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氨的喷泉实验是高中重要的化学演示实验。该实验操作教材要求老师课前预先收集好氨气,到时再做喷泉实验。但是,由于氨气易扩散,上课老师经常担心预先收集好的氨气会泄漏,到使用时喷泉效果不好甚至实验失败。特别是现在重点高中扩班,有时一个老师半天要连续上几个班级的课,用预先收集好的氨气做喷泉实验效果一般不理想,如果当场制取氨气,教室中无通风柜,氨气肯定要散逸,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对氨的产生、收集和喷泉实验作了下面的改进。  相似文献   

2.
氨的喷泉实验是高中重要的化学演示实验,对于该实验操作教材要求老师课前预先收集好氨气,到时再做喷泉实验.但是,由于氨气易扩散,上课老师经常担心预先收集好的氨气会泄漏,到使用时喷泉效果不好甚至实验失败.特别是现在重点高中扩班,有时一个老师半天要连续上几个班级的课,用预先收集好的氨气做喷泉实验效果一般不理想,如果当场制取氨气,教室中无通风柜,氨气肯定要散逸,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对氨的产生、收集和喷泉实验做了下面的新改进.  相似文献   

3.
氨的喷泉实验是高中重要的化学演示实验,该实验操作教材要求老师课前预先收集好氨气,到时再做喷泉实验.但是,由于氨气易扩散,上课老师经常担心预先收集好的氨气会泄漏,到使用时喷泉效果不好甚至实验失败.特别是现在重点高中扩班,有时一个老师半天要连续上几个班级的课,用预先收集好的氨气做喷泉实验效果一般不理想,如果当场制取氨气,教室中无通风柜,氨气肯定要散逸,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对氨的产生、收集和喷泉实验作了下面的改进.……  相似文献   

4.
1问题的提出 氯化氢和氨的喷泉实验是现行中学教材中2个比较经典的喷泉实验,当氯化氢气体和氨气接触时,又可以产生喷烟现象。然而,教材中只是单独地演示它们其中的一种喷泉实验,同时演示这两种喷泉的改进实验未见有报道,而且很少演示氯化氢和氨喷烟的实验。除此之外,教材要求教师在演示氯化氢或氨的喷泉实验时,要事先收集好气体。  相似文献   

5.
氨的喷泉实验在中学化学课程中作为课堂演示实验出现,对实验者和实验装置的要求都较高.该实验从课前的实验准备到课堂的演示操作,包括了氨气的固固加热制备、排气收集和储存、课堂喷泉实验演示等步骤,整个实验操作步骤较多且过程比较繁琐,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若氨气收集的量不足、集气的圆底烧瓶不干燥或在安装实验装置过程中有氨气逸出等都会对喷泉实验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传统的喷泉实验过程中,氨气的制备通常是采用NH4Cl与Ca(OH)2共热制备的.  相似文献   

6.
一、简易喷泉实验我们在高一学生实验<<氨的制取和性质铵离子的检验>>一课中,将氨在水中的溶解一项操作稍作改进,做成了简易喷泉实验,学生们兴趣很高.具体作法是:(1)预先为收集氨气的试管配置一只单孔塞,塞上一只胶头滴管.(2)将胶头滴管内吸满水,待试管内收集满氨气后塞好上述胶塞.(3)挤压胶头滴管上的胶囊使水滴入试管内;等试管内呈显著负压使胶囊扁瘪后,将胶头滴管的胶囊一端浸没在水槽中(如图).(4)在水面下小心取下胶囊,可以看到水槽内的水通过尖嘴喷入试管内形成喷泉.(5)将试管倒转取下胶塞,向试管内滴…  相似文献   

7.
证明氨气易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课本上采用氯化氨晶体与消石灰共热产生的氨。此法产气量少,常困消石灰或收集氨气的烧瓶不干燥,要消耗部分氨  相似文献   

8.
一、为什么氨气极易溶解于水氨气易溶于水原因有两个方面:(1)氨分子和水分子很容易通过氢键结合形成一水合氨,即NH3 H2O(?)NH2·H2O;(2)NH3和H2O都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由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氨气易溶于由极性分子H2O组成的溶剂.所以NH3极易溶解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气.二、用氨做喷泉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1)氨气要充满;(2)装置要不漏气;(3)氨  相似文献   

9.
氨气喷泉实验是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且溶于水后显碱性的最有力的证据,并且实验现象美观生动,能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但是教材中的实验是由教师事先在烧瓶中收集氨气,然后在上课的时候演示喷泉实验,这样的做法存在很多缺陷:1.制备氨气时无法控制用量,会浪费很多氨气。2.在课前事先收集,很有可能在课堂演示时已经泄漏了一部分,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氨的喷泉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的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中的常见实验.用注射器进行微型喷泉实验,节省药品,容易操作.将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喷泉实验的装置略作改动,可以使喷泉实验与溶液密度以及化学发光实验结合进行,增加实验的综合性及趣味性.一、微型喷泉取一支中号试管,配上橡皮塞,取一支20mL干燥注射器,活塞上涂上凡士林.配上一枚16号注射针.将注射针穿刺入橡皮塞,装配成图1一氨气的收集装置.打开橡皮塞,向试管中加人0.5克氢氧化钠固体,滴人5滴浓氟水,塞上橡皮塞.产生的氨气自动将活塞慢慢向上推·收集20mL氨气,取下注射器,用另一橡皮塞套住注…  相似文献   

11.
实验设计题是近年考题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它除了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外 ,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综合能力。应用所学知识 ,结合实验操作的实践经验 ,经过周密的分析和逻辑推理 ,才能设计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实验方案。做到 :懂原理 ,会设计 ;观现象 ,能解释 ;做设计 ,有创意。例如 ,不久前 ,我给学生训练了一道 2 0 0 2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实验设计题 :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 (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图 1 实验装置 图 2 实验装置(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  。( 2 )收集氨气应使用  法 ,要得到干燥的氨…  相似文献   

12.
氨的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学习中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实验,氨气是一种碱性气体,遇酸碱指示剂会发生相应的颜色变化,形成简单的喷泉现象。同时氨气也能与某些金属的可溶性盐溶液反应生成具有多种颜色的氢氧化物和氨基配位化合物。据此实验原理,笔者尝试设计并探究氨与过渡金属盐溶液形成彩色喷泉的最佳实验条件。一、实验准备1.实验仪器与药品。铁架台(附铁夹)、圆底烧瓶(250mL)、分液漏斗  相似文献   

13.
化学变化是自然界中物质变化的途径之一。由于化学变化具有普遍性和深奥性,所以许多情况下,化学问题的解决不能只依赖于纯化学方法,还须借助于物理知识并辅以数学手段加以完成。下面,就以喷泉实验发生的条件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在讲述氨气的性质时,教材常作如下介绍: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的水可溶解约700体积的氨,可用它来做喷泉实验。当这一实验做完后,学生们的兴趣是产生了,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即喷泉产生的道理何在?用于作喷泉实验的原料气溶解度应是多少?前一个问题不难解释,由于氨是极性分子,能与水…  相似文献   

14.
高一化学P145[实验6—1],由碱石灰和NH_4CL两种物质混和加热制取氨气,改为用浓氨水,不需加热,利用其挥发性,得到氨气。往锥形瓶中倒一次氨水(100~150mL),可做氨的喷泉演示5~6次,其装置如附图。  相似文献   

15.
试题:29、大气压强对许多物理实验和化学实验有着重要影响(Ⅱ)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约去)(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2)收集氨气应使用方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做干燥剂。(3)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该实验的原理是。(4)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1试题分析本题是一化学实验题,层层设问,考查了中学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一小问主要考查化学药品的正确选择和化学用语的正…  相似文献   

16.
中师化学第一册P134[实验6-2]由碱石灰和氯化氢两种物质混合加热制取氨气,改为用浓氨水,不需要加热,利用其挥发性,得到氨气。利用5mL一次性注射器吸入浓氨水,可作氨的喷泉实验好几次,其装置如图1。图1氨气的喷泉实验1.一次性输液管插头2.6、7止...  相似文献   

17.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二版,全日制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二册中氨与水的反。实验如下所述: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子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瓶……立即倒置烧瓶句话说明了前面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的塞子塞口时,圆底烧瓶口不是向下的,这样操作是不妥,因为空气的密度是1.293g/L,氨气的密度是0.771g/L,比空气小,只能用向下排气法收集氨气。①若边制取氨气边做上面的实验,用向下排气法待圆底烧瓶收集满氨气后,拿出导管,圆底烧瓶口要仍然朝下,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的塞子塞紧,移至铁架台上固定,按教…  相似文献   

18.
一、提出问题 高中接触的主要喷泉实验是"氨气的喷泉实验",该实验是一个有力证明氨气在常温下极易溶于水且兼有证明其水溶液显碱性的精彩实验.每当出现美丽的喷泉现象时,学生总是好奇、惊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唤起其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基于教材的实验的效果尚有改进之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性地探索改进方案,终于寻找到了一种实验现象明显、可操作性强的氨气喷泉实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陈志刚 《考试周刊》2009,(52):182-183
实验室制取氨气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中作出明确要求的气体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喷泉实验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的性质实验.按照常规的做法,参照书中的相关讲述,在较短的课时内完成这两个实验有难度.本文作者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改进,以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氨气的产生、收集和溶于水的联合装置苏州市三中(215003)王云华高中化学第一册中,实验室制取氨气是用氯化氨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加热,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收集时氨气易外逸而污染空气.在做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时,若集气的烧瓶稍不干燥或封闭不及时,氨气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