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约翰·B·鲍威尔是第一位接受过新闻专业高等教育的来华办报的外国人。1917年6月9日,鲍威尔协助托马斯·密勒在上海创办了《密勒氏评论报》,从而开始了他在中国实践和传播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征途。鲍威尔一共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25年的时间。25年里,他以更为专业化的手法经营和出版《密勒氏评论报》,并将该刊打造成了远东国际舆论的平台,使之具备了相当的影响力。鲍威尔以《密勒氏评论报》为中心,凝聚了"密苏里新闻帮"中的中外编辑记者,实践和传播了美国新闻专业主义。鲍威尔还积极配合密苏里新闻学院第一任院长威廉士(Walter Williams)筹建"国际新闻学会"(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Institute),在中国高校推广新闻专业教育的"密苏里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密勒氏评论报》(The China Weekly Review,初名Millard’s Review of the Far East)是美侨在上海出版的英文周刊。1917年由密勒(Thomas F.Millard)创办。两年后由约翰·鲍威尔(John Benjamin Powell,1886—947)接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刊。抗日战争胜利后复刊,由其子威廉·鲍威尔(William Powell)主编。1950年起改为月刊。曾因披露美国在朝鲜进行"细菌战",被美国政府禁止入境。1953年停刊。《密勒氏评论报》  相似文献   

3.
《密勒氏评论报》(英文)1917年6月在上海由美国人密勒(Thomas F.Millard)所创办,鲍威尔(J.B.Powell)任主编;两年后,密勒退出该报,鲍威尔续办,任经理兼主编。该报创办时,美国的《新闻周刊》、《时代周刊》、《读者文摘》还未问世。这份周报主要是介绍中国的情况和远东局势的变化,刊载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情和国际关系等等,在  相似文献   

4.
程荫  高子平 《中国记者》2024,(1):117-120
<正>《密勒氏评论报》英文名Millard’s Review of the Far East,1917年6月由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驻远东记者托马斯·密勒(Thomas F. Millard)在上海创办。1922年,主编约翰·本杰明·鲍威尔(John Benjamin Powell)接手主持该刊,1941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被迫停刊4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约翰·本杰明·鲍威尔之子约翰·威廉姆·鲍威尔(John William Powell)续办,直至1953年6月因美方设法阻挠而停刊,总共在中国出版发行了32年,  相似文献   

5.
王永伦 《新闻窗》2009,(6):35-37
埃德加·斯诺(1905--1972)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1925年秋天,斯诺进入密苏里州大学著名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学习,同时兼职于《堪萨斯城明星报》驻校通讯记者,这为他后来的职业打下了基础。1928年,斯诺帮助J·B·鲍威尔编辑出版《新中国》特刊,并担任《密勒式评论报》助理编辑,后又任该报代主编,同时兼任美国《芝加哥论坛报》驻远东记者。  相似文献   

6.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已) 8月14日(七月十四日):《北京官话日报》在北京创刊。后改名《北京官话报》。 8月15日:芜湖《安徽俗话报》出至第二十二期后停刊。(该报期数据1981年四期《文物天地》王树棣文。《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五期汪原放文作二十三期) 8月16日:朱淇主办的《北京报》改名《北京日报》,继续出版。编辑张展云、杨小欧,日出一册,以政治新闻为主。在此以前,《北京报》曾因内部冲突一度停刊。停刊期间一度出有名为《北京日报》的临时刊物。(创刊日期据上海徐家汇  相似文献   

7.
张新  胡劼 《档案与史学》2013,(11):10-14
埃德加·斯诺,美国新闻记者、作家,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1926年进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1928年9月抵达中国后,担任上海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  相似文献   

8.
陈海波 《新闻三昧》2007,(10):54-56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是20世纪当之无愧的新闻巨擘。1928年,富有冒险精神的斯诺远涉重洋来到中国,担任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以旅行记者身份在中国进行采  相似文献   

9.
《各国消息》于一八三八年十月(戊戌年九月初一)在广州创刊.它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主办的第二个中文近代报刊(第一个为《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因《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已在它问世前停刊,所以它又成为当时唯一的中文报刊了.该刊每月初一出版,十六开本.木板雕刻,中国书本式.何时停刊无确切记载.考虑到当时中英关系紧张,在华的英商和传教士,都于一八三九年五月受令撤离广州,因此该刊最多出至第八期.目前仅见第一、第二两期(存大英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小知识     
中国最早的文摘刊物 :即 1879年 5月 6日在上海创办的旬报——《集成报》。该报内容丰富 ,摘录政治、科技、史地、掌故和轶闻等。如第 1期摘有清地方的奏折 ,还有“抗税日兴”、“古邮券居奇”、“百岁新婚”等社会新闻。该报所载文章 ,大都摘自《时务报》、《万国公报》、《汉报》、《博文报》、《新闻报》、《官书局报》、《巴黎时报》、《上海字林西报》等外文报刊。《集成报》为石印 ,受到了当时社会读者的欢迎 ,后因故停刊。 190 1年在上海又创办了一份铅印的《集成报》,内容、刊期、装帧均与停刊的原《集成报》相同。——摘自《中国读…  相似文献   

11.
知识与趣味     
第一张儿童报:1920年在浙江绍兴出版的《中国儿童时报》。 第一张小报:1897年6月24日出版的《游戏报》。 第一张党的日报:1925年6月4日在上海出版的《热血日报》。 第一张彩印报:1979年10月1日在北京创刊的《市场报》。 第一张为报刊出版发行作宣传的报纸:1983年在北京创刊的《中国报刊报》。 第一张工人报:1949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的  相似文献   

12.
李智 《兰台世界》2017,(19):120-123
《北华捷报》、《大陆报》和《密勒氏评论报》都是在近代中国境内创刊发行的英文报纸,是记录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资料。1933年发生的哈尔滨"卡斯普绑架案"吸引了国内外舆论的关注。《北华捷报》等报纸对此持续关注,并对由此引发出的关于伪满洲国一些问题做出了揭示和分析。三份英文报纸对案件的报道表现了专业媒体的专业性、中立性,客观上揭露了日本殖民主义者的阴谋,起到了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作用,为学者研究近代中国问题提供了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3.
出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选题评估是这一系统工程的基础。评估的充分与否、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后续的各项出版工作。文章以《密勒氏评论报》选题评估为例,阐述了大型丛书四维度评估方法。并指出,在实践中,四维度评估是融合推进的,同时,评估也包含了对列选后出版作业流程的合理规划,及对市场预期的科学判断。  相似文献   

14.
红色档案     
《湘江评论》五四新文化动动时期,长沙以及湖南学生刊物中影响最大的首推《湘江评论》。它以湖南学生会联合会的名义发行,由联合会文牍股干事毛泽东任主编,于1919年7月14日出版创刊号, 《湘江评论》出版后,在湖南极受欢迎,并引起了全国其他报刊的注意。《每周评论》赞扬它是"观念的重要文字";《晨报》称它"魄力非常充足";上海的《湖南月刊》介绍它"著述选材,皆及精粹,诚吾湘前所未有之佳报,欲知世界趋势及湘中曙光者,不可不阅。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时期最被人注意的革命报刊之一,是在汉口出版的《大江报》。半个世纪以来,不少有关辛亥革命和报刊史的专著,都提到这个报纸,盛道它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贡献。《大江报》之负此重名,并不是由于它的刊期长,它创刊于1911年1月3日,半年后就被迫停刊了。也并不是由于它是文学社的机关报,文学社当时还是秘密的革命团体,其影响也仅及于湖北一带。其所以受到重视,乃是由于发表了《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这篇著名的评论文章的缘故。  相似文献   

16.
2月21日,台湾首家网络原生报《明日报》(编者注:“网络原生报”即没有传统媒体作为“母体”的网络媒体)正式宣布停刊。中午时分,网站原首页撤消,改为《谢谢网友,<明日报>再见!》的声明。 《明日报》关站无疑是2月网络媒体界最重大的事件。它成为台湾各类媒体报道评论的重点,甚至成为当天的头条新闻。《<明日报>落日》、《<明日报>走进昨天》、《<明日报>不再有明日》……睹如此类的标题撞击着人们的眼球。内地的一些媒体在2月20日晚即从台湾网站上获悉《明日报》第二天关站的报道,如上海文新报业集团当即向《明日报》求证(2000年8月21日,上海《新民晚报》借助《明日报》的电子报发送平台ePost发行简、繁体电子报,成为首家以电子邮件形式通过台湾网络发行的祖国内地新闻媒体)。新  相似文献   

17.
《上海新报》是上海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纸。19世纪60至70年代初,它一枝独秀,成为当时中国大陆唯一的一份中文报纸。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历经战乱,那一时期的中文报刊资料已十分罕见。因此,保存相对完好的《上海新报》,其史料价值就显得尤为珍贵。深入细致地考察《上海新报》,对于研究近代中文报刊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上海新报》创刊于1861年11月,初为周刊;1862年5月7日改为周三刊(逢二、四、六出版,星期日无报);1872年7月2日改为日报(星期日仍无报);1872年12月31日终刊。该报由英商字林洋行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评论并不是与新闻事业同步产生的,而是新闻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产生的背景就在于新闻事业的主导者需要表达自己的声音,阐明一定的主张。当这种需要积累到一定程度,评论就应运而生了。新闻评论最早是出现在报刊上的。因为报刊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新闻载体。它一出现就呈现出态度的鲜明、主张的明确、现实的针对性强等特点。在早期政论报纸时期,新闻评论成为报刊最主要的文章,也是办报人最重视的文章。在上世纪30年代初,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轫时期,外国人在华创办的《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在创刊号上直言,“在像广州这么小的社会再办…  相似文献   

19.
一、方汉奇同志在他的《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写道:“《字林西报》停刊于一九五一年,先后出版一百零一年,……是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一家外文报纸。”这个结论错了。据我所知,1845年在香港创刊的《德臣西报》(China Mail),直到1974年8月18日才停刊,历时一百二十九年。它寿终正寝时名叫《中国邮报》,是1967年才开始改用的。如果说,改了名就不算的话,《德臣西报》这个报名  相似文献   

20.
3月《北京周报》创刊30周年 (1958年)3月15日《北京晚报》创刊30周年 (1958年)3月20日张季鸾诞生100周年(1888年)张季鸾是民国初期著名的新闻记者、报刊评论家。1905年在日本担任《夏声》的主编。1910年在《民立报》工作。1913年创办《北京民立报》并主持评论。以后又先后担任《大共和日报》的编译和《民信日报》的总编辑。1916年应聘为上海《新闻报》驻北京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