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对根本违约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考察,分析了根本违约的具体内涵,并对根本违约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律效果进行探讨,认为我国对根本违约的构成要件应采取结果主义加可预见性标准,根本违约可产生解除合同及限制合同解除权的滥用,并限制或阻却免责条款的摄引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2.
预期违约制度起源于英美法系,是指合同中的一方当事人在合同履行期届满前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预期违约分为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两者在构成要件和救济方式上都存在一定区别。我国合同法对预期违约和不安抗辩权同时作出了规定,但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需要在司法和立法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违约责任是合同法的核心内容,是保证交易安全的重要法律制度,既具有补偿性,又有惩罚性;违约行为形态可分为不履行合同义务、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预期违约三种。我国合同法在坚持严格责任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排斥过错责任。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除了违约行为、损害事实、违约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基本要件外,是否要求违约行为人主现上有过错因归责原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合同法第66、67、68条分别对同时履行抗辨权、先履行抗辨权和不安抗辨权做出了规定。  相似文献   

4.
国际统一立法和中国合同法都对违约补救作出较多规定,但差异很大,其根本差异在违约补救的法律属性上,即违约补救属于法律权利或法律义务。权利义务产生有一定的依据,违约补救当属于法律权利,我国应从权利本位立法角度,加强违约补救法律权利的立法,以顺应国际统一立法潮流。  相似文献   

5.
不安抗辩权和预期违约是分属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两种不同法律制度,两者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各具特色;两者发生的前提条件、适用事由、过错是否为构成要件以及法律救济途径都有所不同,从以上四个方面人手来分析我国合同法的立法选择。  相似文献   

6.
积极违约是指债务人为了获取不当利益而故意违反合同义务的行为。其要件有:债务人为了获取不当利益,实施了阻碍合同履行的行为,债务人侵害了合同债权,出于直接故意而为之。对积极违约,应适用惩罚性赔偿,即在补偿损失外,法律规定积极违约人仍向债权人支付与其期望获取的不当利益相当的金钱,这有利于规范交易秩序和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7.
因旅行社违约造成旅游者精神损害问题日益突出,但目前我国立法上、法学理论界、司法实践中大多不认可违约之诉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具有法理上的价值。借鉴域外法关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我国可将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合同法保护领域,并在立法上明确该类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适用情形及赔偿标准。  相似文献   

8.
根本违约是国际货物买卖中的一项重要规则.1980年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吸收了英美法的成果采纳了这一制度,其有关条款成为国际货物买卖中判断当事人一方是否构成根本违约以及能否解除合同的重要标准,是当今国际贸易交往中得到广泛适用的一项规则.我国应当积极借鉴根本违约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合同立法.  相似文献   

9.
劳动合同违约责任是劳动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债务或其履行不符合约定或法律规定时,对另一方当事人所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其构成要件也应包括违约行为、损害后果、因果关系及主观过错.而违约责任的形式,由于劳动合同的特质,为有效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立法宜规定为损害赔偿和有限继续履行两种,至于违约金与定金不宜适用于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10.
我国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有利于促进当事人履行合同,弥补非违约方的损失;但是同时规定的不安抗辩权制度与之有重合混乱之处,造成适用法律的困难;建议合并这两项制度,在体例上区别于实际违约,明确构成要件,以完善预期违约立法,更好地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1.
我国预期违约制度与英美法系国家的预期违约制度不同,具有中国特色,具体表现在我国预期违约的构成要件和救济措施等方面,从而使不安抗辩权制度和预期违约制度有机统一在我国合同法之中,各自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处于初创阶段,企业及个人的信用利益缺乏征信制度的约束,造成合同履约率极低。1999年新的合同法实施后,为增强合同履行的效率,保护善意的权利人,特别设计了两种全新的保护机制:参照大陆法系的规定,赋予先履行义务人以“不安抗辩权”(unsafe right of defense);参照英蔓法系,针对履约准备过程中出现的恶意毁约行为。或在履约条件严重恶化时。赋予合同相对方提出“预期违约”(Anticipatory Breachof Contract)请求,进而解除合同的权利。这两种法律制度在新型的法律实践中,有一定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默示预期违约和不安抗辩权分属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渊源不同,但其制度价值却是相同的,都在于调整期前毁约时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失衡关系;对非违约方的救济途径基本相同,但前者更强调合同的解除权,而后者更注重非违约方基于违约方期前毁约而产生的抗辩权。我国合同法第68条、69条兼具以上两种法律制度特征,把其规定定性为默示预期违约,更能发挥该项制度优越性———“效率违约、兼顾公平”法律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4.
当事人在违约之诉中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是否应得到支持,一直是一个较具争议的问题。实际上,只要在客观上存在法律认可的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减损,即应认为有精神损害,而无论该精神利益的丧失是基于侵权还是违约。现在随着违约行为导致精神损害的纠纷日益增多,司法实践已经向人们提出了违约之诉中给予精神损害赔偿的要求,现行法中违约和侵权责任的竞合也非解决之道。我国存在对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给予赔偿的生存土壤,通过对现行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目的性扩张解释的途径就可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欺诈性合同成立生效后,受欺诈方不但享有合同撤销权,而且享有违约责任请求权。这两种民事权利的行使将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受欺诈方可以选择对自己较为有利的救济手段,而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救济手段,即仅行使撤销权。追究对方违约责任能使损失赔偿范围增大,对受欺诈方利益的保护优于行使撤销权。  相似文献   

16.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是行为人实施的某一个违法行为具有违约行为与侵权行为的双重特征,从而在法律上导致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共同产生。虽然两者具有共同特征,但在法律上存在重大差异,如归责原则、举证责任、义务主体、时效、构成要件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时,受害人应具有选择权,这样就解决了长期困扰司法实践的一个重大的法律问题。允许受害人选择请求权,既要充分、有效地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又要使加害人受到应有的制裁.  相似文献   

17.
论效率违约     
效率违约作为经济分析法学的代表观点之一,突破了传统违约理论的范畴。实际履行原则的限制使用和合理预见规则的适用。使效率违约成为可能。效率违约理论对效益价值的青睐有一定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国内外立法和学者关于违约金概念的比较,提出界定我国违约金概念的建议。同时指出,违约金是违约责任的一种形式,我国违约金属赔偿性违约金。实践中,调整赔偿性违约金数额应有所节制,但对惩罚性违约金却应从立法上对其最高数额予以限制。  相似文献   

19.
在对预期违约制度和不安抗辩权比较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合同法》立法实际 ,指出了《合同法》存在不足 ,提出了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