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文可以让学生感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亦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而对文言文有些句读及句意的理解,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现就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中的《陈涉世家》、《岳阳楼记》三篇文章里的个别句子停顿及句意理解,谈谈与课本注释及相应教参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对备战高考的学生来说,句意理解题历来是一个重难点。虽然该类题目答题要求“意思对即可”,但评卷抠点严格,大多考生仅能触及部分得分点,丢掉到手的分数。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缺乏句位、句法和句读意识是失分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强化三种意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偶读陈剑峰先生《〈曹刿论战〉句读解惑》一文(下称陈文)[1],其中对《曹刿论战》一文中的两处标点提出意见,并加以论证.读后,有几点感想如下:一、陈文虽然是对“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标点的考证,证成旧说,然并未提出新的证据、论证方法和新的观点,属于重复性研究工作.因为该文还处于发现问题阶段,并未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深入调查,也就不知道该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果只是教学的话,谈这样的观点,尚无可厚非,然而进行专门的研究,则必须要对该研究对象的研究状况进行深入调查.  相似文献   

4.
5.
谭小萍 《教学月刊》2007,(11):29-30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忧患意识的思想。《周易》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是忧患意识的最早表达。以后就有孔子"居  相似文献   

6.
韩偓的《梅花》诗,既是咏物之作,也是寓意托讽深隐之什。该文既从咏物诗的角度笺释其如何刻画梅花,又考之于有关史籍,考释其各诗句之句意,并揭示《梅花》诗之主旨。  相似文献   

7.
韩偓的《梅花》诗,既是咏物之作,也是寓意托讽深隐之什。该文既从咏物诗的角度笺释其如何刻画梅花,又考之于有关史籍,考释其各诗句之句意,并揭示《梅花》诗之主旨。  相似文献   

8.
韩愈的名作《师说》,历来被人们视为学习古文的好教材,但对文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各家解释却不一.  相似文献   

9.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选有《寡人之于国也》和《谏太宗十思疏》两篇古文。这两篇古文历来为人称颂,但细观两文,笔者认为这两篇文章的语言结构仍有欠妥之处。现略举两例,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现行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苏教版),有篇古文《岳阳楼记》,文中有两句话,一句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另一句“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教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这样几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对其中的“弟走从军阿姨死”一句一般都没有人去深究,而是按字词的常用意义去理解,那么这句诗的意思就是弟弟从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对这样的解释如果做进一步的思考,我们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弟弟从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这对技艺超群、姿色绝伦、  相似文献   

12.
对于《陈涉世家》中“与皆来会计事”一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北大中文系《古代汉语》、王伯祥先生的《史记选》都翻译为“一起来集会议事”。“皆”指“一起”,那么“与”是什么意思?对此,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略而不提,《古代汉语》认为“与’’迢‘举”,是全部的意思。对于此类注释,汪义华先生提出质疑。他认为“与皆来会计事”是“皆来与(之)会计事”的非常规词序省略句。窃以为将“与”看作介词是合理的,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之。  相似文献   

13.
《木兰诗》是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里的课文,最后一段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下称"末段")文下对"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注解是:据说,把兔子提起来,使它悬在半空中,雄兔不时地动弹着两只前脚,雌兔常常眯着两只眼睛,因此便于辨认。并且不少资料的注解也持有相似的观点,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古诗荟萃》认为雄兔与雌兔在外形上有此差别。  相似文献   

14.
杨南翎 《考试周刊》2010,(26):37-38
本文对比分析了《初雪》中部分and句及其译文,旨在说明原文中and的妙用是英语重形合的体现,而曹明伦先生译文未译出其形却已达其意。  相似文献   

15.
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容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部分。上起先秦诸子散文.中到唐宋八大家.下至明清小说.是学习语文.接触语言的人必需去了解的。因此在《语文教学大纲》中也规定:“小学生能借助丁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也正如此。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中的五年级就开始出现了简单的古文.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节选了《史记·陈涉世家》中关于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原因、经过和起义军浩大声势的部分,教材对关键字词解释得非常细致,其注释之精到完全切合一个文言文程度普通的九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但教材对于部分文化知识的补充介绍则略显单薄,这不但不利于中学生对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之文化髓养的吸收,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宗旨也略有出入。现以“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通戍渔阳”中的“闾左”与“通戍”为例略说一二。  相似文献   

17.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出自苏轼的《赤壁赋》,这篇文章被选入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如人教版和粤教版。前段时间一位语文教师偶然同笔者谈及“纵一苇之所如”这句话,他说他校语文科组在集体备课时,对“纵一苇之所如”中的“之”字的理解出现了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