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理想小学依托学校、家庭、社会,构建起以“校艺、家艺和农艺”为主要内容的“三艺”劳动教育课程,从“课本”到“生活”,从“认知”到“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劳动兴趣,为学生成长赋能。校艺课程:在动手解决问题中获得体验校艺课程侧重于身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让学生在动脑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中获得富有价值的劳动体验。  相似文献   

2.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一个专业的人才,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中发现美、感悟美、进而创造美。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美”的心态在生活世界中感知、欣赏、创作“美”,这是值得教师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蔡定松 《考试周刊》2011,(67):41-4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它要求教师要充分借助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对学生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诸方面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逐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前钢琴教学中“重技轻艺”、“重艺轻美”的问题较为突出,片面追求钢琴弹奏技能而忽视音乐本体美和意境美已经成为钢琴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加强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已经成为推动钢琴教学改革、提高钢琴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重视艺术教育,重视儿童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他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艺术兴趣”,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内容要“中国化”;方法需讲究“科学的训练”;艺术教育的环境应是“艺术之环境”;强调学生的实践。我校传承陶行知幼儿艺术教育思想,在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中进行实践,实行了“小先生制”、“艺友制”,促进学生艺术教学技能的发展。积极创设艺术环境,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成长,努力探索培养高素质学前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它要求教师要充分借助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对学生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诸方面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逐步提高审美鉴赏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胡开福 《学周刊C版》2022,(12):160-162
美术属于技艺性的学科,能够展现出各个民族中的历史沉淀,也可以呈现出大自然、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往往无法发现生活中的“美”,缺少发现“美”的机会。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能够正确判断美丑,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借助美好的事物来启发自己的心智,陶冶自我的艺术情操。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多元化的手段及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感知到学习、探究美术知识的快乐,实现生活与美术教学活动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黄传集 《成才之路》2020,(11):58-59
新课程标准下,传统历史知识教育模式中的大专题复习形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教师可以借助“微专题”这一新型模式来提高学生历史知识复习效果。教师要立足教材基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科学拟定微专题;要采取整合课程内容和构建知识体系等策略开展“微专题”复习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该利用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体会到美就孕育在平凡的生活中,更要让学生懂得人不仅要追求外在的美,还应使自己具有内在的美。在《花的畅想》一课的教学中,我配合新教材、新课标,大胆地做了一些尝试:1.打造“花苑”,让学生欣赏自然美中学美术是普及性的艺术教育,也许不会培养出多少个真正的画家,但一定要让自己的学生成为一个能发现美、感受美的人,让更多的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为了让学生感受花的美丽,我精心设计了一个“美丽的陷阱”:课前我搬来很多盛开的鲜花,布置在教室和讲台上,教室变成…  相似文献   

10.
陈怡 《江苏教育》2024,(10):73-77
目前,创新素养已经成为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更加科学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南京市梅山第二小学锚定目标,整体架构,形成“科艺小玩家”课程体系,实践“科艺小玩家”创新教育。“科艺小玩家”课程以美激发学生想象与创造,让学生在科学与艺术的融通中实现以玩促学、玩中创学、创新成人,领略充满积极意义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1.
《陕西教育》2013,(12):49-49
在构建“悦美校同”的校同文化建设中,远东一小以美术特色教育为核心,构思“寻美、赏美、说美、亮美、创美”的快乐体艺“2+1”活动。本学期,远东一小美术组又在四年级开设了美术特色画——石头绘画,在创作过程中美术老师让学生欣赏大量的石头画,激发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12.
音画结合,视听互补——小学音乐、美术互补教学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斐 《新课程研究》2009,(12):138-139
音乐和美术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却都是借助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德育的教育。通过优美的乐曲、迷人的画面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让学生在艺术氛围的感染下,调动其积极向上的情感,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  相似文献   

13.
杨惠莲 《亚太教育》2020,(4):124-124
素质教育的普及与深入发展使得美育成为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而美育的终极目的是要让学生更加深刻、完善地认识现实世界,懂得欣赏与感受生活中的美。其中,语文课程本身便是我国的汉字文化与悠久历史的文字表现,本身便蕴藏着深厚的美育资源,便于小学生借助前人智慧认识世界。本文将从以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语文课程的韵律美、以阅读引导学生体验文学作品的文学美、以德育引导学生体验语文知识的人性美三个角度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利用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新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音乐教育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把“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从中有所受益;要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美术教学有三项主要任务,一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二是促进学生智力和才能的发展;三是使学生掌握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作为一位美术教师,不仅仅单纯传授美术的绘画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作为传播“美”的使者,更要从自身做起,在教学中做到教态美、语言美、板书设计美、课堂和谐美,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能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教态美 什么是教态美?“态”的解释是姿容、情态、风度,包括了一个人的仪表、举止、神情、风度,穿着大方,仪表庄重,讲课时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富有表情,借助一定  相似文献   

16.
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在教学时一要注意激发求知欲,让学生成为一个“乐之者”;二要夯牢基础,让学生有一个坚实的“智力底子”;三要引导探索求异,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四要鼓励猜想,让学生养成直觉思维的习惯。  相似文献   

17.
叶志强 《现代语文》2011,(10):42-42
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它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语文教材蕴含着大量美的因素,在内容方面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在形式上包括语言美、节奏美、结构美等。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通过语文课堂把蕴藏在课本中的种种美挖掘出来,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在这里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18.
卢洁 《海南教育》2014,(12):5-6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是现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必须达成的目标,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因此,审美教育应是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基本担当。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借助那文质兼美的言语材料、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意境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艺术形象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可以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以美的方式感受、认识世界并改造社会,从而促进鲜活个性的张扬和发展,达到净化心灵、升华情感的目的。要借助文学作品感知艺术美,借助语言品味意境美,让学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汲取美。  相似文献   

20.
在“因材施教”原则的指导下,我校确立了以“一礼”“一艺”“一体”“一子”为核心的特色教育目标,并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推进:一是建立分层递进目标,实施个性化德育;二是开展音、美、体特长教育,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三是实行分层次教育;四是构建学校特色文化,展示学生青春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