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机器智能的理论困境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来自数学上的挑战,二是来自现象学的挑战,三是来自民众心理学的挑战,四是来自社会学的挑战。这些理论困境是很难克服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的媒介,智能机器拓展了媒介的意涵,它们在多个层面发生作用,影响不断深化。作为连接中的行动者,算法和智能设备建构、调控着各种关系,也赋予内容和关系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一些智能机器已从媒介进化为传播主体,这些“机器媒体”对内容生态也将产生复杂影响。智能机器也是个体和人类进行自我认知的媒介,是人的镜子,但它们能否帮助人进行准确的自我认知,取决于人如何利用它们。成为基础设施的智能机器,塑造着人们的生存环境、数字自我,也塑造着人们的现实行为。  相似文献   

3.
1992年,南开大学机器智能研究所开发出中国第一个Macintosh商业软件,以及跨多个平台的文字识别软件开发工具包OpenRTK,这些软件产品获得美、英、澳等几十家产业杂志的百篇好评,并在国际上最严格的OCR技术评比中战胜国外最优秀的对手Xerox、CaereSHCatera等,在1992、1993、1994年连续三年被评为世界上最优秀的OCR软件。  相似文献   

4.
美国《国家地理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教育技术办公室2010年11月发布的美国教育技术规划的核心内容,阐述了美国政府提倡的借助技术推动学习的模式的框架结构以及政策要点,并结合教育规划纲要就其对中国教育信息化政策与实践可以借鉴的要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创新实践,通过三年的教学摸索出一种可行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经过验证效果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智能技术尤其是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与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互构不断增强。一方面,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促使机器不断“人化”,甚至作为行动主体参与到教育当中,不仅重新构建了“人—技术—世界”的关系,而且导致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逐渐从“教学工具”向“教育行动者”转变,并通过“技术凝视主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塑造。另一方面,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介入导致人的“机器化”加剧,体现为:被技术嵌入的教育主体从“自然人”向“赛博格”转变,人类认识形式从身体感知向机器感知转变,人的主体价值被智能技术划界与规定。为破解智能时代技术带来的主体性危机,应以“培养人”为意向坚守教育的价值指向,使技术意向性与教育目的性相统一;以“否定性”为奇点透视教育主体的人机之别,着力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创变”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新型创造力,使学生在具身认知与机器感知下形成创变能力;以“善智”为目标构建教育中的人机互动,使教育技术在高效应用的同时能被有效规范。  相似文献   

8.
郑军 《中学科技》2009,(10):14-15
2013年,“审判日”到来!超级军事计算机“天网”反叛,操纵着核弹炸毁人类主要城市,又驱使各种杀人机器向残余的人类进攻,人类则在“救世主”约翰·康纳的号召下艰难地抵抗。2018年,本该20年前就死去的死囚马库斯苏醒,骤然面对完全陌生的人类世界。“Who am I?”他带着疑问卷入了人类与机器的对抗中,前往人类抵抗基地……同时,约翰·康纳在寻找自己的生父卡尔·雷斯,  相似文献   

9.
关于《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学习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强调要学习、借鉴《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简称NETP)》须首先认清教育技术的本质,接着对NETP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作简要介绍,然后从五个方面论述了NETP内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借鉴之处,在此基础上,对NETP所提出的一个对教育领域意义最为重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命题——"要想显著提高教育的生产力,需要对教育系统实施由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对中美两国学者关于"什么是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如何实施教育系统由技术支持的结构性变革"的途径方法与应对举措作了较深入的比较。特别是对NETP起草人未能正确认识"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内涵,也未能真正找到实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途径与方法的文化与思想根源——从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对"系统论"思想方法的认识这两个方面作了较全面的剖析。  相似文献   

10.
从人性自身发展规律和人与技术的关联出发,芒福德提出"巨机器",以及它的核心技术和思想。从技术价值论出发,选取"巨技术"为视角,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分析和反思,提出破解教育"巨机器"的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11.
美国教育部于2010年颁布第四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从个性化学习、过程性评价、教学活动衔接、基础设施建设及提高教育生产力5个维度提出了技术推动学习的21世纪学习新模式,强调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并倡导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基于技术的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学活动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教育生产力,为美国学生在新形势下掌握各种知识与能力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进入以“融合”为特征的新阶段,学习美国国家教育发展新模式对于探索我国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发展路径和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基于对美国技术推动学习新模式的启示,我国应进一步深化对教育信息化的再认识,摒弃信息技术工具观,注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和教学活动的融合,依托信息技术创建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教与学的新模式,全面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2.
系统分析5G智能教育系统的特征、组成要素,提出5G具有先进的无线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形成新的原子能力、原子服务,从而在教育领域应用时产生新的教育应用形态,5G作用于智能教育生态系统更易于智能技术、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融入。在此基础上,明确5G智能教育生态系统的架构和构建方法。最后,从基础平台构筑的内容与方法、“校—企—政”协同、教育变革方法三个角度给出5G智能教育生态系统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以2020年第19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TAC自动巡线车比赛任务为例,设计一种以STM32为控制核心,结合陀螺仪、光电编码器与光电开关等传感器技术的巡线机器车,深入分析其运动原理及定位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设计既能有效地克服温湿度、光线、磁场等环境因素对当今大部分机器车巡线效果的不利影响,又具备良好的路径规划及机动性,具备一定的智能处理能力,特别是在巡线定位方面,其识别精度和稳定性均表现良好,符合大赛的设计要求,可以出色地完成比赛中的各种任务.  相似文献   

14.
针对机器视觉和机器人技术设备分散和功能单一等问题,开发设计了基于机器视觉的机器人智能分拣综合实验平台。将机电传动控制、气动控制、工程光学、图像处理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可开设物料传送装置拆装测绘、光学图像采集系统搭建、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真空吸附搬运分拣气动回路设计、手眼标定与形状匹配图像处理、机器人操作控制、上位机软件开发等实验。该实验平台体现了教学设备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措施。围绕智能机器产业的“三创”人才培养,吉林大学探索形成了4I“三创”教育体系。横向构建跨学科平台,开拓产教融合培养路径;纵向设计全过程项目式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独立运营管理模式。近四年的实践运行提高了学生的产品设计研发、团队沟通合作、创业精神等“三创”能力和素质,在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中成绩显著,孵化了药瓶缺陷检测等一系列的智能机器创业作品,为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产业“三创”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王波 《中国特殊教育》2012,(3):13-16,32
2006年,美国国家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NCATE)批准了由美国天才儿童协会(NAGC)和特殊儿童委员会(CEC)联合修订的《超常教育教师知识与技能标准》。文章分析了该《标准》制定的背景与过程,介绍了《标准》的内容特点,并阐述了《标准》对中国超常教育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198 5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 ,为智力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从传统智力研究的局限出发 ,论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 ,重点分析了多元智能之一的人际关系智能的涵义、特点及作用 ,并阐述了人际关系智能的教育意义 ,同时提出了培养人际关系智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张丽 《时代教育》2009,(10):86-86
<化工机器>是化工类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该课程内容抽象,知识面广,容易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不知所措.基于此,应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以信息技术和智能化为代表的智能机器革命时代的来临和智能机器的广泛运用,当今人类社会的一切状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一个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正在生成并表现出与18世纪以来以机器大工业及其资本主义应用为标志的所谓现代文明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深入分析这种革命性变革的一般特征,推动21世纪人类新文明形态的创新发展,不仅关涉人类现实的社会生存和社会实践,而且关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走向和世界秩序的重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