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韩进 《中国编辑》2003,(3):55-58
我的童年梦想 十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青春时代渴望做大学教授的美梦破灭了却成就了我一个从来不敢企盼实现的童年梦想——我成了一名儿童读物编辑。  相似文献   

2.
差不多我一生的历史都和书分不开,书为我所钟爱,书也成了我不可须臾离开的友人,不知不觉我又成了个藏书的人。我藏书可以分几个时期:少年时的藏书毁于虫鼠之灾,在香港和重庆的藏书则毁于战乱的流亡,第三次藏书则毁于革文化命的时候。那时节今日不知明日事,遑论藏书!毁损之余,我还散了一批:第一次是将一批外文书捐赠给了外文出版社的资料室,第二次将一批多余的中文书赠给北京市的一家残疾人工厂。这样藏书散书,至今都令我梦魂萦绕。革文化命后,我曾经立誓不再藏书,但旧习难改,到今天屋子里除了吃饭睡觉的地方,又成了满坑满谷的藏书之所。我的婶母曾经笑我是个「书痴」,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我身外别无长物,所引以自豪的就是那些中外文书籍。新买的书飘散  相似文献   

3.
前些天,一个记者给我微信发了一段话,大意是:曾有三个小孩看见圣者和两个弟子外出,一个小孩发愿成为圣者,而另外两个发愿成为圣者的弟子,后来发愿成圣者的成了圣者,而其他两人成了圣者的弟子。随后,他又发过来一个疑问:这故事会不会太功利了?真有这种事吗?自从有了微信,朋友圈里与宗教有关的心灵鸡汤一直很多,并不好区别孰真孰假。由上面这个故事,我想起了刚做调查记者时曾与其他记者讨论过的问题:要不要主题先行?  相似文献   

4.
我在改革开放的第十个年头从四川大学走进了南通市档案局馆,成了一名档案人。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我也在档案工作岗位上干了20个年头。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改革开放,而变化中也折射着我与档案的机缘。  相似文献   

5.
<正>三年前,我还不是档案人,只是一个文史爱好者。一部书却让我成了兰台人。渠县历史厚重、文化繁荣,公元前314年建立宕渠县,是古賨国都所在地,系中国汉阙之乡、中国黄花之乡、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推介渠县的历史文化成了我最想致力做的工作。2014年9月,一个门外汉跨进了石室的门,我成了县档案局(馆)的掌门人。初来乍到的我只有关起门来努力学习。年龄已过四十五,却似初生牛犊不怕虎。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6.
屈指一算,我到图书馆工作10多年了,担任馆长一职也近10年.记得两年前一位同仁看到我时说,高馆你这两年怎么会苍老了这么多,我嘴上说都一大把岁数了不老才怪.其实我深知,当了十来年的馆长,我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夜深人静时一想起一件又一件该做的工作,不知不觉一夜就过去了,妻子说若给你当个大点的官一定焦虑成神经病了.  相似文献   

7.
这是我在东北游荡时的经历。 半夜时分,我到达一个小县城,我在县火车站广场旁边随便找了一家小旅店,老板说10块钱一位,我说能不能便宜点?老板说最低8块,我说成。 房间不大,有三张床一台电视,一个汉子在睡觉,我进来后他按开电视看了起来。  相似文献   

8.
(一) 总编辑长期做报纸社评的主笔,这种情况很少见,我就成了这样的特例之一.我为此挺惭愧的,我这样每天做评论员应该做的事,说明我不是个好领导,丢了该做的"正业".作.  相似文献   

9.
我是笔耕队伍的一名新兵,采写通讯报道是我近一个时期公余生话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当夜幕降临,家里一块小小的天地就成了我笔耕的园地。功夫不负笔耕人。五个多月时间,我在报纸、电台等刊播稿件102篇,终于在荒园中见到了几朵小花和一片绿色。  相似文献   

10.
那是2010年一个夏日的午后,在北京海淀区五道口光合作用书店楼上的咖啡馆里,我又一次见到了明晓溪。其实我们第一次见面也是在这间小小的咖啡馆,明晓溪给我讲了她即将创作的两个故事的大纲,而我被这两个那时尚未成为小说的故事深深打动,后来,这两个故事成  相似文献   

11.
我自愿阅读长篇小说的历史,应该截止到《废部》《白鹿原》;后来在作家出版社编书,读小说成了工作,成了被迫,甚至成了生意的一个环节,就更不会自愿读小说了。不再自愿读小说的主要原因,一是活得心浮气躁、实惠平庸,很难静下心来与书中的人物同生死、共悲喜;二是没有碰到令我手不释卷的好小说。好小说罕见的原因有许多,只想强调两个。  相似文献   

12.
随笔     
我跟我女朋友在西安南郊的青龙小区曾经非法同居了一年又三个月,那是我离开浙西南老家去西安《文友》当一名聘用编辑时发生的事。说起来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瞧瞧,我一不留神漂了两个世纪。多年的女友漂成了老婆,我差不多有资格套用马尔克斯的经典句式:“很多年以后……怀念……那个上午。”还是回到“非法同居”,那是我的人生从“常住”转向“暂住”的一个标志。我  相似文献   

13.
饭妓     
我老婆在减肥,我常常嘴里淡出鸟来,由此特别羡慕我们这栋楼里的其他兄弟,他们每天下午来上班,酒气冲霄汉,一看就是饭局上下来的人。我既羡且妒,不料,他们好像成了杨白劳,一个个苦大仇深:餐餐喝醉坏了胃,老婆晚上背着睡,吃的是潲水煎的油,比你早日上山头。  相似文献   

14.
山村中秋夜     
那年,我在一个山村小学教书,由于山高路险,一般很少回家。学校也就4间土坯房,3个年级占了3间房,另一间当了办公室。而我的床也安在办公室里,晚上拉上两个凳子一支楞,把靠墙的床板铺上,就成了卧室。学校就4名老师,其他3个都是自己村里的,下课就回家。每到晚上,整个学校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相似文献   

15.
1982年我高考落榜后,整日愁眉不展.一向被人们认为升学最有把握的我,走路溜墙根,总觉无脸见人,心想这辈子彻底完蛋不!在百无聊赖中,我和几个赌鬼混在了一起,成了赌场的常客。 1983年的一个早晨,我赌了一夜,输了个净光。回到家懒散地躺在床上。没等入睡,朦朦胧胧地听见广播喇叭里广播了我村一位青年写的小通讯。这唤起了我的激情:自己是个高中生,总不能在赌场混一辈子呀,我要象那位青年一样,走自学新闻写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大约一年多前,我的一位研究生告诉我,他买到一本胡义成选评的《明小品三百篇》(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发现其中有几个错误的注释。我听了以后,对他说:“这几个注释的问题都是属于水平线以下的常识性错误,因此可以断言,书中的错误一定远远不止这几个。”果然,几天后他把书送来,我随便翻翻,发现书中的错误触目皆是,而且大多  相似文献   

17.
五年前,我到一个村子去采访,围了一大群人来看。我觉得自己成了一只猴子,心里很不是味儿。一位老大爷说:“我活了一辈子,还没见过记者同志是个啥样儿,今天开眼了。”他希望“记者同志下乡来,听听我们农民的话,看看我们农村的样,这联产承包责任制可是个好东西。”几位青年人,热情邀我们“合个影儿”,说是“让我们也光荣光荣”。当时我为此而着实  相似文献   

18.
有一段时间我天天吃食堂,吃的还不错,我却越吃越像个饿死鬼;而且我发现,凡是长期吃食堂的人,基本上都像饿死鬼。一位朋友指点迷津,他说之所以这样,那是因为食堂做的东西不干净,脏东西一抵消,再有营养的东西也成了垃圾。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个孤儿,幸好婚后丈夫关怀体贴,孩子聪明懂事,我总算甩掉了童年的阴影。然而一场车祸从天而降,我成了没有经济来源的单身母亲。不想一辈子靠救济金生活,我决定重返大学校园。有了学位我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抚养儿子长大。然而没有亲人的鼓励和支持,我很快发现这条路异常艰辛。  相似文献   

20.
记得三月间,妻子从娘家韦楼村回来伤心地对我说,邻里韦学梦娶儿媳,汽车响器都用上了还嫌不阔气,又请了几挺“三响枪”,结果枪崩了,伤着三人,一人被炸得血肉模糊。喜事倒成了丧事!我一思量,很有报道价值,对那些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我就急急地从妻子嘴里“掏”得“五个W”,匆匆成稿,发了出去. 一个月后的一天,妻子举着收音机激动地向我喊道:“喂,广播了!”我仔细一听,懵了——咋成了别人写的啦?原来俺“学习班”里的学员郑朝广也得到了这一消息,他可不象我这样急燥,为采访当事人他跑韦楼、上医院折腾了几趟,写成以《说说俺花钱买苦头的体会》为题的来信,也投向了河南电台。虽说我发稿早好几天,但他的稿件角度新,情节生动,比我的强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