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当前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度普遍较高,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疏离”困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要根据思政课的具体内容,把意识形态认同教育、道路认同教育、制度认同教育、政党认同教育有机地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之中。为此,要不断改进思政课教学模式,增强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性,采用说理与解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坚持认知教育与认同教育相结合,利用网络开展教学。  相似文献   

2.
政治性是思政课的首要课程属性,政治认同是思政课要培养的首要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的本质在于认同、拥护党的领导。因此,思政课教学重心在于增信党的领导,种种偏离这一课堂重心的现象亟须纠偏。思政教师贵在涵养党性修养,强化为党思维和政治自觉,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生为本,循品德形成之规律,觅童心向党之良策。  相似文献   

3.
“螺旋上升”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本文以小初高“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例,统整“政治认同”的生成逻辑和学生成长发展逻辑,探究小初高思政课教学“螺旋上升”的具体路径。在教学目标的系统设计上,建构“主题目标+程度分级”体系框架;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通过拓展知识范围、提升知识层次、转换切入视角实现螺旋上升,配以适切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推动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切实落地。  相似文献   

4.
一体化建设背景下,高中阶段思政课引导学生形成政治认同,既可以通过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对党的领导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形成认同,也可以运用专题探讨、情景体验和课外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形成政治认同。这种多元教学模式,符合党和国家思政课根本教学目标,对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培养大学生国家认同,既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内在意蕴,也是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高校思政课兼具知识传授和政治情感培育双重功能,具有培养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独特优势。为更好地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依托社会实践等方式,探索更加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特质的国家认同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前形势下,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塑造并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主渠道是思政课,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开展参与式体验、设计虚拟式体验、实施议题式教学等策略,强化本能认同、增强情感认同、提升理性认同。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新方向。提升思政课亲和力不能离开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既是思政课提升亲和力的出发点,又是思政课提升亲和力要实现的目的,更是思政课提升亲和力的标尺。实现政治认同与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和谐统一,体现在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师素质提高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的情怀素养对提高思政课的效果和质量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涵养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家国认同、身份认同与职业素养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必修课程。而在思政课教师培养过程中,党的坚强领导、学校的科学管理和教师个人情怀修养是提高思政课教师情怀素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政治认同素养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确定的四大核心素养要素之一。要真正发挥思政学科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思政课教师就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培育当代中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实现新课标强调的正确价值引领。文章以"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为例,从三个视角阐释如何在日常思政课教学中培育政治认同素养:讲好中国故事,直击学生心灵;尊重客观事实,增强学生使命;"隐藏"有形教育,注重实践引领。  相似文献   

10.
达到思政课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是加强实效性,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切实提高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才能使思政课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基于此,分析通过何种方式以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将有助于思政课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思政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其可亲可信可用的感召力是主渠道效能发挥的关键因子,而课堂语言的亲和力又是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硬核。思政课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政治认同、价值观培育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从言之有情、言之有骨、言之有文、言之有象、言之有物五个维度训练其言语艺术,以提升思政课教师课堂语言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2.
实践教学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养成的主要途径。从课程体系建设、学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三个层面梳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概念,探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然”问题。从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视角探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然性,提出通过顺应、认同、内化三个心理机制的作用破解思政课实践教学困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政治认同是初中思政课要培养中学生的首要核心素养;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针对初中思政课实际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政治方向方面的刻板枯燥,在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方面的片面模糊,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方面的僵化单一等不足,提出“四史”教育、议题式教学、典型事例导析、主题活动引导、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初中学生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4.
政治认同素养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居于首位。培养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长期稳定与繁荣,实现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促进高中生政治社会化。教师主要从学校教育体系弊端、家庭教育理念偏差、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三个方面探寻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路径,运用“加强学校思政教育,丰富学生政治认知”“优化家庭教育理念,坚定学生政治信念”“加大力度监管社会环境,加强学生政治参与”等方法来加强对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提升受多重因素制约,期待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明显张力。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初步理清了教学体系建设薄弱、教师敬业精神不足、教学模式创新不力,教学载体拓展不够,是制约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四个关键因素。由此,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要以教学体系建设为突破,教师境界培育为要旨,教学模式创新为途径,教学载体拓展为关键,通过把握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塑造大学生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思想体系,科学规范大学生行为,形成有效的价值引领,才能促进思政课在教学改革中提升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让大学生实现对中国道路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16.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这个主渠道。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有必要在其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实现思政课育人目标、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和引领力。为此,要从当前的问题出发,夯实教师理论修养,纠偏实践教学认识;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拓展实践教学活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构建教学保障机制,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以问题为导向,以教材为依据,以说理为手段,以认同为目标,是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进一步提升思政课专题教学质量必须解决好六种关系,即科学研究和专题教学的关系、专题教学方法和专题教学内容的关系、专题教学评价和专题教学过程的关系、教师和专题教学的关系、专题教学管理保障机制和专题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红色文化内蕰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源,具有强大的思政育人价值,将其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可引导学生形塑正确价值观、增进政治认同和坚定文化自信。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存在的对红色文化育人功能认知不足、转换红色文化传承话语体系能力不足、创新红色文化融入教学路径不足等问题,要着重提升思政课教师红色文化素养、丰富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及创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方法,从而增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政课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实际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思政课“坐后排”现象逐渐成为大学生逃避、反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表达方式,严重制约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创新,成为影响思政课实效性提高的主要因素。深刻剖析后,可发现其核心原因在于高校对思政课缺乏重视,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发挥不够,大学生参与思政课的主体性不强以及多元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冲击。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以教学实效性为抓手来重塑高校思政课堂。  相似文献   

20.
抗疫实践蕴含有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及时把抗疫实践开发为教学案例并运用于课堂教学,是思政课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思政课抗疫教学案例开发,应在呼应课程性质、教学目标的基础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弘扬抗疫精神为基调,以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激励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为落脚点,充分实现抗疫教学案例的政治引导功能、价值引领功能和实践育人功能.编写教学案例,既要体现上述原则,也要符合案例结构规范,同时要考虑使用效果,如此才能开发出精当的思政课抗疫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