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楼汉葳 《文教资料》2014,(22):92-93
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而应该在获得道德知识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其道德意志,渗透其道德行为,从他律到自律,最后内化为自然的德性。有效的德育应该回归实践层面,实行“生活德育”。生活才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转变,要进行德育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强调创设多种情境,唤起和积累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3.
生活德育以生活场景为基础,通过道德主体实践活动,主动体验道德、建构道德,实践性是其本质特征。在探索实施生活德育中存在着模式建构匮乏、途径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造成了生活德育的无根现象。构建多种生活德育模式,以劳动为依托,在日常人际交往活动中培养德性是实施生活德育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道德规范不是神谕,更不是凭空制造出来的,它源自人们实际生活交往的需要。品德源于生活,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回归社会,指导他们的实际生活行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魏曦 《教育革新》2007,(1):34-34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应率先改革,紧紧把握新课标要求,在突出该课程思想性、人性、综合性特点的同时,更应重视“实践性”特点的行为落实,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确立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7.
韩庆龙 《教师》2019,(3):11-12
学校德育要重视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自主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夯实他们的文化基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德育实践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适应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8.
小学德育是培养小学生道德素养与思想品德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长久以来,国内小学的德育都仅仅看重对课本知识的简单讲解,而脱离了学生本身,脱离了德育的来源——生活,因此在现阶段我国的小学德育教学仍旧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9.
生活德育理论作为新课改的指导理论之一为德育课程改革做出了贡献,同时由于生活德育理论自身的局限以及实践操作不当,呈现出德育课程理念和实践上的两难境地。具体表现为课程理念上的人文主义取向与价值目标虚化;课程内容的经验论转向与知识陷阱以及课程活动的交互多样性与实践形式化。这需要对生活德育理论的学理与德育课程实践重新思考以及整合,通过课程理念的生活化回归,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并继续探索有弹性的真实活动形式,推动德育课程生活化的切实转变。  相似文献   

10.
林盛云 《广西教育》2014,(41):63-64
正实践性德育是以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和学生亲身体验为基础,让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在德育实践活动中生根、发芽,并通过道德教育的渗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式。下面,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开展的实践性德育活动,谈谈实施实践性德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一、现场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场教育是指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有形教育,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开展现场  相似文献   

11.
“生活德育”作为一种精神,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栖居于校园,为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引领学生用自己的亲历去感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建构了敞亮、明丽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2.
蒋月桂 《文教资料》2007,(2):134-135
道德教育与社会远离、与实践远离已成不争的事实,要从根本上消除幼儿道德教育的弊端,必须让德育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挖掘根植于幼儿生活的德育内容,探索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德育方法,使幼儿德育从“书本”走向“生活”;必须让幼儿走向生活,体验丰富的道德情感,体验温暖的家庭生活,体验多彩的社会生活,使幼儿德育从“说教”走向“体验”。  相似文献   

13.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想指导下,我校确立了“体验生活、张扬个性、多元展示自我”的德育办学理念。展开说,就是避免单纯说教式的德育方式,而是通过创设种种情境,达到让孩子们扮演一种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的体验过程,真正唤起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理想效果。围绕这样的办学理念,我们把体验活动延伸到家庭、社会、大自然。  相似文献   

14.
如何使德育教学具有时效性、时代性和有效性,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部门密切关注的问题,对职业学校来说,这也是一个难题。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准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真实生活出发,创建以生活素材为基础、情感体验为手段、认识提升为核心的情境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职业学校深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准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2006,(3):20-21
从一所普通的厂办小学发展成为全市唯一一所双语实验小学;由一所在校生不到一千人的小学发展到今天在校生已达到两千多名的机厂小学。近年来被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德育示范学校,被省教委授予山西省文明学校,又获得山西省三星级英语特色学校,山西省煤炭行业先进集体,大同市示范家长学校等荣誉。对于一所具有近50年办学历史的小学校来说,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机厂小学的人们不断地进行思考、研究,大胆地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在思考和研究中找答案,在探索中开辟德育工作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6.
周丹 《天津教育》2006,(1):36-38
德育的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与新课程改革息息相关。从小学新课程体系看,小学德育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得到了显著加强与切实改进,基本体现了当代德育新理念。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必须继续抓住新课程改革创造的有利条件,实现多方面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18.
志愿服务:高校实践性德育的有力载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实践性德育的基本内涵和实施原则等角度来看,大学志愿服务是高校实践性德育的有力载体。根据实践性德育的基本要求,深入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必须在指导思想、工作理念及运作方式等方面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曹海永 《湖南教育》2003,(18):28-29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应该是温馨的,可以沁人心脾,润物无声。关注生命,教育才能拨动生命的“情弦”,给顽皮的学生以感化,给自卑的学生以力量,给胆怯的学生以激励,给愚钝的学生以智慧。关注生命,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生命,我们的教育方可绿意盎然。  相似文献   

20.
从2001年开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小学德育课程设立为"品德与生活"(小学1~2年级)及"品德与社会"(小学3~6年级)。小学德育新课程在道德观、课程观、学习观上均发生了重大改变。体现在改变传统的知性德育模式,倡导德育"回归生活";改变课程的唯知识论,主张德育课程经验论;反对学生单向的德育方式,提倡多向的德育方式等方面。历经十余年,我国小学德育取得了不容置疑的进步,其鲜明的特点是小学德育的生活气息越来越浓。但是,德育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