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2006年12月4日《新闻晨报》报道,中国形象标志将来可能不再是“龙”,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构建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这些专家认为:“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片面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王  相似文献   

2.
西方的"龙",英文是"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西方龙在《圣经》里是一种脖子很长、有两翼而性格凶猛的可怕动物,往往与"魔鬼"、"撒旦"同体,被认为是迷惑普天下的典型不良怪物,就是邪恶和暴力的象征。于是,在西方历史神话的典籍中,恶龙往往成为英雄勇士们功成名就的牺牲祭奠品,屠龙故事一再为他们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3.
泰坦播报     
前段时间,上海某些专家建议,中国应该不再把“龙”作为国家的形象标志。他们说“,龙”的英文是“Dragon”,它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  相似文献   

4.
从古到今,龙都是作为中国形象的一个代表性标志而为中外普遍认同,中国人也往往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平添几分自豪感。然而,“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最近,有专家认为“龙”的形象容易让一些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产生误解,因而不利于中国形象在国际上的推广,甚至还会招致一些人别有用心的歪曲。由此,专家建议有关部门重新塑造我国的形象标志,这就是说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消息一出,马上引来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人们心中的图腾可能要改了,你能接受吗?我来到广州某高校一所附属中学,听到一些同学和家长就此发表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戴维撰文《民族图腾与国家标志:龙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就中国龙在西方文化中建构的文化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就中国龙文化的国际传播实践来看,中国龙形象多由西方主导构建,中方往往以“沉默的对话者”的身份出现。自我发出的声音很小。与中国的国家形象传播类似,中国龙形象在国际传播中呈现出严重的“他塑”现象,长期处于“被塑造”的地位,甚至沦为西方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国人过去在把“中国龙”翻译成外文(英文)时,图一时方便,套用了一种西方邪恶怪兽的名称“Dragon”;与此同时,在把西方的Dragon翻译成中文时未加权衡利弊就使用了“龙”字;上述错误的翻译使中国龙在世界文化领域吃了大亏,稀里糊涂的给原本以吉祥、奋进为主体形象的中国龙,泼了一盆脏水、臭水。此外,生活在2亿年前至65007)-年前的热血爬行动物,被翻译成为“恐龙”,它们与中国人所说的“龙”完全是两回事,这样的翻译用词也是不妥当的,很容易产生误解,也有必要予以更正。有鉴于此,现在是该给中国龙正名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7.
背景:时下坊间关于中国的“龙”的议论可说是纷纷嚷嚷,不亦乐乎。新年将至,各种图腾更是比目皆是,尽管多数人认为中国龙不应从中国文化中让位给中国狼,或者中国熊猫,但外国人对“龙”的印象不好也是不争的事实。一般人都知道,中文“龙”翻成英语,多少年来都是叫“dragon”,而dragon在西方人概念里却是一种凶猛、狰狞的神话动物。当中国人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时,在西方人眼里可能就是另外一种形象。如何解决这个认识差距,让我们听听翻译教学富有丰富经验的范守义老师怎么说的:  相似文献   

8.
原编者按:新兴大国中国的崛起使“黄祸”的神话死灰复燃。这种陈词滥调建立在具有经济和军事威胁的龙的形象上(对于龙的形象,西方和中国在认识上存在较大差异。西方通常认为龙是一种凶猛的动物,而中国人认为龙是吉祥的象征——译者注)。本文提供了另一种关于中国的图景,一个更真实的中国。这是一个稳定但存在深刻挑战的国家,它是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其发展成败是关乎本世纪命运的大事。中国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为它是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20世纪末的世界解决了曾使人类濒临核灾难的“东西冲突”问题。到了2l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9.
不同的文化对“龙”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身上长翅,口中喷火,面目狰狞的怪物,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在汉文化中,“龙”代表着中华民族,是权威、力量、才华、财富、繁荣、吉祥等的象征。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应有尽有。为什么汉语中会有如此之多与“龙”相关的词语?这些概念又是如何建构的?本文试图运用“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对“龙”一词在汉语中的概念作一些探析。  相似文献   

10.
百科全书是用简明方式介绍各门类知识的工具书。百科全书往往还包含其他各种工具书(如人名录、词典、地图集等)的成分,并附有参考书目和索引。“百科全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enkyk-lopaideia,原意是“全面的教育”或“完整的知识系统”。 西方的百科全书:西方的百科全书起源于古代希腊。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西方  相似文献   

11.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由于中国文化中的“龙”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在内涵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直接采用西方文化中“dragon”一词来表达我们中国文化中的“龙”会在西方人中产生误解。针对这一情况,本文首先比较了这两个概念的在内涵上的差异.然后分析了很多学者和网友提出的用“loong”这一词来表达中国文化中的“龙”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及可行性,最后指出该词要真正成为“龙”的英文对等词不仅需要学者和网友的呼吁.更需要我们的相关政府机构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任俊琴 《中学历史教学》2010,(7):F0004-F0004
中国的象征物是龙,传统文化中的龙,代表着尊贵与吉祥,但西方人在不同时期,对龙却有着不同的解读。图一描述的是100多年前“八国联军”瓜分中国的漫画。图中的巨龙匍匐在地,象征着被八国联军打败的晚清政府。图中的各色人等,都手拿武器,斩龙头,割龙爪,剥龙鳞,剁龙尾,争先恐后,唯恐自己下手晚了分不到一杯“龙羹”。  相似文献   

13.
龙妍  陆梦昕 《英语广场》2023,(12):19-22
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中西方文化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西方人对中国“龙”的认知往往有失偏颇。本文选取“龙”与“dragon”作为研究的具体内容,结合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理论来分析两者的文化差异、误译来源,探讨造成问题之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龙是中国人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自古以来,龙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是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在华夏民族的心目中是“神龙”。华夏民族自称“龙的传人”。自汉代以后,龙被帝王所利用,成为帝王的化身。龙文化在我国有深厚的基础和积淀。今就龙文化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探讨,以求正于学术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15.
一、亚洲金融危机对教育的挑战———背景当亚洲一些国家被称为“亚洲小龙”时,许多西方教育家都认为是它们的教育制度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必要的技术和才能的人才,所以才使这一地区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国际数学和科学竞赛中获得高分更加深了人们的这种看法。但是随着经...  相似文献   

16.
“一龙一蛇”是庄子的处世哲学,这一思想发源于庄子以前,但由庄子正式提出并且传播开来。汉朝人发展了这种处世哲学为“龙蛇”哲学,并且视此为圣人之道。“龙蛇”哲学中的龙形象是贤者和圣人的比喻,为怎样的人才算做“龙”提供了一种隐性标杆。这种龙形象为后来龙地位的下移从而更加贴近世俗之人埋下了基础。也正是在这种比喻的影响之下,龙形象才不断下移,最终一些文人才能够被称之为“龙”。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使得“龙”的形象在中国和西方各不相同。为了让西方人了解“龙”的中国意思,使中国古老璀璨的文明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传播到世界,故而结合中国英语重新诠释“龙”的英文译法。从另一角度说明中国英语的重要性及编纂相关词典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龙和西方dragon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中国“龙”与西方“dragon”字面概念虽相同,但其来源、象征意义以及民族文化内涵却大相径庭,“龙”不管是翻译为dragon或the Chinese dragon都未能准确地表达中国龙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应把Long或China Long作为“中国龙”的专有名词使用,以保持龙文化的理念和民族文化内涵,促进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国际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的激烈斗争中,西方国家一些反动势力往往抓住人的自由发展问题来蛊惑人心,攻击社会丰义。明明是资产社级专政的国家,却被美化为“自由世界”;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却无端被扣上“极权国家”、“扼杀自由”等罪名。国内一些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遥相呼应,鼓吹照搬西方那一套民主自由,致使有些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又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明确事物之间的异同,则是走向沟通和融合的关键。中国的“龙”与西方人眼中的“龙”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底蕴。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文化词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可起到缩减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的作用,使中西文化最终达到真正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