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可以正在成为文坛的一个热点。我想,这股“盛可以旋风”,除了其小说内容上的震撼力之外,还来源于小说的语言艺术。盛可以在2003年获得“最具潜力新人奖”,语言的尖锐而富于个性,是她的获奖理由之一。读盛可以的小说,非常惊讶其运用语言的精美与老练,大量比喻的运用构成其小说  相似文献   

2.
郭海音 《现代语文》2006,(12):31-33
蒋成璃先生比喻“语言是作传意,读理解的通衢”所以阅读小说就要借语言走进小说,走进小说的人物、故事、作和化等等。优秀作品的语言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语言使用妥帖,语义表达适切,所以通过语言品读来教小说,才能真正抓住小说本身,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小说语言的魅力。在小说教学中,关于语言的品味,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比较,揣摩人物的性格:可以换位入境,体味小说人物的感情:可以感悟语言的调子,撞击小说人物的灵魂。同样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小说的语言,做更深入的品读。如将描写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进行替换,品读人物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3.
张学萍 《学语文》2005,(4):14-14
《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写景美文。那若隐若现、姿态翩然、轻灵而有风度的“空中楼阁”之所以强烈地吸引着我们,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作品运用了清新雅丽、形神兼备的比喻。作者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挥动着彩色的神来之笔,引领着我们走入了一个超世拔俗的心灵的“楼阁”幻境。纵观《我的空中楼阁》,其比喻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鲁敏小说十分注重语言的运用,而比喻的使用是其运用语言的鲜明特色。文章将以鲁敏小说比喻之喻体为对象,通过分析其喻体的平常性、鄙琐性、动态性和情境性,管窥鲁敏是如何通过语言来揭示作品主题的。  相似文献   

5.
鲁敏小说十分注重语言的运用,而比喻的使用是其运用语言的鲜明特色。文章将以鲁敏小说比喻之喻体为对象,通过分析其喻体的平常性、鄙琐性、动态性和情境性,管窥鲁敏是如何通过语言来揭示作品主题的。  相似文献   

6.
比喻是语言形象化的手段之一.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巧妙地运用比喻,可以使文学作品出神人化,熠熠生辉。作家秦牧说:“美妙的比喻简直像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赵捷也说:“比喻,它犹如一个变化无穷的万花筒,放射出五花八门的瑰丽图案,它好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从锦囊里抽出五颜六色的彩绸。比喻使诗歌语言增强形象性:生动性、深刻性.加强说服力、感染力、诱惑力。它有助于敲发人们思想的火花。激荡起人们感情的波澜,  相似文献   

7.
《我的空中楼阁》以优美的语言、丰厚的意蕴而为人称道 ,其诗化的语言将作者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四周的景物完美地融为一体 ,读来让人赏心悦目。诗化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文中众多比喻的巧妙运用 ,其别致、新颖堪称这篇散文的一大亮点。文章除了运用通常的比喻形式外 ,还用到了两种非常别致的比喻方式 ,试分析如下 :一、连环喻 (或称套喻 )山如眉黛 ,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作者在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之后 ,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眉黛”之喻为“痣”之喻作铺垫 ,“痣”之喻又强化了“眉黛”之喻。两个比喻使…  相似文献   

8.
巴金,作为闻名于世的一位现代语言艺术大师,在小说创作上,其突出特点之一是擅长第一人称手法的运用。他运用这一具有特殊艺术属性的创作手法,写就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小说佳品,包括长、中、短篇在内,总数超过80部(篇)之多。在这些小说中,有的是一个“我”一贯到底,有的则是第一个“我”又引出第二个“我”、第三个“我”……形成  相似文献   

9.
比喻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辞格。使用比喻是为了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增强艺术感染力。为达此目的,喻体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选择了一个成功的喻体,也就是创造了一个成功的比喻。鉴此,本文拟对影响比喻喻体选择的因素作出初步的探讨。第一,喻作的选择必受作者语言的主体风格的影响这一点,文学作品尤为明显。语言风格是作者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运用语言的个性特点。比喻点缀于作品中,亦打上作者鲜明的语言个性的印记。如唐代诗人李贺被人称为“诗鬼”,他用词生涩,想象奇特。因而他在诗中所…  相似文献   

10.
小说《围城》能如此生动形象地塑造了抗日战争时期知识分子“一类人物”,这与它语言表达上的独到之处不无关联。本文就小说《围城》中精彩纷呈的比喻,谈一些粗浅的感受。(一)一语破的式比喻文学作品语言要生动形象,要讲究文采,而比喻可以说是较能体现生动形象和讲究文  相似文献   

11.
“喻深以浅”、“喻难以易”,这是比喻的魅力所在.赵树理小说中的比喻运用别出炉锤,把比喻使用到了极致,为文学的大众化开辟了全新的道路.文章以赵树理的《赵树理文集》1、2、3卷为研究范围,对其小说中的比喻进行研究探讨,以加深对比喻修辞艺术的理解,提高使用比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朱碧敏 《天中学刊》2004,19(1):94-95
莎士比亚在戏剧中经常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双关、比喻、韵脚、重复和“膨胀——缩小”的手法。他在戏剧创作中运用双关使语言诗意化和诙谐化,运用比喻使语言具有形象性,运用韵脚使对白具有音乐感,运用重复以抒发情感,运用“膨胀——缩小”的手法以达到讽刺效果。  相似文献   

13.
大家好!我是小曹。因为我很爱看书。所以人称“书迷小曹”。我看书有缺点也有优点,咱们还是先说说看书的好处吧。我看过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小说等。寓言故事告诉我一些语文课上学不到的作文方法;成语故事告诉我一个成语可以比喻什么,小说则告诉我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我看书  相似文献   

14.
苏童作为“先锋小说”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小说的艺术特色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苏童小说巧妙的叙事技巧,这是苏童小说呈现独特魅力的叙述动因之一,其内容包括叙述视角的独特、“白描”与“留白”的传统以及设置悬念的巧妙;二是苏童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这是苏童小说艺术特色的诗性语言的魅力呈现,其内容包括一气呵成的语言、南方市井的语言、准确新奇的比喻和精心营造的诗性氛围。苏童小说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诗意地展现了苏童不同于其他“先锋作家”的艺术特色,也潜在地生发出潜藏在苏童作品中的独特审美气质。。  相似文献   

15.
毕飞宇前期小说语言艺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静芳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17-19,93
毕飞宇的前期小说,追求观赏性和耐人寻味,讲求语言的新奇特,喜用修辞手法,尤擅长使用比喻、词语的移用、精确的数据等辞格。他的小说在平平常常的叙事中总要夹杂进预言与寓言般的话语,使小说充满思想与理性。但其小说也存在以性为喻,言必涉“性”及相应器官和行为的现象。其小说语言既是准确精致的,又是飘逸夸张的;既是感性生动的,又是理性哲理的;既有含蓄雅致的一面,又有肆无忌惮的俗气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语言的巨匠,自然,也是运用比喻的圣手。比喻是人们利用想象“以彼物比此物”,从而认识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段和艺术表现方法,也是文艺创作中构成形象思维的方式之一。因此,从来的文学作品都爱用比喻。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运用比喻就达二百八十多处。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中比喻的出现,则更为频繁。鲁迅的小说很好的继承并发扬了这一民族艺术传统。他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十三篇小说中,运用比喻约四百处,仅《伤逝》一篇就用了二十九个比喻。翻阅一部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写文章应该讲究文采,如果语言不生动形象,文章就缺乏美感,使读者感到单调、乏味,我们自己也达不到写作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使语言生动起来,富有文采呢?同学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是造就语言生动的重要方法。比如:比喻、夸张、比拟、排比这些修辞手法运用得好,就可以使文章具体、鲜明,使语言丰富多彩。请看以下几个摘自学生习作的句子:(1)小时候,我不识字,我读着妈妈。(2)这小子又特好吃,年满15岁的他虽说身高1米60,但体重却直逼日本“相扑”…  相似文献   

18.
新潮小说中比喻的新变归根结底出自于作家文学观,语言观的转变,比喻的创新是其副产品,这种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两方面;文学创作由重客观再现转向重主观表现和作家语言本体意识的确立。新潮小说的比喻呈现出这样四个新特点:1、喻体增大独立性。2、相似点趋于虚化和弱化。3、比喻的主观化,感觉化与虚化,4、比喻的变形,怪诞与刺激。  相似文献   

19.
一、话题统一即一个语言单元只能围绕一个话题展开,所有的句子都必须为这一话题服务。如全国卷Ⅱ(2005年高考试题,下同)第18题。该题选取的语言单元共由6个句子组成。陈述的主体是“我(你)”,客体是“星星”,其中第5句中“你仿佛把头伸进一座古钟里面”作为一个比喻的喻体,其本体是②“在这里看星星……”,两句紧连在一起,用“仿佛”作喻词构成比喻,本体在前,喻体在后。①③两句作为一个语言单元的局部,陈述主体是“星星(它们)”,根据指代与被指代的关系可以确定,句③在前,句①在后,故该题句子的正确顺序是:③①②。二、语意照应即指在一个…  相似文献   

20.
刘恪是在先锋小说热潮冷却之后,坚守先锋阵地的作家。在刘恪的先锋小说里,始终张扬着“永不妥协的先锋精神姿态”,他的先锋小说被称为“先锋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复调叙事是刘恪先锋小说所使用的一种重要技巧,他认为现代小说应有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两套语言系统,两套语言系统可以并行、交叉、融合。刘恪的先锋小说运用复调叙事展现了灵魂内在的复杂性和事物变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