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教材观念的转变,强调教材的教具作用地理专业人士指出:地理教材是“学”的材料,而不是“教”的材料;地理教材不是教学的依据,更不是考试的依据。如何正确领会这种观点,准确把握“学”的材料和“教”的材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正确处理教材非教学依据与学生依据教材学习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已在我校经过了四年的使用。我认为。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与原用统编教材的最大区别.是它更适合学生自学。我在使用这套地理教材时,感到这套教材是“学生好学。教师难教”。这也正好说明,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着眼点已由教师转向了学生.由“教”转向了“学”。因此,要适应九年义务地理教材的变革,教师备课、上课的着眼点就不应再是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讲”清楚,“讲”生动,“讲”透彻,而是应当考虑和研究如何使学生“学”懂、“学”会、会“学”,如何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教会学生学习,就是教之以学。这个“学”,不仅仅指的是“学识”,更是一种学的方法和能力。否则,我们的学生就永远也离不开教师的“教”。所以,教师应该将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凭借教材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还应该借助教师的教法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局限与片面,相当多的教师仍从“教”的角度出发去设计课堂教学,从备课到上课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的“教”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因此,教学中经常出现“满堂问”现象,使课堂教学变相地成为“满堂灌”。 许多经验启示我们,小学首先应该教儿童爱学和会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学”而教。教师只有从“如何学”的角度去考虑自  相似文献   

5.
初中地理新教材教法浅议刘姝清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已试用。它与原统编教材的最大区别是;教材的着眼点已由教师转向学生,由”教”转向了“学”。因此,如何使教法与教材吻合,使学生会“学”,“学”会,达到增知、长智、练能的教学目的,便成为...  相似文献   

6.
在使用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时。一些教师感到这套教材是“学生好学。教师难教”。这恰好说明。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已由教师转向了学生.由“教”转向了“学”。因此.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自学已成为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教法改革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要适应地理教材的变革。教师备课、上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就不应再是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讲”清楚、“讲”生动、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而且必须深刻理解大纲和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每一单元、每一课时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权重,做到对全册教材的总体把握与宏观调控。一、旧知识的强化和巩固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效果取决于主体因素的发挥。“教”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学”的积极自觉的行动才能发挥,因此,在强化旧知识中不要以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梳理知识。在几何初步知识的复习时,先从点出发,引导学生理清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8.
牟敏 《甘肃教育》2011,(21):71-71
1.《新目标》与传统教材的区别。传统教材的作用在于规范,即规范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这种教材观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都拘泥于教材,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将教材中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新目标》提倡“材料式”的教学观,即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材料,是教学资源之一。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所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怎样才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其中之一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研究学生现实水平,立足现实水平,挑战潜在水平。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教材,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语文的重要依据,是开展语文活动的重要依托。新课改下,教师的教材观渐渐地发生了改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教师要努力尊重教材,但不做教材的奴隶;教师要善于重组教材、包装教材,要形成“大教材”的意识。然而,这种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并不是随意的增删和重组,而是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来深度解读教材、宽度拓展教材、薄度回归教材。  相似文献   

11.
教材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是联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媒介,因此,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差异又使它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可塑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逐步南“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前者是紧扣教材,根据教材的编排体例按部就班地开展课堂教学,把教完教材的内容作为全部的教学任务,很少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作必要的扩展和发挥;后者仅仅把教材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工具,教师在运用教材时能紧扣教材却又不落其窠臼,注重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处理教材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2.
教学指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教师的“教”又是短暂的,有限的;学生的“学”却是长久的,无限的。所以,陶行知先生指出:“好的先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不仅要研究怎样教,更要研究怎样学。语文教师是这样,数学教师也应该是这样。 现以“商不变性质”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1、感知新材料,明确“学什么”和“教什么”,克服小学生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1)学生口算下面各题,得出感性材料。 6÷3=(2) 60÷30=(2) 600÷300=(2) 6000÷3000=(2) (2)学生观察以上各题,提出一个“为什么”。 (3)教师指出:为什么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而商却不变呢?现在我们就一步一步来研究其中的奥秘。 2、研究新教材,注意“怎么学”和“怎么教”,克服教师只重知识传授,忽视学法指导的不良倾向。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重点问题。 ①“从上往下可以看到,6和3同时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还是2。”——从上往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相似文献   

13.
优化教学过程的重点是由“学适应教”转变成“教适应学”,由“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转变成“深化知识理解,重视能力培养”,由“教师灌输地教,学生被动地学”转变成“学生主动地学,教师巧妙地导”。就地理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而言,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导”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导读指导学生阅读指定的教材内容、地理图表或观察模型、观看录像等。首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读一读”栏目,这个栏目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是举例子说明正文的观点,有的是拓宽或加深正文的理论知识,有的是补充与正文有关的新资料、新信息。…  相似文献   

14.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新时期小学数学教材建设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实现由传统的“便教利学”向“引教导学”的跨跃,从更高层次上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相似文献   

15.
孙志红 《吉林教育》2007,(10):29-29
长时期来,大多数教师只管"教",只重"教",也只研究"教",很少从学生出发去探讨他们应该怎样"学"。在旧的教学法教材中,要求教师上课要3备——备教材、  相似文献   

16.
毛静燕 《现代教学》2011,(1):115-115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应该只重视教材和考纲,而应该重点关注教学的对象,教师教的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基础和发展,教师教的过程方法要顺应学生学的过程,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因此,全面分析学生学习的基础、需求、方法和习惯等,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应成为教师“定教”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建春  俞蔚  陆炜 《江苏教育》2022,(75):48-52
课堂要从“教堂”转向“学堂”,教师要从“教的专家”走向“学的专家”。教师向“学的专家”渐进靠拢的路径有以下几条:一是通过课堂观察调查研究,了解学情信息;二是研究教材,创设联结,建构深度学习结构;三是构建“学习共同体”,刻画学生思维结构,分享学习共同体思维成果,通过“对比、检验、校正、促进”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进阶。地理教师应通过教学现场的合作、对话、分享,寻求“教”与“学”的方式的最大交集,完成从“教的专家”向“学的专家”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源,是教师教学的 重要依据,但绝不是唯一标准。那种照本宣 科、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只会把学生囿于狭 小的天地里,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教育家叶 圣陶指出,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 好,使学生受到益处,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 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 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不是为了教材而教学生,而是为了学生而使用教 材。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整合教材资源,实现由“教 材”过渡到“学材”呢?笔者谈谈自己个人的一些 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最有价值的策略应该是"让学生参与语文课程建构","让学生参与语文课程建构"不应是"用教材教",而应让学生"用教材学"。"从'用教材教'走向'用教材学'"的意义是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课程建构的客观需要和语文教学的本质需要;"从'用教材教'走向'用教材学'"的实践策略是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建构适合的阅读图式、适宜的写作范式和适意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教”是为了“学”,教师怎样教,必须考虑学生怎样学。老师不能陶醉于课堂上的自我表演,而是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观察、思考、争论和练习中去。 要从“学”出发考虑“怎么教”。“教”要为“学”服务,那么“怎么教”,就必须考虑到“怎么学”。而“谁来学”和“学什么”便成为教师选取”最佳教法”的出发点了。 教师要熟悉教材,钻研大纲,明确一章一节学生的“应知应会”内容,而且教师还要熟悉学生,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以及思想状况、爱好习惯等知道得一清二楚,这是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前提。 如何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掌握“应知应会”的内容,取决于最佳的方法。最佳的方法并不是某一种固定的方法,它将因人因时因教学内容而异。 现以高中物理第二章直线运动的教学为例,谈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