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以农村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在学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不同的质疑,从乡土小说概念的界定入手,着重分析了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区别,并以二十世纪四个大的历史时期为例,进一步印证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另外,本还兼及论述了优秀的乡土小说。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以农村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在文学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不同的质疑,从乡土小说概念的界定入手,着重分析了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区别,并以二十世纪四个大的历史时期为例,进一步印证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另外,本文还兼及论述了优秀的乡土小说。  相似文献   

3.
乡村小说因特定的历史语境而产生,并伴随着新的历史语境而发展。“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分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较之“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在创作主体、创作思想、文本色调等方面均发生了嬗变。这些嬗变反映了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心理、审美感受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以农村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在文学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不同的质疑,从乡土小说概念的界定入手,着重分析了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区别,并以二十世纪四个大的历史时期为例,进一步印证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另外,本文还兼及论述了优秀的乡土小说.  相似文献   

5.
在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领域里,马金莲无疑是一位正在蓬勃向上的小说创作者,她的小说常常以一个回族女性的审美眼光审视着自己熟悉的土地,以朴实的文字讲述着乡土的故事,在个体经验的表达与乡土叙事中传递出一缕缕温情。本文以她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着力探究其对于当下中国乡土的叙述,以及在这种叙述中所传递出的乡土社会的现代嬗变和作家本人创作所处于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6.
以当代4部反右题材小说为典型个案,归纳出反右题材小说的两种叙事模式。试图揭示出反右运动在当代文学中的叙述方式,并挖掘出其隐含的叙述者对待反右历史的不同态度,由此呼唤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  相似文献   

7.
“乡下人”的反抗——浅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思想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眼光对湘西生活图景进行世外桃源式描绘,创造了美丽多情的乡下人世界,聊以自慰的精神寄托表达了对城市的不满与反抗。  相似文献   

8.
以乡土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直有着相当的地位和价值。在这些乡土小说中,俨然似有两种小说叙述模式或倾向存在,分别从两个层面呈现了不一样的中国乡村,抒发了创作倾向不同的写作质感迥然有别的“乡愁”。该就此现象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为人们所乐于称道的沈从文作品中的风俗描写其实内部充满了矛盾与紧张。简要梳理进入抗战以后沈从文作品中风俗描写手法的变迁,可见在其背后所隐含的作者之“现代化”理念及城乡关系认知模式方面的诸多矛盾,这些矛盾显示了作者审美理想、社会理想与现实发展之间的种种冲突以及在“现代”观上的进退两难,并成为作者乡土小说创作中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见证文学是指为历史作见证的文学,当代作家在"文革"后的30多年里,通过小说对"文革"进行了自觉而持续的书写,这类丰富多姿的"文革"叙事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了"文革"历史对于中国社会和个体造成的创伤和破坏,见证了"极端年代"的社会景观和人性景观,这类小说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确实起到了见证历史的作用,开创了见证叙事的历史传统。论文分析了"文革"叙事的见证功能、如何见证历史以及这类文学叙事见证历史的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屠格涅夫和鲁迅是两位自觉"以小说参与历史发展"的小说家。屠格涅夫以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勾勒了19世纪40至60年代俄罗斯的"社会编年史",鲁迅则以几类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思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历史和民族命运。在艺术手法上,他们也存在着异同。  相似文献   

12.
处身于不同文化语境的鲁迅与纪昀无论是对小说历史地位的看法、对小说真实性的认知,还是对小说功利性的探求,均存在很大的差别。造成鲁迅与纪昀巨大差异的深层原因,在于二者幼年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的生活经历以及在受困的现实状况下自觉地回归生命本真的体验。  相似文献   

13.
陕北民歌是陕北人苦乐生活的艺术结晶,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现实主义作家路遥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路遥的绝大部分作品都被陕北民歌所浸淫。在路遥的小说中,贯穿着理想与现实、浪漫与悲情的矛盾与纠结,悲情基调与浪漫气息的交织便成了路遥作品最显著的风格特征和艺术张力之所在。文章探讨了陕北民歌在路遥小说这一风格特征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形成文学史上“这一个”的独特风格与文化现象,对鲁迅小说的解读,长期以来,主要是从社会学,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及人类学的角度对其现代性生存意义和哲学意蕴的向度进行的。本文拟从鲁迅叙事本体的角度试叙鲁迅小说的叙事技巧,策略及其先锋色彩。  相似文献   

15.
意识流手法是鲁迅小说中又一种技巧,鲁迅运用的这种技巧来源于俄国现实主义,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西欧的意识流.鲁迅小说中的意识流很有自己的特色,它跟中国传统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持色的"鲁迅式的意识流".  相似文献   

16.
作为“乡下人”所具有的多元化立场的沈从,在其小说创作的叙事中建构了多个不同的叙述主体。如何深入理解沈从这个“乡下人”的内在化意蕴,判断其化立场和身份是全面、准确分析沈从创作的一个关键。本借叙事理论的一个契入点,从叙事的叙述主体的视角和叙述态度这个角度来考察沈从的创作,深入作品的内在世界,分析沈从这个“乡下人”复杂的化心理。  相似文献   

17.
庐隐小说大多从婚恋、家庭等角度来对女性生活及其命运进行书写,表现了纯粹的女性情绪世界。她以女性自身体验及生存境遇为依托,透过病妇独特的心理、感情、思想和欲望,展示了知识女性探究生命底蕴的苦闷与焦虑,以及爱情选择上的知与情的冲突,并借此对自我与社会进行双重探究及解剖。病情叙事既是她的观察视角,也是她的叙述视角,由此,我们看到了庐隐对社会秩序的焦虑与愤怒,她要借病妇形象来揭示女性个体与社会的失调和社会对女性的压抑。  相似文献   

18.
华夏传统风俗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依托共同的生产生活的需求而建构的特定的生活方式、礼仪戒律、风俗习惯,它具有某种规范性、地域性、道德性的人文体征,彰显着炎黄子民的社会准则、文化心理、生命意蕴和审美品位。鲁迅小说叙事话语正是以其耳熟能详的20世纪初浙东地带的“民俗情结”为描摹底本.张扬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下普通民众所蕴藉的生命文化旨趣。  相似文献   

19.
论大众传媒对路遥小说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路遥小说的传播情况会发现:路遥小说的传播凭借了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及网络媒介,涵盖了所有的大众传媒,媒体对路遥小说的传播与接受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究其原因。除厂媒介主动对路遥小说的传播之外,还在于路遥小说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度和广度,因而路遥小说具有非常庞大的受众群体,被广泛而持久地阅读。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那么小说中那些具有显明特征的知识分子便是这座丰碑上最鲜亮的碑,他通过这些带有痼疾的典型人物,概括了那个代当中知识分子的特征,自身弱点及不幸曹遇,使这些形象具有了启迪,警戒后人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