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化虚为实
  例1:于金池的《思念》结尾段“依稀中,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草原,有一个女孩,她那随风飘动的衣襟,犹如系在草原上的飘带……”  相似文献   

2.
虚与实     
  相似文献   

3.
虚与实     
齐白石有一幅名画叫做《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上并没有青蛙,只是画了几条生气勃勃的蝌蚪来间接地表现蛙声。这种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在我们脑海中自然地浮现出千姿百态的青蛙,  相似文献   

4.
王云春 《现代语文》2006,(10):103-103
古人云:有为实,无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为实,隐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样的评论很经典。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流动在空气中的无形,是"虚";但有了歌词的声乐,具备了明确的语义及内涵,赋予了音乐"实"。古话说"虚实相生",声乐表演便是一种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对声乐表演艺术的练习、行腔和吐字三个方面的"虚"与"实"分别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和阐述,希望演唱者在今后的演唱中能注重"虚"与"实"的结合,做到虚实有度、相辅相成,促进声乐表演中哲学艺术之美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高天友 《现代语文》2002,(12):16-17
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往往是用一段提示性的话语指明写作范围,同时又能启人思考,能激活思维,激活想象,激活写作欲望,让众多的写作者在同一个话题中,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陈述自己的观点,或是驰骋自己的想象,描述自己独特的经历、体验、感悟等。这是一种既开放而又有所限制的命题方式。它的本质是鼓励广大考生在宽松自由的写作情境中进行创新,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情和创造力。那么,如何写好话题作文,如何在写作中进行思维创新呢?首先要了解话题作文的命题情况和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通观迄今为止的话题作文的文…  相似文献   

7.
北熹 《师道》2013,(5):1-1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遗留的手稿中有大量笔记,这些笔记跟他的哲学大部头并没有直接关系。撰写散记时,他似饶有兴致,音乐、宗教、建筑……信手拈来,亦深亦浅。读之醰醰有味,能见作者的悠然和慧黠。我把这些断章零褚看作他在哲学大道疾奔时遗落的思维碎片,虽不成体系,然自有深邃氛围。在极少数语句里,他提到了教育,引起我莫大的兴趣——在非教育类书籍邂逅"教育",总能获致特别的视角。他说,"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学生那里收到好的、甚至是惊人的效果,但这不是一位好教师;因为事实可能是,当他的学生直接受到他的影响时,他把他们拔到一个不自然的高度上,却没有培养他们在这个水平上工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不论我们的学校教育如何发展进步,也不能替代家庭对于孩子的那一份教育的责任。事实也是如此。特别是一些城市中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有过之无不及。但是,因为对于孩子心理、学校教育特点缺少常识性的了解,有一些家庭教育孩子的  相似文献   

9.
小说,可以多产,这在中外文学史上,是有很多例子的。小说家,可以成为职业作家,有人一生能写几十部,甚至几百部。诗人,也可以多产。诗人是富于感情的人。少年有憧憬,壮年有抱负,晚年有抒怀。风雨阴晴,坐车乘船,都有诗作。无时无地不可吟咏。报告文学,也可以多产。报告文学家,大都是关心社会疾苦、为民请命的人。而社会上,多有奇人怪事,只要作家腿脚灵活,笔杆利索,是不愁没有材料的。一旦“缺货”,还可加进些虚构,也就可以了。唯独散文不能多产。这在文学史上,也是有记载的。中国历代散文名家,所作均属寥寥。即以韩柳欧苏…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明确提出:写记叙文力求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前后一贯、首尾一致,培养学生记叙的能力,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写出的作文或是大话空话连篇,矫情枉作;或是平铺直叙,记流水账。两种情况概括而说就是过于“虚”和过于“实”,如何处理好作文中的“虚”和“实”,已是中学作文教学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出彩作文的载体是实物,其立意蕴含于所写之物——不借助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刻意“明示”。怎样做到实而后虚——变具象为意象呢?一、同形演绎殊意前后使用相同语句,但是在行文过程中演绎出新的含意。本刊2006年5月号下半月《李白“回家”》,文章前面写李白“回家”,在他有生之年没有如愿。而在今天,李白“回家”了——“他奔放豪壮的仙风道骨已为中华民族开创了文化史上另一个‘家’”,同时将此句作为“李白不知道”的宾语,提升“回家”的意境——中华民族将李白请回了“家”。  相似文献   

12.
“虚与实”在写作上,代表两种完全相反的写作方法——虚笔与实笔(或称虚写与实写)。  相似文献   

13.
综观近些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对表达技巧中虚和实的鉴赏偶有出现,可见鉴赏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是备考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但在平时考试的分数统计中我们发现,这一类型题的得分率偏低。经调查发现关键原因是考生不能准确地辨认出诗词中的虚写。这一方面是因为虚和实这对概念在古典诗词中的表现多种多样,另一方面,考生对这一考点没有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吴永福 《学语文》2020,(1):69-70
<正>实是实际存在的,虚则是虚幻的。换言之,实为实际看到的或感受到的,虚则出于联想或想象。比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醉别江楼,橘柚飘香,江风吹雨入舟,感觉寒凉,是实写。想友人在遥远的潇湘月下,忧愁地听着猿声,难以成眠,则为虚写。再如柳中庸的《听筝》:"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听筝声引发的想象,好似跟着春风知道柳条随风而动,好似随着鸟的啼叫识得花的凋落。二者都是悲怨的具象化呈现。接着,还有人事方面的联想。  相似文献   

15.
记叙文是中学生写作中常见的体裁。一篇好的记叙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能否灵活处理虚写与实写的关系 ,做到虚实相生。所谓虚写是指使用间接手法 ,通过描绘环境 ,渲染气氛 ,或刻画其他人物的言行 ,以便更加鲜明地描摹中心人物的精神风貌及性格特点 ;而实写则是直接通过人物自身的外貌、言语、行为等来揭示其心理特征。巧妙处理虚实关系 ,使其虚实相生 ,水乳交融 ,可使记叙文的写作如同插上翅膀飞向成功。具体做法是 :一、从虚入手 ,以虚带实为了把主要人物刻画得更加鲜明突出 ,从虚入手 ,以虚带实 ,以虚托实是常用方法。刘鹗的《明湖居听书…  相似文献   

16.
在姜夔词中,到处可见他对虚与实这两种手法的交错运用。实的一面是姜夔词情感和意境的载体,是客观实在的场景物象和人物踪迹,是可以分析把握的实体。虚的一面是词的气韵,贯穿于词作之中,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情趣及所触发的艺术联想,它能够被感知,却难以清晰地描摹出来。姜夔将虚与实这两种艺术手法进行了独特的运用和处理,并使二者高度融合,形成了"清"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姜夔词中,到处可见他对虚与实这两种手法的交错运用。实的一面是姜夔词情感和意境的载体,是客观实在的场景物象和人物踪迹。是可以分析把握的实体。虚的一面是词的气韵,贯穿于词作之中,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情趣及所触发的艺术联想。它能够被感知。却难以清晰地描摹出来。姜夔将虚与实这两种艺术手法进行了独特的运用和处理。并使二者高度融合。形成了“清”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8.
小荷文学社。创建于1998年,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及写作水平。自创建以来,已出版社刊52期,可谓期期有精彩,刊刊有新意。社刊文章多次被省市刊物转载,其中《初中生周报》、《读写天地》、鹿泉电视台都对我社进行过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19.
一、不同语境中的虚与实 虚与实本是一对哲学范畴,但是迁流辗转,在很多艺术领域中都生根发芽,并且开花结果,显示了强旺的精神活力!  相似文献   

20.
一、不同语境中的虚与实 虚与实本是一对哲学范畴,但是迁流辗转,在很多艺术领域中都生根发芽,并且开花结果,显示了强旺的精神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