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觉瞬间性是摄影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但“瞬间”并不代表新闻摄影的全部。平庸的“瞬间”,没有意味的瞬间,就是抓住了,拍出来的新闻摄影作品还是苍白无力的。那么,如何让新闻摄影的“瞬间”变得精彩而富有内涵呢?一、要善于发现“瞬间”体现的深刻内容在办报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摄影记者和通讯员来稿,  相似文献   

2.
北京青年电影评论学会在9月27日的《中国电影时报》上发表长文《论平庸》对我国有大量平庸电影存在这一现象,从电影创作、电影审查、电影发行、电影观赏等角度,作了多向性审视。文章提出要将电影批评的战略重点转移到批评平庸上来。并对电影批评现状作了深刻反省,认为当前中国电影批评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有气无力”和“无能为力”,在相当程度上将热情和兴趣放在为数十分有限的“探索片”上,并求全责备,使一些比较好的探索性影片难以存活;另一方面,大量的平庸之作在无人注意的情  相似文献   

3.
问题的提起常有通讯员来信问:“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新奇别致,引人入胜?”我也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我的文章大都是平庸之作,很少有使人振聋发聩、耳目一新的篇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位并不擅长为文的领兵将军给了我相当内行的回答。他说:“作文和打仗有许多相通之处。比如,打仗讲究“出奇制胜”,“反常用兵”,“以变应变”,“超常思维”等,其实这些原则都可以“引进”到写作上。谁愿意看那种人云亦云、不痛不痒、老生常谈的东西?“文似看山不喜平”嘛,按常规写文章就难出新。而文章的“出奇”和“反常”,首先来自作者的创新意识,或曰求异思维。有了求异思维的习惯,  相似文献   

4.
“一月开门红,二月拜年声,三月学雷锋,四月闹春耕,五月夏收忙,六月育儿童,七月说党建,八月子弟兵,九月颂园丁,十月庆国庆……”这些“四季歌”说法虽片面,却尖锐地指出了某些新闻报道的缺点——报道一般化。 怎样才能使报道走出平庸呢?我们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5.
当前,图书出版行业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跟风书”、“平庸书”、“盗版书”越来越多。为此,政府和出版单位都采取了不少管理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问题到底出在哪呢?是政府的管理不到位?是出版单位的管理不到位?还是图书市场的不完善?然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得先知道政府该管什么?出版单位该管什么?对管理对象进行科学的评价是进行管理的基础。因为要想知道管什么和如何管,就要对管理对象进行评价,以确定具体的管理目标,看看哪些地方容易出问题。本文试图就有关图书出版的评价做一简单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图书出版中的哪些问题是政府应该…  相似文献   

6.
论平庸书与平庸书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一种被人们称作“不好不坏”且又“可出可不出”的书,这就是平庸书.近几年在出版界,由于平庸书的大量涌现,致使其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出版现象.这种现象是怎样生成的,它对出版事业和文化传播具有什么样的危害,我们又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对其加以遏制,诸如此类的问题似应提到出版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本文拟围绕平庸书与平庸书现象展开论述,希望引起有关方面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也希望能够得到方家同仁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平庸书探源与对策张德田,张勇,胡炜据1994年国家出版主管部门统计,我国年出书达10万种。据了解,其中平庸书占很大比例。而大量平庸书的出版如得不到遏制,将直接影响出版行业“阶段性转移”的顺利实现。因此,研究平庸书出版缘由和遏制平庸书出版的对策,是我国...  相似文献   

8.
人们对1995年的电视剧议论纷 纷,微词颇多,有人甚至尖锐地提出“1995年是平庸、尴尬的荧屏”。那么1996年怎么样呢? 随着《苍天在上》的一声惊雷,揭开了1996年荧屏的好兆头。《宰相刘罗锅》作为历史剧,拍得如此好看,如此有现实意义,使人们看得兴  相似文献   

9.
多出精品是出版繁荣的重要标志,而能不能多出精品,首先取决于对精品怎么认识怎么衡量。“大部头就是精品”?不见得。精品不在于部头大小而在于内在的质量。现在“大全”、“丛书”、“系列书”一股劲儿上,真正齐整、精致的并不多,相反,很多是重复拼凑、大而无当的平庸之作,甚或是出于狭隘功利目的而炮制出来的低劣假货,哪里和精品沾得上边!反观列国历代累积下来的精品,其中不是有许多部并没有并不大,乃至只是小册子、单行本而依然不朽于当世吗?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编辑出版工作的实践中体会到 :当前医学科技出版工作应该注意“优化选题、更新观念、建设队伍”等几个问题 ,下面分别谈一谈。优化选题 ,多出精品 什么叫优化选题呢 ?笔者认为 ,可以概括为这样两句话 :选择最优选题 ,淘汰平庸选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最优的选题应具备 3个基本特征 :①社会效益最好 ;②经济效益最大 ;③风险度最小。什么是精品图书呢 ?目前出版界有一种误解 ,认为装帧豪华或大型丛书、套书就是精品 ,“热点图书”就是精品 ,因而出现了“重包装、轻内容” ,“重炒作、追风赶潮”等现象。针对这个问题 ,有的出版工作者…  相似文献   

11.
突破三秒钟     
最近因为要重印一本五十年代的语法书,封面设计要重新搞过,因此我和装帧设计室的同志有了点接触。倾谈之下,我们共同感到,教育类和政治经济类书籍的封面设计几乎千篇一律,大多还只停留在五十年代的水平:分类贴标签,构图平庸呆板,色彩单调灰暗。“三条杠、清一色”,永远板着脸,怎么讨人喜欢?难。要突破,要创新!这是大家一致的心愿。但如何突破?怎样创新?这的确是一个难题,值得大家一起  相似文献   

12.
1999年终于来了,这个“世纪”终于快要耗尽。我读《周易》已经有些年头,虽然恪守“不占”的准则,但“思辨未来”的欲望却时在念中。为此我常写“贺岁”的文章,试图推断来年的光景,像95年的《蓬蒿人书语》,96年的《无法忘却的纪念》,97年的《抵捂的心境》……,回顾起来,感旧之余,大抵都是在预言未来岁月的平庸;推而言之,自然就是我辈平庸的岁月了。不过1999年有些不同,人们似乎格外地为这一年设计了好多“悬念”,像诺查丹马斯的“大预言”,尼克松的“1999不战而胜”,电脑程序的“跨世纪混乱”……再附以人类莫名的“世纪末冲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全国的确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好书,但平庸之作,甚至有害无益或害大于益的出版物也屡见不鲜,以致不少有识之士慨然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因为一本有害读物造成的迷雾,往往可以抵销十本、二十本好书所引出的正果。难怪人们希望多有些坚持出好书的出版社。近来得悉,农业出版社总编辑蔡盛林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给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书?”并且经常用这个问题提醒全体编辑人员。他说:  相似文献   

14.
作为 2 0世纪初的一位凤毛麟角的大学毕业生 ,沈祖荣先生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中国图书馆事业 ?沈祖荣先生是一位彻底的爱国主义者 ,他一生的理想是通过办理图书馆事业来实现教育救国和教育强国。 1910年 ,沈祖荣先生在文华大学毕业之后毅然决定供职于文华公书林 ,以启迪民智 ,振兴中华。当时对于他的这一抉择 ,旁人不可理解 ,亲朋好友谁都不赞成。当面阿谀奉承者说 :“方今各处需才孔亟 ,以你大学毕业 ,何事不可为 ?乃作此招护书籍的事业 ,不其长才短驭 ?”背地里议论 ,不是说 :“毫无远志” ,就是说 :“学识平庸 ,不能充…  相似文献   

15.
有则寓言,读来嬉笑之余很是令人深思:一个年轻人从婚介所的正门走进去,发现了两扇门,“年轻的”“年老的”,他选择了“年轻的”那扇门走了进去;不久,又发现了两扇门“美貌的”“平庸的”,他选择了“美貌的”那扇门走了进去;他继续向前走,又发现了好多个这样的门,“富有的”、“  相似文献   

16.
“她过得很好,只是有点孤独,仅此而已。”她最终孤寂地老去,普通但决不平庸;她死了,而她留下的文字却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质量是图书出版业的生命线。选题策划是图书精品的增长点,这是十分正确的,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c问题的另一方面在于,图书是由作者创作的,离开了高水平的作者,即使编辑提出了好选题,也难保图书的高质量。因此,要提高图书质量,首先要加强作者队伍建设。“平庸”探因图书市场之所以存在由平庸作者创作的平庸图书,与出版社是有一定关系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利益驱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图书市场上,出版社生存与发展的“捷径”是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图书品种,填补市场空白,以尽可能多地占有市场…  相似文献   

18.
浮躁与平庸     
当今在新闻从业者中,不乏浮躁之人。浮躁者,心浮气躁,脑子里想的是见报,眼里又王顾左右,提笔坐不热凳子,抬腿又东奔西颠;总欲作洋洋万言,梦在思一夜成名,干起来潦潦草草,还自认是精品连连──这档子人,看起来甚忙,其实,心中无“主”、无“恒”,忙不到点子上,忙不出“道道”来,有的只是“电话粥”、“酒杯撞碰声”,有的只是“雕虫小技”、“敝帚自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浮躁的后果,是平庸。平庸,谁都意欲拒之。然而,因为浮躁,就静不下心来“充电”。当今社会,一日千里,一时不学,“如隔三秋”,提笔就难以逼近事…  相似文献   

19.
随 着环球嘉年华在中国都市的巡回展 出,“狂欢节文化”已经跃入本土公众的视野。它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在都市人的平庸生活里点燃了变幻的火焰而推动“狂欢”的不仅是资本逻辑,更是中国社会的热切需求。 在“郁闷指数”高涨的社会,狂欢,成了人们自我款待的最高礼遇。  相似文献   

20.
细节的威力     
马越舟 《军事记者》2014,(4):I0002-I0002
人们常说,一张好的照片胜过千言万语。而一张照片中精彩的特写细节,能够“秒杀”千万张平庸的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