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作为英雄神的关羽,自古以来备受人们的崇拜,而元代尤甚。元代关羽崇拜不仅表现在官方或民间对之的顶礼膜拜上,同时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反映,元杂剧中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亦可明证。  相似文献   

2.
中古时期对于关羽形象的书写和构建经历了复杂过程。在此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三个阶段、三种主要的关羽历史形象:首先是南北对立政权各自书写和塑造的关羽形象,蜀汉是匡国辅臣形象,孙吴政权极力贬低关羽,曹魏政权处于“超然”姿态;其后,关羽形象较为多元化,呈现出勇武、忠义等多种面相,在北朝诸政权中,关羽作为历史英雄,其勇武精神被将领及士人推崇;隋唐五代之时,忠义崇拜的典范逐渐从关龙逄向关羽转变,关羽最终取代了关龙逄,成为中国古代忠义叙事的典型。  相似文献   

3.
纵观整个20世纪,读者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关羽形象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诠释,从而使关羽形象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少文人出于"革命"目的,否定关羽,鲁迅则能以客观的态度解读小说;建国初期研究者讨论最多的是关羽的"义",或肯定或否定,多是政治上的阶级斗争为纲在文学领域的延伸;新时期以来主要从文化和宗教角度对关羽形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
纵观整个20世纪,读者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关羽形象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诠释,从而使关羽形象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少文人出于"革命"目的,否定关羽,鲁迅则能以客观的态度解读小说;建国初期研究者讨论最多的是关羽的"义",或肯定或否定,多是政治上的阶级斗争为纲在文学领域的延伸;新时期以来主要从文化和宗教角度对关羽形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明代关羽信仰传播基础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是关羽信仰传播和普及的重要时期,也是关羽庙宇兴修和扩建的重要阶段。关羽的忠勇仁义形象符合官方主导思想,再加上文艺和志书的塑造、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军事活动的推动,到明代后期,关羽祠宇数量甚至超过孔庙,关羽信仰也传播到了海外,从而为清代关羽标准化的国家崇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明代是关羽信仰传播和普及的重要时期,也是关羽崇拜逐渐形成新的信仰中心并北移的最初阶段。湖北当阳玉泉寺关庙作为关羽显灵之处,渐渐失去其宋元时期的中心地位,而山西解州关庙则以关羽出生地的独特优势,逐渐在明代跃居新的关羽信仰中心。这与解州关庙修建较早,官府祭祀不断,地方志书强化及官商大力传播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关羽研究以关羽史传、关羽形象、关羽崇拜和关羽传说四个方面的研究为主,从研究专著来看,又以关羽崇拜、关羽传说的研究成电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的关羽具有忠义品质,但也有高傲自负的一面。随着封建统治者的推崇、宗教的不断提升、民间的顶礼膜拜及文学艺术的虚构加工,关羽经历了由人到圣,由圣到神的传奇演变。在漫长复杂的演化过程中,关羽自身所具有的精神内涵是基础,统治者的重视是决定力量,宗教、广大民众、封建文人等出于不同的目的也对关羽形象进行圣化、神化。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完成了对关羽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9.
学界虽对关羽信仰关注较多,但对蒙元时期的关羽信仰却探讨较少。关羽这一汉人信仰在少数民族统治的蒙元时期同样流行且被广泛信仰;元文宗对关羽的册封虽带有极大的偶然因素,但用意深远;元杂剧的繁荣推动了元代的关羽信仰。对比宋明和元清对关羽信仰的不同利用,可以洞悉他们不同的文化统治策略。  相似文献   

10.
关羽作为一名武将,在其死后逐渐被神化,受到佛道和统治者的崇祀,到明清时期成为无所不能,各阶层普遍信仰的神灵,宁夏地区亦存在广泛的关羽崇拜。为了抵御蒙古侵扰,明政府在宁夏地区设立宁夏镇和固原镇两大军事重镇,关羽成为护佑边塞地区军民的保护神。清代,随着北方边患的消除,宁夏地区人口增多,商业得到发展,关羽崇拜更盛。关羽作为一种多功能化的神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荆州民间信仰中,有悠久的巫鬼信仰与祠祀传统。荆楚民众宗教信仰,有非常强的功利性。万物有灵,能够影响生活的人、物和事都可能成为敬畏和祭祀的对象。善者求其保护和赐福;恶者小心供奉,以求免予其侵扰,不作恶一方,消灾免祸。关羽生前威镇一方,却死于非命。在民间的巫鬼观念中,自然满腔怨气,变为厉鬼复仇,且因其是武将,力量强大,破坏力更大,更加令人畏惧,在民众中的影响更深远。而关羽自身有许多民众敬重、向往和渴求的品质,促使关羽在荆州民间的形象向善的正面方向转化,最终使荆州民间对关羽的畏惧转化为崇拜。从而使得佛教、道教等宗教在传播中也需要借助其影响,因此关羽崇拜进入主流文化,走向全国。  相似文献   

12.
《关帝历代显圣志传》就是一部文人裒集加工的关公灵迹故事集。小说中刻意塑造的是关羽——亦人亦神的人格神形象。在广泛吸取文人叙事文本之后,小说用民间叙事话语对显圣故事进行了改造,由此可见民间对神灵的阅读期待与解读。  相似文献   

13.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自江陵出兵攻打襄樊,不属于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北伐",而只是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的关羽,谋求荆州领土完整、满足北伐时"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隆中对策的前提条件。关羽攻打襄樊的背景也不是"天下有变",因此,也就不存在刘备、诸葛亮的援助计划。孙权袭取荆州后,刘备也没有足够军力援助关羽。关羽兵败被杀也不是什么刘备、诸葛亮的借刀杀人计,关羽死后未得谥号也非刘备刻意为之。  相似文献   

14.
付开镜 《襄樊学院学报》2012,33(6):16-19,30
关羽与张、徐二人相识并成为好友,原因在于这三人都具有儒家忠义恩报的人格;在于三人均为盖世英雄,惺惺相惜;在于三人有相似的早年生活背景。三人皆以军功影响了三国的政治走向。三人政治人格、尤其是关羽政治人格的高尚性,长期成为后人效仿的榜样。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崇拜战神关羽,实质是对关羽所代表的忠义精神的欣赏,并不是说中国人更喜欢战争;古希腊人对战神阿瑞斯的崇拜时间不长,后来更多的是赞美代表生产和贸易的狩猎女神阿尔特弥斯和赫尔墨斯,这也不是说西方人更热爱和平。中西方对各自战神的不同态度,源于中西方的战神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人类文明才有可能和谐相处,避免冲突。  相似文献   

16.
李观、韩愈皆为中唐古文运动重要参与者。二人有同年、同道之谊,在古文创作上各具特色。晚唐陆希声评价李文"尚辞",韩文"尚质"。通过文本分析认为,李观善用铺排手法营造磅礴气势,并留有部分骈文习气;韩愈行文表面自然朴素,但却将高超的语言锤炼融入文章精神内核,以平实的字面语意承载丰富的言外意涵。两相比较,李观善用技巧而有雕饰痕迹,韩愈则能化技巧于无形。陆希声只看到李观的技巧,却较少领悟韩愈更深层的锤炼。  相似文献   

17.
“关目”是关于戏曲结构情节安排和构思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明代戏曲评论家品评元人杂剧和明代传奇时常用的一个术语。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戏曲关目理论,这些理论在戏曲创作实践中的自觉运用,形成了他独特的戏曲关目艺术:关目新奇有趣,细密紧凑,关注人情。李渔的戏曲关目理论及创作实践,对我们深入了解其戏曲创作成就及繁荣当代戏曲文化事业,提高创作、改编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山陕会馆是清初山陕籍商人在樊城设立的供同乡人祀神、聚会、寄寓的馆舍,是典型的神庙和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与全国各地山西、陕西籍商人一样,樊城山陕会馆主要供奉关公,用来护佑山陕商人的商旅平安和生意兴隆。关公崇拜在山陕会馆的建立、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对会馆建筑形制及艺术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