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新历史主义批评”之再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历史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澳大利亚崛起的后现代学批评思潮。它的化背景为新史学、化唯物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它以历史化的各种话误实践,如学、人类学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互性”,以及历史的“本化诗化”表现出历史相对主义之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王玉冰 《现代语文》2006,(10):40-41
就叙事的整体而言,“80后”学基本摒弃了上个世纪80年代小说以伟大想象、宏伟场景见长的叙事方式,而延续了自90年代开始我国小说出现的以日常叙事为主的方式,其中又渗透着叙事的非历史化和影像化,而且这种叙事方式在“80后”学这里有发扬之势,它无疑是在精英理想受阻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产生的,它拥有社会、经济、化的多重支持,依恃着具体而特殊的物质环境与精神背景。  相似文献   

3.
“淮南”这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地理空间的淮南、行政区划演变中的淮南、《淮南子》、淮南王四大语义。广义的“淮南学”是研究在淮南的地理空间及其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狭义的“淮南学”就是要研究《淮南子》的文本内涵。围绕它而产生的文本流变,以及围绕《淮南子》作者刘安及其门客而产生的对淮南国历史及汉代历史的上下延伸。由于“淮南”本身的多义性、《淮南子》杂家著作的性质。“淮南学”的研究必须是多学科渗透参与,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相似文献   

4.
“科技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成立,是以“科技本身存在伦理问题”为前提条件的,而“科技本身存在伦理问题”本身又是有问题的。它抹杀了伦理的阶级性质;过高估计了科学技术及其主体对人类历史同时也是实践史的作用和影响,从而间接否认了唯物主义的“历史合力论”。因此,我们只能说:“科学伦理学”,它是一门难以成“学”的“科学”!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中国坛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学”运动。它是左翼艺运动的先声,然而倡导们否认学是现实生活的“关照一表现”,否认学的审美特点,而主张“学,与其说它是社会生活的表现;毋宁说它是反映阶级斗争实践的意欲”。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过分强调要“抓取最能反映目前新任务的题材,即白色军队‘剿共’的杀人放火: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工人对资本家的斗争”。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要求写“群像”,认为学作品的主人公“应当是群众,而不是个人”。在创作技巧的运用上,则奉行了违背创作规则的“革命罗曼蒂克”和“唯物辨证法的创作方法”。这种一味向政治价值和功利作用倾斜的作品,不仅缩小了学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内容,而且连作家的性都抛弃了。  相似文献   

6.
鲁晓丽  王恒 《现代语文》2006,(12):79-80
20世纪占据主流的各种形式主义学理论批评,主要是一种“语言论转向”,而对学的历史之维却采取了排斥的态度。而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里,学理论再度关注历史,这便被命名为“历史转向”。新历史主义便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产生的,并成为这一转向的中流砥柱。新历史主义使当代批评家开始告别解构的差异游戏,转向新的历史意识的回归,实现了艺批评话语新的嬗变。它反对唯本主义,消解秩序、中心和权威,这对西方,乃至中国影视本的影响是及时和普遍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学一直在现实之中而不怎么在学之中,进入市场化年代后,适应与追随现实的“载道”传统使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学具有本质性和整体性一致,它们都较多关注现实而较少关注学自身,较多关注学与现实的直接性关系而较少关注学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学通常被作为一种现实现象来阅读,学成为现实的直接展开,多元的个体性学在艺术对现实的追随立场上统一起来。追随现实的标志性特点是以时间对学命名,一波波代际名称代替了学现象,不同时间的同一写作只能以时间区别便证明了学意义的匮乏,对现实的追随使写作变成了时装表演,而且越来越像商业广告。学以启蒙现代化的沉重而变成追随市场化的轻松,各种现实性的学时尚标志中已很难见到学品性。  相似文献   

8.
90年代中期以来,成为学研究的中心话题之一。其原因,在于“现代性”确实是20世纪中国学的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采用这一视角和框架,有助于用客观存在的“现代性”,取代以往主观政治视角的所谓“反帝反封建”的描述(严家炎语),从而更切近学历史的真实,切中学对百年来民族心灵史的描述,以获取更有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如对于晚清学作为思潮意义上的中国学“现代性”起源的认知,不能不说是一重要的突破;而运用“现代性”概念对于启蒙学、革命学等的阐释,也有其深刻性。  相似文献   

9.
杨念群,念群之名颇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意味。这或许就是杨教授提倡“中层理论”的一个缘由吧!作为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学,他的研究摆脱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不是瞄着社会上层政治舞台,而是转向大众、民间和基层。目前史学界有一批这样的中青年学,他们从新的视角研究历史,关注过去被漠视的人群,使“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真正演化为历史是人民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门学科,力学历史悠久。而作为它的分支学科,“爆炸力学”却很年轻,国际上,直到19世纪末期,E·儒盖写出了第一本爆炸力学著作,而在我国,“爆炸力学”的诞生则要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说起。1948年,经过清华大学、北京市、华北地区及全国等四级选拔,  相似文献   

11.
50年代末兴起的人民公社,曾被誉为为通向共产主义的“金桥”它是我国生产力落后,而又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历史证明是失败的。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和教训,研究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20多年史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人所共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譬如现有各种“史学概论”只是一种“拼盘”式教程,不是一门按“科学学”原则建构的理论性学科。作为“科学学”在史学领域的萌发,也曾有个别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史学学”命题,但未见“史学学”著作问世。不过,我们现在惊喜地发现,赵兴彬先生的《史学学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版)在“润物细无声”中问世了。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以来,“先学后教”模式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作为一种本土化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模式从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在我国建立之日起就开始在教学实践中慢慢探索。在民国初期、1920年代、1960年代、1980年代以及新课改以来,人们对“先学后教”模式的探素达到高潮。对“先学后教”模式的探索从根本上说是克服现代学校教育制度“重教轻学”之弊的历史使然.同时知识观的变迁也深刻地影响着“先学后教”模式的形成与内涵。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的教和学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历史概念非常重要,有时一字之差,意思就大不相同。比如“剧变”的意思是“剧烈的变化”。如,形势发生剧变。“巨变”的意思是“巨大的变化”。如,这几年家乡的面貌发生了巨变。“东欧剧变”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政局发生急剧的变化,政权相继更迭,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不再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东欧巨变”则是指东欧国家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政局变化没有多大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当代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史诗性”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但在80~90年代的学中,反史诗性是先锋学和新历史小说解构宏大叙事的基本策略之一,它构成了中国当代学转型中别一种历史叙述。本论述了反史诗性的三个主要表现:质疑客观真实、颠覆英雄神话和消解庄重风格;主要结合新历史小说,论析了学转型中小说家的历史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新人文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学的发生离不开西方学的影响,学批评也同样。上个世纪20-30年代,经过学衡诸子的引介和梁实秋的宣传,白壁德的新人主义一度在中国旅行,二派借助于该理论批评中国现代学。前坚持“以道德为本”,认定道德是学批评的标准,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突破了道德的樊篱,背离了人心,受批评是理所当然的;梁实秋则坚持作为人性的最高节制的“理性”才是学批评的准星,学批评尤应注重“历史的透视”方法。  相似文献   

17.
德国传统的社会教育学自二战后已和社会工作密切相联。这一现象掩盖了它的教育学的含义。卡隆尼( 1980)( Kronen)把它描绘为“在社区,为了社区,通过社区的教育。”①传统的提法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含义,但是它的历史提醒我们仅集中于“社会的”则存在一些误解。 社会教育学的出现   大约在 19世纪中期社会教育学这个词开始在德国使用,据说是卡尔·麦格( Karl· Mager)在 1844年界定的,被用来作为对“集体教育学( Collective Pedagogy)的替换词,同时作为“个人教育学( Individual Pedagogy)”的反义词而使用。然而真正意…  相似文献   

18.
潘文武 《辅导员》2014,(14):144-144
西方的多名思想家,包括马克思,都认为“一切学科都是历史学”。他们认为历史作为一门科学,“是其他一切学科的先导”,具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但不同的人读历史,总有不同的目的、角度或收获。政治家读历史,为的是吸取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经验,而学生们读历史,除了教材设置的“强迫”外,就是自己的兴趣了。所以,历史这个学科在中等教育课程设置中应该是普及性质的“养成教育课”,不要把它纳入考试的范围,应按考查课对待。  相似文献   

19.
充分挖掘“西安事变”在历史教学中的多种教育功能童荣霞30年代的“西安事变”震惊中外,在中华民族解放史及国共两党关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事件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被编入中学历史课本,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师...  相似文献   

20.
从本世纪80年代末产生的历史教育学,与历史教学法相比,不仅是名称的改变,而在于学科内涵的拓展,是教育科学属下的历史教育理论形态。它以历史教育为特定的研究对象,综合历史学科和教育学科的理论,来自教育实践并直接指导教育实践。建构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需运用哲学、教育科学、历史学以及系统论等多种研究方法。哲学方法是基础,教育学原理为核心,着重展现历史教育自身的特殊规律。历史教育学一般包括四方面内容:(1)研究“为什么教和学”;(2)研究教和学什么”;(3)研究“怎样教和学”;(4)研究“由什么人教”。作为师范院校的一门课程,师范院校的历史系科,可开设一门《历史教育学概论》必修课程,同时有选择地开设几门选修课,如“历史教材研究”、“历史教育心理学”、“历史课堂教学艺术”、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估”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