表达一种舒畅爽快的感情,不含嘲弄讽刺的意思。成功地运用愉快反语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收到幽默风趣的修辞效果。我们先看初中《初文》课本里的例子:①“哈,”李宝堂忽然成了爱说话的老头,他笑着答道:“可不是?咱福都享够了,这回该分给咱二亩地,叫咱也受受苦吧。咱这个老  相似文献   

20.
以6~10岁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社会功能差异的认知。结果表明:6~10岁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社会功能差异的认知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通过反语讲话者信念任务的6岁儿童,无法区分反语批评和反语恭维在攻击度和幽默度上的差异,8岁以后,儿童开始能够区分反语批评和反语恭维在攻击度和幽默度上的差异,并认为反语恭维比反语批评更善意、更幽默有趣。了解儿童对反语社会功能的认知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