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材(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作为化学新课程实践者的教师,如何落实"用教材教",实现教材价值的最大化呢?笔者现将自己的实践和思考进行简单的总结,希望能给教学一线的化学教师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2.
教"读"时渗透教"写"银川市教科所王凤英如何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呢?最主要的是要有在教读课文时渗透教写的意识。大家知道,凡被选作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这些文章思想性强,语言规范,读起来琅琅上口,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教师要充分...  相似文献   

3.
1问题的提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物理教材出现了一纲多本的繁荣态势,这给教师分析研究教材既提供了方便又拓展了空间。然而,我们一线的广大教师研究教材的意识不够强烈,普遍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教材、用教材,至于教材编制和研究那是专家的事。"因此对教材往往关注得不够,对教材的研究也就不怎么自觉和系统了。"怎么教以及教得怎么样的关键在于教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教材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研究教材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那么,如何研究教材?研究教材有哪些方法和策略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经验做一些简要的梳理,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4.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的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本文结合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信息技术基础模块"这一单元的教学,通过"活用教材"使学生"学活"。  相似文献   

5.
高雪玉 《学语文》2013,(4):11-12
语文课程内容依托教材("课程内容教材化"),再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内容。它是具体而动态的,并不是语文课程有什么内容我们就教什么内容,并不是语文教材有什么内容我们就教什么内容。如何避免这种"教内容"、"教教材"现象,我们必须从文本出发,从学情出发,对语文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做出合适的选择与定位,  相似文献   

6.
超越教材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层次,亦是"用教材教"的最大亮点。反思十年来新课程实施的情况,我们发现不少人并未把握"超越教材"这个命题的真谛。有人认为,"超越教材只属于教师",似乎没有学生的份。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并未把握问题的精髓。强调"用教材教",意味着教师一定要借助教材这个工具,引领学生自主地学。超越教材的真谛...  相似文献   

7.
新课改呼唤富有活力的课堂,一节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除了基于教者本身的课堂驾驭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因此,教师要改变"教教材"的旧观念,应以学生"如何学"为着眼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剪裁、补充与设计,让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相似文献   

8.
徐自钱 《考试周刊》2012,(48):67-68
一、背景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如何面对新教材呢?教材不应成为限制教学的框框,教材虽然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我们应结合"情境"(生活环境资源)和"人才"(学生自身的人才资源)来重新认识教材。"用教材教书,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对教材要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让学生学具有生命力的、丰富多彩的教材,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确立了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的应有地位,实现了教师课程权利的历史性回归。今天的教师以"决策者"的身份,已经实实在在地拥有了"用教材教"的权利。然而,拥有权利并不等于会用权利。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究竟该如何科学合理地领悟教材精髓,组织数学活动呢? 一、领悟教材编排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将教材的作用定位为"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学习和建构的资源,为师生对话、共同创造搭建平台"。简言之,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教学的资源,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因此,教师应确立新的教材观——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那么,教师应如何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本文就如何把握教材。体现“以生为本”理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文体。有些教师常常会将说明文教学异化为科学课、常识课,使其丧失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如果教师能够根据说明文的特质深入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那么说明文教学就能彰显其应有的、浓郁的"语文味"。一、教什么:从文本内容信息中遴选烹制"语文味"的"食材"《语文课程标准》在高年级学段目标中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由"教科书的执行者"转变为"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这并不是要忽视教材的重要性或者抛开教材进行教学,矫枉过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材(课本)仍然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教师在教学时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好教材、用足教材,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达成教学目标,实施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过去的语文教学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教师只是充当了教材和教参的传声筒,只要把知识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学生,就算完成了任务。新课改提倡"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语文新课标是我们搞好语文教学的罗盘,它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语文教育的特点,各学段应把握的重点等都有明确的表述。面对这些新理念,新表述,语文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才不会走弯路,或误入歧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立足于教材,开展备课呢?  相似文献   

14.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仅几字之差,但蕴含的教学理念大相径庭.新课改提倡的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研究者认为"用教材教"强调的是教师活用教材,学生活学教材,与新课改主张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相符合.但课改十年后伴随着《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面世,我们有必要再次思考为什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笔者以苏教版《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两次课为例(课堂一为试上课,课堂二为公开课),将两次不同的教学设计整理出来,对比分析两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以试图思考"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15.
郑培云 《辽宁教育》2010,(12):39-4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我们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知道手中的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数学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于是,"读懂教材,优化教学资源"无疑成了构建有效课堂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6.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观点是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定位,也是对教师解读教材、设计教学的宏观引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具有重学习过程、重亲历体验、重学生感悟、重实践操作等特点,教材教学内容弹性大,给教师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基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如何让教材、课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性,使学生成为教材、课堂学习的主人?这几年在教材的使用上,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潘大卓 《教师》2011,(22):27-27
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我认为教师也应该这样: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教,教则须疑。传统的教材观将教材"神圣化",强调教师必须对其绝对服从,而新课程倡导的则是一种"材料式"的教材观,教师可以在其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创造性地研究新的内容和教的方法,对教材进行革新性和批判性的使用。在这一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法。因此,教师要用"活"教材,善于发掘出新教材优点,转变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材。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促使广大教师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利用一直是个难点。文章从两则教学案例出发,具体阐述了“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区别,并对如何“用”教材进行教学进行了简单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