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对死者物质性遗存的保护实际上表现为对尸体的保护。本文主要涉及到对社会善良风俗的保存和对死者近亲属精神的抚慰。然而现行法律对于这部分内容存在许多盲点,其中包括尸体被他人的损害如何主张,近亲属之间对尸体安葬或者捐赠的争议以及死者生前对自己将来尸体处分的要求有无借助法律保护的必要等实质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文化娱乐传媒业的高速发展,姓名、肖像等人格权在被商业利用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与此同时,不法商家的人格权侵权行为也日益泛滥,人格权财产利益纠纷时有发生,在多数案件中权利被侵害者是活着的自然人,他们可以亲自或委托代理人提起诉讼。但是,如果死者的人格权被擅自使用,那么死者的人格权财产利益能否得到保护,谁来提起诉讼即权益主体是谁、此种权益可否继承、权利保护的期限如何确定等问题,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难题,因此,建立和完善死者人格权财产利益的民法保护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在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死者》中,众多的死者形象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小说中的生者赋予了死者生命,对他们寄予了希望,让死者履行了他们未能达成的愿望。生者如行尸走肉般无奈地苟活于世,死者却在生者的思想和记忆中获得了永生,生死就是一个轮回。乔伊斯成功地塑造了这些死者形象,并向读者展示了一幅都柏林的精神瘫痪图像。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法相关司法解释对死者名誉问题的规定与司法实践出现了不一致,学界有人主张保护死者“名誉权”的观点与民法的民事主体理论有冲突,我们认为法律保护死者名誉,并非保护死者的名誉权,而是保护死者在生前就获得的、形成的社会评价,以及由此带来的名誉利益,即死者的近亲属以及社会的利益。侵害死者的名誉,其诉讼主体应为死者的近亲属;侵害行为可能损及社会公共利益时,人民检察院可以原告身份提起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5.
生者与死者     
亡人享有特权。我们遗忘了他们的过失,我们只记得那些会原谅他们的事情,我们只夸大他们的善良品质。纵然是身后发现的邪恶、罪过、背叛和堕落,我们也几乎视而不见;似乎不可能让死者对某些事负责,他们若是活着的话,这些事会令他们惶惑之极。他们逝去之后,我们才开始热爱他们,真挚、笃诚而深厚。  相似文献   

6.
死者不听话     
少尉说,我们应当卧倒,我们就卧倒。那是在一个树林边,阳光灿烂,正值春天,万籁俱寂。我们知道,战争现在很快就要结束,还有烟的人开始抽烟,而我们其余的人则试图睡觉,因为我们很困,我们已经有三天吃得不多,却又进行过多次反攻,真是静极了,在某个地方还有鸟儿在歌唱,整个空气中充满着和煦、潮润、温馨的气息……  相似文献   

7.
利益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上一定的主体对一定对象和条件的拥有关系。主体需要、能实现主体需要的对象及社会认可,构成利益的必要条件。单纯的主体需要和客观对象等均不构成利益。  相似文献   

8.
利益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上一定的主体对一定对象和条件的拥有关系。主体需要、能实现主体需要的对象及社会认可 ,构成利益的必要条件。单纯的主体需要和客观对象等均不构成利益  相似文献   

9.
有一位年轻的教授叫大卫·费德斯顿,他非常爱自己的妻子,爱自己的家,是个十分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不幸的是,有一次他坐公共汽车,与另一辆迎面疾驶的公交车相撞,就在车祸发生的一刹那,他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而他自己却受了很重的伤,被送进医院。  相似文献   

10.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死者》充满许多矛盾和冲突的因素。主人公加布里埃尔是个有双重性格的人物,他的内心世界充满矛盾冲突。他原是个自命不凡的人物,在与三位女性的交际中发生了激烈的意识交锋,自尊心屡屡受挫,从而意识到自己的可鄙可怜之处,最终获得自我认识和"精神顿悟";然而故事的结尾并未明示他发生精神变化后的最终走向,是个开放性的结尾。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是以儒家为核心的圣贤文化。它以性善论为基础,以圣人为人格理想,但在实践中却造成了“孔子之言盈天下,孔子之道未见行”的社会现实。性善论缺乏对人性中罪恶的认识的单面性是造成这种社会现实的思想性根源。借鉴《圣经》对人性罪恶的认识和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审视中国文化的缺失点,认清人性的本相,才能在实践中将中国文化提出的人性中的“善”完全地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12.
13.
马克思的哲学时空观可以分为辩证的自然时空观和社会时空观两个部分。社会时空观是马克思哲学时空观的重要维度,它具有属人性、历史性、可转换性、价值性等一系列新的特点,是我们透视社会历史现象的新视角、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个性主义思潮在带来自由的同时,带给“五四”文人的是普遍的感伤,“刹那主义”人生观和死亡感笼罩了整个诗坛。深受存在主义思想熏陶的冯至,他的诗歌反复吟唱的是在瞬间实现的永恒,这样的瞬间融汇了过去和将来;最让人心醉的瞬间有两种,一是离别,一是死亡;生命中遇到的一切客观事物,都是这种瞬间的外化形式,期待着我们去感受,去领悟。冯至的创作实践表明,在面对外来思潮和文化时,如何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进行选择与整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浅析圣愚--梅什金人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什金公爵是作为救世者——基督的形象降临人间的,我们以俄国社会历史上独特的宗教文化现霖——圣愚为参照体系,从生理、心理及出身等方面分析梅什金的圣愚本质,并进一步探究该形象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tudents’ personalized notion of ‘small’ numbers based on real life experiences o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limits.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two samples of students. The first sample, consisting of students in the XII grade, had been taught limits using an informal approach (i.e., without recourse to the definition) and the second sample, consisting of first year undergraduates, had been taught the formal definition of limits. Our research points out that most students in both samples round off to zero such ‘small numbers’ while evaluating limits wherever such numbers might occur because they perceive limit as a process of approximation.  相似文献   

17.
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主办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要办好学报首先必须明确学报的定位,树立科学的办刊理念:学报应当立足本校,放眼社会;坚持学术性,体现思想性,追求高品位;推陈出新,启迪思想;发挥优势,独树一帜;百家争鸣,一鸣惊人。  相似文献   

18.
“教育学”这一名称究竟指代什么样的教育学存在,这就是教育学的范围问题。搞清楚教育学的范围对于人们确立明确的学科意识和清醒地进行教育学术研究很有价值。我们考察了“教育学”名称的应用情形和教育学学者对教育学范围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认为,史、论、用,就是教育学的基本层次和范围。换言之,当我们提到“教育学”的时候,应该意识到它包含这三种类型的研究,即历史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其中,历史研究是理论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是应用研究的基础。通过考察教育学的范围,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学的名与实。  相似文献   

19.
从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对“和谐社会”这一理念进行分析,可以见到这一理念内在地包含了合规律性与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客体的统一;社会发展模式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孝”是我国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从孔子开始,无数儒家先贤对“孝”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孟子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孟子重视孝、提倡孝,他在孔予孝观的基础上主张“以孝治国”,提倡“仁政”,他的很多观念对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