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误区一: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简析:这种看法貌似既讲实践的客观性,又讲实践的主观性,其实,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是形而上学的,又滑向唯心主义,因而是错误的。由于构成实践的诸要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因此,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实践是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意识、思想支配下进行的,它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活动,因而又具有主观性。实践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我们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更不能用一个特征去否定另一个特征。误区二: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简析: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孤立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具有社会性。但孤立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论知识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的内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的客观性本质上是主客观一致性和主观际一致性的统一 ,而实践的社会性本质上是实践主客体间的一致性和实践主体间一致性的统一。知识的客观性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3.
浅谈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与课堂表达艺术陈亚立主体和客体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哲学上主体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客体则是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在教学范围内,教师既是教的主体,也是学生学的客体;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教师教的...  相似文献   

4.
世界既具客观性 ,又具主观性。科学运用客观化的方法 ,但并不能消除主观性。主观化的方法指向个体意识本身 ,能帮助人在反思中提升意识水平。人学强调主观性 ,是关于如何改造主体、发展自身的学问 ,其源远流长 ,与针对客体、改造世界的科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人类实践活动既是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对立的基础,又是使对立双方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这就必然要求人们在从事实践活动时必须坚持科学精神与人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比较与定性研究,认为古典抒情诗歌语言与一般语言分属不同编码系统的语言,古典抒情诗歌语言符号才是纯粹的文学符号,其中那类符形与所指结合,所指对象为物象的符号称为物象符号;它源于客观物理世界或虚拟世界,最早产生于《诗经》时代,通过想象或联想产生,通过社会的约定而具有生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它是一种意象符号:呈现的是一个具体的形象,蕴含着诗人主体寓意,并与诗人主体心理之间存在对应性关系;它又是一种文化符号:从起源伊始就具有文化特征,既反映时代的文化共性,又反映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谈对语用意义的多层面语境理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境是语言形式与语用环境中非语言特征的联系,可分为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语言和语境相互作用产生一定的语用意义,语言认知意义之外的语用意义主要是通过语境实现的,语境中蕴含了语用的多种因素,一方面制约着语言的语用条件,另一方面又提供了语言语用意义生成条件。对各种环境中信息的处理和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对语境的分析和认知。  相似文献   

8.
曾杰 《成才之路》2013,(6):I0005-I0005
第六讲社会思维的主体与客体思维主体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因素,既是具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人,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指具有社会性、自然性和意识性,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说:"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  相似文献   

9.
价值作为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它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是客体的属性、结构同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形成的一种客观现实的关系。价值又具有主体性,在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中,有需要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主体的现实需要是价值的内在尺度,价值具有属人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皮亚杰毕生所追求的科学研究目标就是要创立发生认识论,即研究各种知识形式,尤其是科学知识是如何成长的;而“发生认识论的中心问题是关于新事物的建构的机制问题”。皮亚杰究竟是如何通过控制论模型来说明思维对现实的适应呢?主体又是怎样通过平衡机制和反省抽象而使认识达到客观性和逻辑必然性呢?控制论模型对于我们理解建构说的方法论又能提供哪些有益的启示呢?这些问题的探讨都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皮亚杰认为建构论的内部动力机制就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它“具有自我调节的意义——这点,现已为控制论明确指出;就是说,主体以一系列的主动补偿作用来反应外部的干扰,而且主体以一种既是逆向动作的(回路系统或反馈)又是预见性的适应,来构成一个永久性的补偿系统”。皮亚杰运用其渊博的学识构造了一个认识成长的控制论模型: 笔者试根据皮亚杰的建构论思想和现代控制论的成果,对这个模式作出综合性的说明: 皮亚杰认为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控制论的反馈回路系统中,这个循环往复的因果链是主体活动的源泉;而主体活动又同时成为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环节。主体活动总是协调成格式(Scheme,复数Schemes)的,即能够迁移和概括的外部或内部的动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并联系客观实际改造主观世界,与广大人民群众和生产劳动者相结合的,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活动。论文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特点;第二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第三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幸福人生奠定基石是教育的终极价值诉求。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幸福既来自主观体验又来自客观实在,既包含快乐又蕴含意义,既是享受的又是发展的,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是主观与客观、快乐与意义、享受与发展、个人与社会维度上的和谐与统一。幸福的教育也在于让受教育个体在主观感受与客观实践中知觉幸福,在快乐体验与意义实现中悟出幸福,在愉悦享受与人生发展中提升幸福,在个人付出与社会奉献中追求幸福。  相似文献   

13.
哲学解释学视野中的理解主要不是对语言性文本的理解,而是历史意义、存在意义的宣示,这一理论逻辑内在地取消了理解标准问题;后现代解释学主观地取消了理解标准问题;解释学(狭义)的理解是对语言性文本的理解,理解的直接目的是把握文本意义。理解存在是否正确的问题,检验理解是否正确的标准应当是文本意义,即作者通过文本符号所表达的思想,而不能以文本的字面意义、作者的主观意图、作者的自我理解、理解者的自我理解、权威的理解、共同认可、客观实践或理解的“实践”为检验标准。理解的标准具有客观性,应用标准检验的过程包含主观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探讨“实践”的含义,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其它唯物主义区分开来,陈述了三个观点:第一,马克思的实践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实践;第二,马克思的实践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和物的实践;第三,马克思的实践是历史性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NA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结构.能进入状心式NA结构的词有一定限制。它与同形主谓式不同.其语义有比照和比喻两种,比照又有实比和虚比的不同.实比是基于实际状况的估量,虚比有夸张意味.比喻是说话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虚比和比喻都包含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有些相似但不同.NA结构体现了语言经济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实践哲学存有三大实践误域:其一,对物质本体论的极限意义缺乏足够的把握,因而走向了本体论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间的动摇;其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平台和基础内涵缺乏认识,盲目抬高实践的地位;最后,对实践内的主客体矛盾的有限性缺少应有的正确的理解。因而最终以主客体统一原则混同并代替主客观统一原则。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未能阐明实践之主客体矛盾和主客观矛盾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仅以内涵说简单地概括之,甚至对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两种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连接都未能予以正确的说明,这种情形必须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7.
庄子“天籁”本是其“道”的呈现,而“道”是庄子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观融合一体的归结,在庄书或庄子思想中乃是“自然”“无为”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之义,因而“天籁”也就取得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的主客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18.
教学主客体研究:盘点与梳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最近 2 0年的教学主客体问题研究囊括了教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观、价值论等不同层面的主客体问题 ,主要观点有 :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双主体论、主导主体说、三体论、主客体转化说、复合主客体论、过程主客体说、层次主客体说、主客体否定说等。尽管尚未达成完全一致的认识 ,但弘扬师生双方的主体精神已为多数研究者所认同。深植于教学实践当中 ,并以促进教学实践的合理化为最终指向 ,应是今后研究所应把持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色彩意义是词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依附于词汇意义而存在,反映客观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它是客观存在的多种感性属性和主体的主观态度、感受以及词的使用域、来源、制造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概括反映.在言语交际中,词语的色彩意义成为一个异常活跃的语用元素.  相似文献   

20.
文化语境的意蕴下,公正司法是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中,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参与司法的主体通过司法实践而形成的对司法程序和实体的整体价值判断。刑事司法的制度创新,需要在刑事案件侦查、起诉和审判制度中体现刑事被害人参与和评价作用,以实现公正司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