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靠天才写作”的作家 ,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萦绕于其中挥之不去的悲凄与寂寞 ,体现出浓重的悲剧色彩。太多痛苦的人生和特殊的经历为她深刻体验人生、体验生命提供了契机。因此以女性空间为视角观照萧红及其作品 ,从“漂泊”和“回归”两个概念出发来透视萧红的情感历程和人生道路 ,以期达到对她的作品的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第六代电影人代表的张元,在转型期文化、全球化语境,以及对西方电影的借鉴与学习所构成的文化环境中,努力探求着自我的突围以及电影的发展。他的电影,在寻找中凸显出个人的主体性;在漂泊中体现出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在回归后致力于于主流与商业化的再探索。寻找、漂泊、回归,也就成为张元电影的文化内核,这种思考和追寻也使他的电影蕴涵了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读者对表现和发泄自己的苦闷情绪的要求甚为强烈,希望在作品中能够看到更广阔的社会人生,看到生活在其间的人的命运与性格的非“观念化”的更个性化真实描绘,鲁迅作为开乡土小说风气的大师,其作品的思想艺术高深完美,在《故乡》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故乡》中的一幅“神奇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仿佛绘画中运用疏体笔法涂抹大色块,色彩单纯而浓重,强烈的主观抒情性隐匿其中,虽然不着声色,但却将我们引入了一个意蕴深沉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王静悦 《函授教育》2002,(1):107-108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自它诞生之日起至今,对它的研究文章字数已经高出原著数倍,然而“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没有止境的接近”,所以本文沿着前些评论家的研究成果铺设的路继续走向“边城”。笔者认为,读沈从文的作品,可以窥见沈从文的为人。如能正确认识沈从文的为人。就能更好地科学地理解评论沈从文的作品。即“知人论文”。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创作<边城>的意图不是再现人生,而是表现生命.他要从苦难的人生里提炼出生命的高贵与美丽,证明人性的善良,来营造他的"希腊小庙",向沦落的人类提供一个理想的圣所.沈从文净化了生活的悲剧,融进了自身孤独的人生情绪,赋予"边城"一种忧郁的基调,悲剧的旋律和纯美的风格,而悲剧的净化正是<边城>深刻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与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湘西世界"有着特殊的审美价值,能够让人了解另一种"人生形式",从而获得"生命的明悟"."湘西世界"就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现实与梦幻的交织.他一方面试图在文本中挽留湘西的神话,另一方面在作品中已经预见到"湘西世界"的无法挽回的历史命运.以<边城>为例分析闪耀在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式的情怀,可以深化这种艺术体验.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是五四以来小说创作中独树一帜的作家。本文试从风景、风俗来感受作家笔下的风景美和风俗美。  相似文献   

8.
《漂泊杂记》是艾芜的第一本散文集,表现了他早年置身滇缅山水奇境中的艰难生活以及同情底层人民、反帝反殖民的爱国思想。在《漂泊杂记》历经近八十年的出版过程中,出现了初刊、初版本、文丛本、云南本、文集本、小品散文本、全集本等版本,在版本的流变中,篇目不断增加,文本不断修改,这既是艺术的完善,更是时代语境以及作者思想变化的结果。《漂泊杂记》的版本变迁是一个逐渐远离《漂泊杂记》初版及其"漂泊"内涵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随笔,就是言说心底最随常的感悟,照此说来,它仿佛就成了最好写的一种体裁。但是,事实上,真正写好随笔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独特的深情、看似慵懒的深邃、入木三分的才情和绝不雷同他人的思考,尤其是学术随笔。好的随笔是对自我入思过程的全程纪录。一直觉得肖川老师所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就是昭展这种入思过程的一本好书,也因此一直期待着他新作的诞生。  相似文献   

10.
11.
<正>三月未尽,蓉城的天光渐长,气温回暖。每到夜里,常常因冬褥厚重醒来。醒了之后,便很难睡去,虽然睡姿持续,但望着窗外城市的喧闹灯光,意识也杂沓地攀沿开来。仔细想想,来蓉已有十多年光景。这些年来,我学成一口成都话,养就一个四川胃,连行为和思维也被坦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文艺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鲁迅和川端康成成长过程中类似的经历遭遇为着眼点,特别是缺失性体验所带来的心理创伤,对二人个性心理中孤独意识对其小说漂泊题材的影响加以比较。孤独意识对他们小说悲凉的底色形成了规约,他们却始终关注着生命的存在状态,肩负着文化救赎的历史使命,为人类苦苦寻求着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与前期的小说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执着追求的崇高体验和慷慨激昂而又野性的力量相比,张承志后期的小说则更多的是在深入和沉潜民众在感受坚韧以及信仰的力量;通过对张承志前后两个创作表现对象的透视,力图揭示他是如何执着地在民问漫旅后皈依宗教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论述同作为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汪曾祺的代表作《边城》、《受戒》相同的地方,并从作品展现出的地域色彩、人物形象及结尾和作品命运几方面论述它们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着重从自然、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及作品呈现出的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清新的抒情风格等方面探讨了作品充满着“爱”与“美”的乡村风情画特色。  相似文献   

16.
迟子建和沈从文作为现当代作家,在创作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对迟子建的小说《采浆果的人》和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作一比较,发现这两篇作品在写景、写人以及思想情感表达上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与《边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发表于 1 93 4年。自它诞生之日起至今 ,对它的研究文章字数已经高出原著数倍 ,然而“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没有止境的接近” ,① 所以本文沿着前些评论家的研究成果铺设的路继续走向“边城”。笔者认为 ,读沈从文的作品 ,可以窥见沈从文的为人。如能正确认识沈从文的为人。就能更好地科学地理解评论沈从文的作品 ,即“知人论文”。沈从文一度自称是二十年代最后一个浪漫派。写理想 ,当然便是他创作的主要内容。《边城》、《三三》等许多作品就是这样 ,而且 ,正是它们才被公认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但是 ,是否凭此…  相似文献   

18.
《边城》描写了湘西边地独有的风土人情和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凸显出湘西独有的风情美、人性美、爱情美。  相似文献   

19.
贾钊 《语文知识》2013,(4):97-99
漂泊者和坚守者是《果园城记》中的两类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这两种生命状态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塑造这两种形象的作者本人是矛盾的:他在情感上依赖家乡,理智上又不得不选择漂泊。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我从古代读至“五四”时,我毫不迟疑地选择了鲁迅与沈从文。当时的阅读感觉是:在同样硝烟弥漫的文化“战场”上,一个是正面冲锋陷阵的猛将,一个是边缘游击的士兵;一个刚猛深邃而悲壮,有魏晋风骨唐诗精神;一个清新素朴而悲凉,有宋词元曲遗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