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用含蓄隽永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中秋之夜的淡雅赏月图,创造了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苏轼评价过王维,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贾平凹的这篇散文,既如诗,又如画,堪称散文中的佳作。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不仅他的小说享誉海内外,其散文创作也是成绩斐然。其散文数量颇多、角度广泛、内容丰富、意蕴深刻、感情真挚。本文从审美特征的角度分析贾平凹散文中的阴性审美意象,并从心理学、文化根源角度近一步分析贾平凹散文的阴性审美意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中多产的作家,他的散文是他创作能力的重要象征。贾平凹散文内容丰富,诙谐幽默,内容非常广泛。文章从辞格运用及其表现风格、风格形成的手段方面来探讨贾平凹散文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的散文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在教学中,应有意识挖掘贾平凹散文的人文教育价值。贾平凹的"大散文"观扩大创作视野,包含对宇宙、自然、历史、社会、人生的感悟,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他的散文中生命意识浓厚,对生命存在和内涵的感悟,对人的终极关怀,是很好的生命教育资源;他对"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散文的"美"是很好的审美教育资源;其散文的哲理阐释方式,娓娓道来,学生易于接受,这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在贾平凹散文的教学中应关注学生个人体验,真正使用好贾平凹散文的人文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5.
著名青年作家贾平凹,在短短十多年中,不仅推出了数量可观的小说作品,而且写了百篇以上的散文。先后结集出版的散文集有《月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等,同他的小说一样,他的散文同样拥有众多的读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贾平凹的散文创作突破了多年来散文创作题材单一的格局。本来,散文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相比,其优势首先是题材广泛。大至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战争风云,小至一石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散文创作中的“月”意象,是他追求、探索的美学象征,也是他主体精神的象征。“月”意象给我们展示出了一种空灵静寂的禅宗式的意境,使其散文呈现出浓郁的禅宗韵味。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是一个创作颇丰的作家,无论小说散文,均以其特殊风格赢得了读者的赞誉,在当今文坛独树一帜。贾平凹也是一个极为忠实的作家,忠实于他的家乡——商州大地,以自己勤奋的笔,在商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不断开掘,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商州大地的优美风情画。贾平凹的小说和散文相比,散文似乎更具特色。尤其他的系列散文《商州三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杜1988年出版),在散文界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商州三录》洋洋洒洒十五万言,描绘了商州这块美丽富饶而充满野情趣味的神秘地方。和这块地方的勤劳勇敢而又多情多善的父老兄弟。尽管贾平凹在《商州再录》题记中  相似文献   

8.
《考试》2008,(9)
贾平凹的散文选材广泛,眼底心中,种种细节皆可入文,尺幅之间个性情致毕现。他的散文如石、如兰、如梅、如水,在轻灵细腻、平实从容、水墨样清淡的文字中闪烁着哲理的光芒,流露着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感悟,仿佛一道源自深山的清流,自然而从容地汩汩流出,流进万丈红尘,不动声色间涤荡众生心灵的尘埃。本文就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他的散文特色。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的散文都是以短小精悍见长,他的散文在语言上可谓是独树一帜,他强调散文要"韵味"十足,内容充实。本文旨在对贾平凹早期的散文集《月迹》的创作语言特色做一个概括的分析,来欣赏其独特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的散文都是以短小精悍见长,他的散文在语言上可谓是独树一帜,他强调散文要"韵味"十足,内容充实。本文旨在对贾平凹早期的散文集《月迹》的创作语言特色做一个概括的分析,来欣赏其独特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是中国新时期的散文革命家。他对中国当代(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启导与创作实践上。本文侧重探讨贾平凹在理论上对中国当代散文发展的贡献。这种贡献,不仅在于澄清、矫正了中国当代几十年来关于“散文”的种种错误演绎,还在于他结合了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贾氏散文理论”。他一百多万字的散文作品,是他这种理论的尝试与深化。  相似文献   

12.
文学应该是审美的。作家的美学追求是其作品生命力之所在。审美功能应该属于文学诸功能中的首位,是文学作品诸功能的核心,是衡量文学作品价值的主要尺度,作为"美文"之称的散文更是如此。贾平凹作为当代中国富有影响的小说家和散文作家,在其丰富的文学创作中,尤其在散文的创作上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他的散文在不同意象之间的组合方式上灵活,视点转换自然舒畅,透视效果极佳。读贾平凹的作品,常常有一种如同观看《清明上河图》,是一个画卷。尤其是他作品中叙述场境意象,更表现出这种特点。他的散文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的审美,形成了具有独特内质的审美风格。本文试图结合贾平凹散文创作的实践,从散文创作的美学特征这一视点出发,对其意象之美表现出的特征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学风格和审美特征的角度指出了贾平凹散文的一系列阴性气质,如贾平凹散文中的“月亮”、“土地”、“石头”等审美意象和对女性的描写。并从作家生长的故土、家庭背景,成长历程、所接受的艺术观念、文化传统等角度,深入分析了贾平凹散文中的阴性气质形成的美学理念、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4.
禅宗意识与贾平凹的散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论界长期以来对贾平凹散文创作中的禅宗意识都未作专题探究。本文主要从“禅宗与自然”、“禅宗与人生”、“禅宗与审美”等方面探析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的禅宗意识。世事的沉浮变幻与人生体验的深入 ,启迪着贾平凹对禅的不断颖悟。 1988年以前 ,禅宗意识在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禅思 ,“月亮”曾经成为其散文中最具禅味的自然物象 ;1988年以后 ,特别是 1992年以来 ,贾平凹则主要是藉禅去解悟 ,超越现世人生 ,“安妥”自己的灵魂 ,建构另一种人生境界。禅宗意识还潜移默化着贾平凹散文创作的审美追求 :其散文境界 ,尤其是文章的“气韵”与整体意识 ,均蕴含着一股浓浓的禅意。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人们深恶痛绝于过去大量散文的虚情和矫情,对散文是“情种的艺术”有了越来越深切的理解,散文家们纷纷召唤着真情的回归,不再忌讳散文中的“自我表现”,让最可宝贵的个性获得了较为自由的表达。因此散文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人们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总觉得散文还不够味,散文创作应当有更辉煌的实绩。个中原因是什么?散文家贾平凹有一个说法,这就是“小家子气”。纵观贾平凹对于散文的论述,我们发现他认为散文“小家子气”的主要表现是:  相似文献   

16.
山石:贾平凹散文之魂孙德喜贾平凹在《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中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明月”与“山石”对于他散文创作具有特别的意义。贾平凹正是立于坚实的的“山石”之上展示他那轮从心灵深处幻化而出的空灵的、清秀的“明月”。因此,我们说作为主体意象的“山...  相似文献   

17.
文如其人     
我的印象中,商洛作家群几乎都是幽默的,如贾平凹、方英文、陈彦、孙见喜、何丹萌等,甚至连做学问、写评论的刘炜评也十分幽默。他们才情勃发,言谈机智,发文幽默。似乎形成了商洛作家群一个共同的特色或者说是标志。如果有例外。似乎有一个,这就是京夫。京夫虽也是商洛籍,但他为人作文的风格,却显得严肃甚至还有些忧患。李育善我没有见过,读他的散文,觉得他与已然形成的商洛作家群整体风格有别。在散文写作中,商洛作家普遍地以幽默机智见长,以贾平凹、方英文为领军,似乎个个在比拼谁更幽默,谁更机智。散文是一种最能显现作者性情的文体,读李育善散文,感觉他是一个宽厚、实诚的人,他的散文也以真诚和质朴取胜。我在这里也幽默一下,“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是不是山中质朴,出山就豪华了?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是中国新时期的散文革命家,他对中国当代(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启导与创作实践上,本文侧重探讨贾平凹在理论经上对中国当代散文发展的贡献,这种贡献,不仅在于澄清,矫正了中国当代几十年来关于“散文”的种种错误演绎,还在于他结合了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实际,在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贾平散文理论”,他一百多万字的散文作品,是他这种理论的尝试与深化。  相似文献   

19.
散文是一种最为开放的文体,它注重个体生命体验的直接表达,以短小精悍的方式传递出一种能感动人心的大情怀。好散文的精神特质有两点,其一,散文创作者最终要形成自己的、能够显著地区别于他人的创作风格,如史铁生与人生、命运抗争,李泽厚对历史进行隐性批判的写作风格;其二,要有突破性的视角关注社会,如周国平对"自我"的表达、贾平凹对城乡差别以及社会伦理角色冲突的关注。两种精神特质也是两种创作方法,散文创作者只有结合自身生命体验将二者灵活运用并一以贯之,才能写出精品散文,写出好散文。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的散文在中国的散文园地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作品呈现出强烈的主观感觉色彩,并形成一种风韵深藏在字里行间.潜在的民间文化特色、蕴含的哲理和禅思、艺术感觉的细致与灵敏以及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使得贾平凹的散文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