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以讽刺为基调的《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在小说的楔子中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理想人物———王冕。在楔子中,历史人物王冕被作者加以修饰、润色,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士",它体现了作者的"人文"理想。作为楔子,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形象又起到母体和标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过继叙事作为一个独立的叙事单元,长期存在于明清通俗小说之中。《儒林外史》中也有过继叙事,对小说文本产生了重要意义。一方面,过继叙事具有拓展新的情节空间、引发新的叙事走向以及连缀叙事结构等小说叙事价值。另一方面,过继叙事在揭示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描摹众生世相等人物塑造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儒林外史》中较多且成功的过继叙事,可能与吴敬梓的过继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的结构历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从小说主要内容来看,《儒林外史》是一个圆形的小说结构,从"独善其身"却不得自由的王冕,到"济天下"的真儒贤士,最后又回到"独善其身"且身心自由的"四奇人"身上,这样的情节安排展现了吴敬梓对文人理想出路探寻的过程,积极救世在当时的社会是行不通的,只有像"四奇人"那样隐于市集,以自己的手艺谋生才是最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乡土中国》与《儒林外史》进行比较阅读,是挑战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与难中之难的尝试,它旨在运用学术论著中的重要观点解构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此举可谓一举两得,既加强了学生在实践阅读中对学术观点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也以崭新的视角去解构小说中的人物——王冕,其意义不仅为面对人生两难选择时的芸芸众生提供一个参考样本,更为他们树立了一个道德楷模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说法始于鲁迅先生 ,并得到广泛认同。但这种分类并不科学 ,既不符合吴敬梓的主观创作意图 ,也不符合作品的实际情况。这种说法的提出 ,和鲁迅先生的创作个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儒林外史》刻画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有作者鄙夷的一类人,例如虚伪的杜慎卿、逐渐堕落的匡超人、迂腐无知的王玉辉,还有作者歌颂的一类人,有作者心中理想知识分子王冕、以自己为原型的杜少卿、十分敬佩的虞博士.正是通过这些各具特色的形象,吴敬梓向我们展示了科举制度腐蚀毒害下知识分子心灵的扭曲.  相似文献   

7.
本文力图从新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瑰宝<儒林外史>的创作动机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在<儒林外史>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一以贯之的动机,相反,吴敬梓的创作动机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由创作伊始的"泄愤",到"辞试事件"后的"扬个性",直到最后的"寻出路".相对于这三种创作动机而言,每个阶段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隐性的创作动机.而正是在这些复杂、多变的创作动机的综合作用下,最终影响了吴敬梓的创作,影响到了<儒林外史>中人物、内容以及结构的变化,也才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独具魅力的讽刺小说.  相似文献   

8.
吴敬梓《儒林外史》以“儒林”为主体,虚拟前朝之历史背景,全面展现封建末世社会的人间众生相;于人性之善恶、美丑及真伪的褒扬贬抑中,寄予着作一己之憧憬与追求。  相似文献   

9.
正《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作者成功地塑造了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地描绘了吃人的  相似文献   

10.
疾病长久地困扰着吴敬梓,对他的生活、交游、人格和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以司马相如自比,极力推崇行医,与儒医交好,甚至从热衷科举到弃绝仕进等,这都与他"消渴病难除"有着紧密的关系。"痰病"在《儒林外史》中也有着丰富描写,它巧妙地出现在书中角色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之际,并且集中在描绘旧秩序崩塌的第二部分。吴敬梓对"痰病"的描写不同于以往古代小说中宗教化的处理,而是将之作为一个整体的象征,讽刺了病入膏肓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卜磊 《德州学院学报》2012,(Z1):292-294
《儒林外史》作者通过对当时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理性审视,描写了明清科举时代的儒林群像。本文通过对鲁翰林形象及悲剧结局的分析,探讨下清代翰林的境况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一些学者认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表现出了相当进步思想,而本文试图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力求通过对吴敬梓的女性观念的分析来探寻其思想中落后保守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儒林外史》以细致入微的笔触刻画了儒林各色士子形象,其中,对不同人物的婚恋描写亦各具特色,展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婚姻状态和婚恋态度。小说中的婚恋因素丰富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是表现作者理想的婚恋模式、人物形象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研究史》一书,由著名学者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研究专家陈美林教授担任主编,李忠明教授与吴波教授合作撰写,海峡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相似文献   

15.
吴敬梓的小说创作艺术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现实层次的体察感悟与理性审视;二是艺术创造层次上的独特视角和方式;三是潜意识层次的超越深化。三个层次相互包容,相互作用又层层提高,共同构筑了《儒林外史》这一中国小说史上的不朽丰碑。  相似文献   

16.
明太祖朱元璋是对明清两代有着巨大历史影响的特殊人物。《儒林外史》中涉及明太祖的评断,从社会各层面人物的视角出发,反映了一个立体多面的太祖印象,有着丰富而微妙的文化内涵,艺术地表现了康乾盛世下社会政治的真实面貌。透过小说不同层面人物的视角,结合相关史实,探析印象背后微妙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秉持公心的汉族知识分子,明太祖情结在吴敬梓身上也烙下了深深的印痕,但他超越了狭隘的民族性,站在客观的高度进行评断,既总结历史,又绾结现实,对明太祖形象进行了多视角、多侧面的审视,体现了一个汉族知识分子对其所处时代的反思和超越。  相似文献   

17.
《儒林外史》是一部儒士小说,但同时也建构了一个武侠的群体,由作者对武侠的激赏可见他是有意为之。从作者对武侠的描写透视《儒林外史》群侠的特点及其生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书中武侠描写的文化蕴涵:作者在《儒林外史》中用心雕塑武侠群像,既是集体心理治疗的一种体现,更是重塑士精神、重构士群体的一种尝试。吴敬梓希冀以勇武、正义、慷慨的侠气警醒、救赎儒士阶层,促使其摆脱衰迈之气,奋发有为,从而创造清明安乐的理想社会。武侠群像在小说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大有深意及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商贾对其低贱地位的挑战、文士对商贾的道德评判及文士对正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这三个层面,分析了《儒林外史》中商贾与文士的关系,评析吴敬梓在不满现实又无力改变的情况下对正统文化中道德价值观的追寻。  相似文献   

19.
《商洛学院学报》2022,(1):45-49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儒林故事展现了清代儒生的精神面貌。这些儒生可依据具有圭臬意义的原儒划分为真儒与假儒两类。真儒在道义追求上与原儒相同,假儒则一反其道。然不论真儒还是假儒,都是吴敬梓借以正向或反向循古的对象。受作者思想复杂性的影响,真儒身上又显露出魏晋士人的精神特征,显现了吴敬梓所循古道的双重性特征。究其崇古之因,既是对时局与生活环境有所不满、亦受其自身所接受的思想学说影响,故有所兴寄。而所兴所寄,与原儒、魏晋名士相共鸣,是以循古托寄。  相似文献   

20.
"草蛇灰线"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中较常运用的技法术语,在我国古典小说批评和相关理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草蛇灰线"法的普遍运用容易产生包袱迭生、悬念四起的艺术效果.它在反复涉及或提及特定事物时,加深了对这一事物的典型描写,也就构成了这一事物的典型特征.《儒林外史》作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翘楚,在其行文布局和人物结局的安排上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