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年10月11日,美国报纸主编协会打电报给美国总统里根,抗议美国政府官员“制造假情报”,愚弄了美国新闻界和美国公众。在此之前,美国政府外交政策首席发言人、老资格的新闻记者伯纳德·卡尔布也宣布辞职,抗议政府制造“假情报”围攻利比亚。事情究竟是怎样的呢?原来,10月2日,美国素以“揭丑”著称  相似文献   

2.
《信息系统工程》2004,(11):29-30
I BM最终给气象局提供的产品为IBM Cluster 1600, 整体计算能力达到21T。整套系统分两批进入中国。 正是因为分批进入,而且在进货过程中传闻IBM 出   现了一些问题。因此相关参与过此次招标的国内IT 公司,纷纷进行探询。汇总之后的答案却矛盾重重,中国气象局否认IBM 会采用两套高性能计算机群,通过叠加的方式来最终达到事前承诺的21T 计算能力。但就在记者询问的当天,国内某IT 公司专门跟踪此项业务的代表,仍然坚持他所了解到的情况,即IBM 会采取17T 4T,或是其他叠加手段,来完成此次价值2000 万美元的项目。 中国气象局招标时…  相似文献   

3.
美国新闻传媒一向热衷于揭露丑闻。最近几个月,它们又接二连三地爆出了一系列丑闻,不但引起了整个新闻界的震动,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丑闻的主角不是别人,而是新闻传媒自己。  相似文献   

4.
作为《文汇报》记者,在美国工作了两年,在与美国同行的接触中,对美国新闻界有了比较直接的了解,现择其一二,给读者权充“参考消息”。记者的“天堂”英国有位名记者说过:“华盛顿是记者的天堂。”这话如果形容信息的来源很多,却有一定道理。华盛顿是美国的政治中心,白宫被视为“权力”的象征。在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超级大国的首都,这里发生的事情自然举世瞩目。当今世界上的许多动乱、热门新闻,都同这座白色的“权力中心”有关。什么中东问题,中美洲问题,南非问题,美苏核武器谈  相似文献   

5.
新闻工作是个竞争性极强的行当,而在美国,这一点尤显突出。美国是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而竞争正是这种社会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加上,美国新闻事业发达,传播手段先进,因而,抢新闻、抢时效也就成了美国新闻报道行业的压倒一切、支配一切的规律。对此,我在去美国工作之前,在编辑部多年处理美国新闻稿件的工作中,早已有所了解,然而切身感受还是到了美国“下海”之后的事。 1979年1月下旬,中美关系刚刚正常化,邓小平同志即以副总理身份率大型中国政府代表团访美。这在当时是一件轰动世界的特大新闻事件,随同在美国全程采访的美国记者加上为数不太多的中国记者,就  相似文献   

6.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总统是新闻宣传的产物,要入主白宫,没有新闻界的助力是难以成功的。里根深知其中奥妙。在1980年大选中,他以重金礼聘了一批得力的职业竞选专家和公共关系人士,在美国内外交困,流年不利之时,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老成持重、充满信心和刚毅倔强的政治领袖的形象,并充分利用电视媒介和自己的表演才干,打动人心,最后以压倒优势入主白宫。时至今日,里根上台已一年有余,他与新闻界的关系究竟怎样呢?  相似文献   

7.
1982年9月,美国芝加哥地区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的药物中毒事件。7个人由于服用一种叫作泰勒诺尔(Tyleuol)的药丸突然死亡。泰勒诺尔是一种不用医生处方就能买到的常用镇痛药。事后查明,这是一起有人打开包装故意在一些药丸中加入了少量的剧毒氰化物而造成的杀人事件。很多人断定,这种年销售额达四、五亿美元的药丸将从市场上永远绝迹。  相似文献   

8.
新闻自由是新闻界追求的理想。然而,历史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照理想家的设计进行的。新闻自由一次次地被滥用,黄色新闻泛滥,报业的垄断越来越违背公意,使得美国公众对新闻界的信任急剧下降。1973年,由于美国新闻界爆出“水门丑闻”,新闻界的信任度处于最佳状态。路易·哈理斯民意测验中心进行了一次全国抽样测验,在1498位受调查者中,有41%的人认为  相似文献   

9.
1982年9月,美国芝加哥地区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的药物中毒事件。7个人由于服用一种叫作泰勒诺尔(Tyleuol)的药丸突然死亡。泰勒诺尔是一种不用医生处方就能买到的常用镇痛药。事后查明,这是一起有人打开包装故意在一些药丸中加入了少量的剧毒氰化物而造成的杀人事件。很多人断定,这种年销售额达四、五亿美元的药丸将从市场上永远绝迹。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总统历来都重视通过新闻界左右舆论,因而都十分注意与新闻界建立友好的关系。里根当然也不例外。他刚登上总统的宝座才一个多星期,就举行了电视转播的记者招待会,接着又频繁地与新闻记者个别会晤,既接见了一些美国著名的记者、编辑和专栏作家,也和年轻的校报撰稿人进行了交谈。但是,随着时间的消逝,里根总统与新闻界的关系闹得越来越紧张了。在他执政的短短二年多期间,不仅采取了种种措施限制新闻自由,而且不时对美国新闻界进行指责和攻击。一年多来,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报刊颇多这方面的报道和评论,现择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西方记者常把能够猎取耸人听闻的消息作为记者事业成功的一个标帜.从这一点来说,美国《华盛顿邮报》原驻莫斯科首席记者达斯科·多德尔称得上一名成就非凡的驻外记者.1984年2月10日,《华盛顿邮报》编辑部收到多德尔从莫斯科发回的急电:苏联最高领导人安德罗波夫病逝.这是一条不同寻常的重大新闻,又是领先于全世界各国新闻媒体的独家消息.得意洋洋的总编辑如获至宝,立即将它安排在次日早版头版头条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他们待人粗鲁而且咄咄逼人;他们玩世不恭而且缺乏爱国之心;他们曲解事实以适合自己自由主义观念。他们干预政治,扰乱经济,侵犯人民的隐私权,然后对自已的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混乱不加理会地扬长而去。他们声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受到美国宪法认准的、这一点倒是真的。”以上是刊登在美国《时代》周刊上一篇文章的作者为美国记者“画”的一幅素描。近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新闻传播媒介采用过的职业道德标准条例至少有一打以上,可只有为数很少的几个在执行过程中给新闻从业人员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所有这些条例,直至今日,仍是采取自愿接受的原则,制订者从不强迫谁硬性接受。这些条例,在大学新闻系的课堂里也曾讨论过,有的还在每年一次的新闻界年会上研究过,可很少在各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辑室内公布,甚至在日常工作中也很少提到。  相似文献   

14.
今年一月份,上海《新闻记者》杂志评选出2001年度中国十大假新闻。在新闻学研究、新闻学教学和媒体从业人员中引起强烈反响。广大读者、包括广大媒体从业人员,都有一种被假新闻深深愚弄的感觉。这种事让人面赤耳热,也让人感到愤慨。近几个月来,它已成为新闻界议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本刊编辑部收到许多以此为由头,论述新闻工作要坚持真实性原则的文章。有的称,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忽视真实性无异于自杀;有的从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着眼,苦心孤诣、苦口婆心地分析可能失实的诸多因素;还有的从理论上阐释新闻的真实性要求与文…  相似文献   

15.
现在很多人乐于把伊朗门与水门事件做比较,其实这很不必要,反而使里根问题更加复杂、使人们更难理解了。那些做此种比较的人,也往往很难提供更为具体明确的所谓“相似”之处。值得庆幸的是,水门事件就象是演出了一个老掉牙的剧本,结果只有一个,而里根的命运还将有不少转机。但不管怎么说,“新水门”事件还是使人回想起了那段混乱时期——懵懵懂懂的新闻界实在搞不清,自己应该是旁观者的角色,还是参与者。我们不必说那次的结果了吧!  相似文献   

16.
今年早些时候,美国民主党内10多人角逐总统候选人。一向默默无闻的加里·哈特,突然在好几个州获得提名,大有超过前副总统蒙代尔的势头。这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关注。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哈特的背景与政见。各新闻单位一下子忙开了。然而,在那些与电脑资料库建立了联系的单位里,记者、编辑只须按一下键盘,打入“加里·哈特”  相似文献   

17.
刘艳 《新闻前哨》2012,(11):82-83
斯温顿(John Swinton,1830-1901)是19世纪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之一。1860~1 870他担任《纽约时报》主编,写了大量关于美国内战和废奴运动的文章。1875~1883年担任《纽约太阳报》主编。1883年创办周报《斯温顿氏报》(John Swinton’s Paper),通过该报传播自己关于社会和工业问题的观点。该报是美国著名的工人报纸,他的名字也在工人运动圈内广为人知。1887年报纸因缺乏群众的支持等原因停刊。此后,他继续在《纽约太阳报》做编  相似文献   

18.
与美国新闻界人士的对话□梁平1996年秋,我参加了美国新闻总署的“INTERNATINALVISITOR”计划,作为“国际访问学者”对美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访问,专题是:“对美国报业的考察”。虽然我身为新闻从业人员,但我更有兴趣了解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美国总统与新闻界的关系杨鼎森在美国的历史上,总统和新闻界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1.尊重新闻媒体的独立与自由,即使对他们的批评攻击或不符合实际的报道不满意,也决不会采取任何方式进行反击和报复。杰佛逊总统便是这种类型的代表;2.对新闻界采取分化政策。凡是...  相似文献   

20.
(一) 热心公益无事忙有求必应香港脚我们在萨空了的客厅里,见到了柳亚子先生1949年送给他的这一条幅。条幅放在红木镜框里,挂在刚刚修葺一新的客厅的正中墙上。在冬天阳光的映照下,它格外显目。主人已是七十七岁高龄的老人了,性格开朗,思路敏捷,举止安详,谈笑风生。当我们问起条幅的来历时,他按捺不住喜悦心情,兴致勃勃地向我们说:“这两句打油诗,并不是这位著名的南社诗人的‘杰作’。这是先生从一次送行会上‘拣’来赠给我的。”原来,在柳亚子先生即将离港去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前夕,萨空了和乔冠华、夏衍、张铁生、金仲华、刘尊棋、邵宗汉,这些在香港从事新闻工作,又担负特殊任务的同志,聚会在九龙柳亚子先生的临时寓所,热烈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