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岳阳楼记》(初中语文第五册)“居庙堂之高”一句课本注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就指朝廷。”各家注本的注释亦同;《辞源》、《辞海》“庙堂”条除本义外,也只收“朝廷”一义。按一般逻辑和语言规则,“庙堂”指朝廷,“居庙堂之高,  相似文献   

2.
(一)《岳阳楼记》中的“庙堂”课本注:“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就是指朝廷。”这样解释不确切。愚意以为何九盈同志的看法较为精当。他指出唐宋时称宰相为“庙堂”。如刘宗远《金华子》:“杜审权以庙堂出镇淮西。”杜审权在唐懿宗时担任过门下侍郎,相当于宰相。“以庙  相似文献   

3.
作为宋初四大名隐之一的魏野,隐居于山林,有机会出仕却不愿做官,过着安静闲逸的隐居生活。但是他的生活来源大部分是靠朝廷的支助,以及免去各种税款,而且与其交游的大多数是达官贵人或地方官吏,从他的诗歌中也可以发现魏野还是很关注政治和朝廷的,由此可见魏野也不能算是真正的隐士。  相似文献   

4.
种放是宋初的四大隐士之一,他屡次接受朝廷的征召,却又屡屡辞归山林。以种放作为考察对象,对探究宋代隐士形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具有重要意义。种放隐士身份的确立是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相结合的结果。《宋史·隐逸传》对种放形象的塑造既有刻意的拔高,也有秉笔直书之处,其对种放形象的塑造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和处理,给世人展示了一个世外高人与治国能臣相结合的形象,展示了一个"隐"与"仕"相结合的形象,而这种形象的形成是政治与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正>初中《语文》第五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课本对其末段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二句的注释,现摘引如下:"〔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相似文献   

6.
唐朝的李泌是个很好玩的人。说他是隐士吧,他出入于魏阙皇宫;说他是官僚吧,他又常常处于山林泉下。隐时学道练功,成就了一副仙风道骨;仕时经时济世,甘当了一个马奔牛走;傲时敢与  相似文献   

7.
晋宋间“隐”的名目繁多,有朝隐、市隐、通隐、充隐、耕隐和遁隐等。鲁迅先生说:“隐士,历来算是一个美名”,“非隐士的心目中的隐士,是声闻不彰,息影山林的人物。但这种人物,世间是不会知道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晋书·桓玄传》记,桓玄篡位作了皇帝以后,他“以历代咸有肥遁之士,而己世独无。乃征皇甫谧六世孙希之为著作,并给其资用,皆令让而不受,号曰高士,时人名为‘充隐’。”如果真正“隐”,就绝无人知晓;为人所津津乐道,未必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隐逸之风大兴,出现了数量庞大的隐士群体。魏晋隐士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山林隐士、朝堂隐士、田园隐士,这几种隐士特色各异,形成原因也不尽相同,探讨魏晋隐士的类型及隐逸之风大兴的原因,对于理解和认识魏晋的时代精神和士人心态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阅读文言文,会碰到“重器”、“神器”、“大器”、“庙器”、“庙堂之器”之类名称。如:岂人主之子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抉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卖柑者言》)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管子·小匡》)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它们都用“器”字构成,又都是借代说法,其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先说神器、重器。神器、重器,都是指宝器,但不是一般的“珍贵的器物”,而是帝王的宝器,大抵以宗庙祭祀的钟、鼎、圭、璧等礼器为“神器”,以朝廷符墨为“重器”。先秦时代,不仅天子有宗庙,诸侯、大  相似文献   

10.
填字游戏     
横向一、岳飞名作《满江红》中"三十功名尘与土"的下一句。二、到山林当强盗。三、天子的宫阙,也指朝廷或京城。四、有名的歌唱演员。  相似文献   

11.
隐士与鸟兽     
从前,在青葱的山林里居住着一位隐士,他心地纯洁,品性高尚。地上的走兽,空中的飞鸟,都成群结队来和他作伴,与他交谈。它们喜欢围坐在他身边,听讲话,往往到深夜才散去。临别前,隐士还要祝福它们,然后看着它们飞向空中,走进丛林。有一天晚上,隐士正在谈论着爱,一只豹抬起头问道:“你在给我们说爱,那告诉我们,你的爱侣在哪儿呢?”隐士答道:“我没有爱侣。”在场的鸟兽们马上惊呼起来,接着交头接耳:“他对我们大谈友爱,而自己却一无所知。”结果,它们一个个怀着鄙夷的心情,悄悄走开了。当夜,隐士躺在草垫上辗转反侧,双手捶胸,痛哭不已。(广东省…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雨天,我坐在窗前静静地写这篇文章,手指敲击着键盘。耳边仿佛就回响起哮源缓缓的声音。他说。爱王维的诗;他说,画画是最宁静的生活;他说,以后在山林里建个小屋肆意地读书……这个被同学朋友说成是穿越而来的隐士般的大男孩儿。其实并未与我见过面。但是随着三年来与他一句句一月月地笔谈、通话,他只要在电脑边或电话里一张口,样貌就...  相似文献   

13.
隐士与鸟兽     
从前,在青葱的山林里居住着一位隐士,他心地纯洁,品性高尚。地上的走兽,空中的飞鸟,都成群结队来和他作伴,与他交谈。他们喜欢围坐在他身边,听他讲话,往往到深夜才散去。临别前,隐士还要祝福它们,然后看着它们飞向空中,走进丛林。有一天晚上,隐士正在谈论着爱,一只豹抬起头问道:“你在给我们说爱,那告诉我们,你的爱侣在哪儿呢?”隐士答道:“我没有爱侣。”在场的鸟兽们马上惊呼起来,接着交头接耳:“他对我们大谈友爱,而自己却一无所知。”结果,它们一个个怀着鄙夷的心情,悄悄地走开了。当夜,隐士躺在草垫地辗转反侧,双手捶胸,痛哭不已。隐士…  相似文献   

14.
杂与纯     
周宏 《中文自修》2004,(4):25-25
“人多手杂”是为杂,“博采众长”亦为杂。有人欣赏隐士的高洁,因为他们远离杂乱的世事,显得如此清澈、心无旁鹜(鹜)。与此同时,他们唾弃,唾弃喧嚣的尘世,它显得那么的凌乱与诡异。在“杂”与“纯”之间,不少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因为它似乎象征着高尚、典雅与脱俗。然而试问有哪一位隐士不是在经历了喧嚣与纷争后选择了归隐山林,又有哪一朵荷花不是在淤泥的“滋润”下探出高洁的花苞。没有经历过“杂”的过程,又从何去提炼其“纯”呢?  相似文献   

15.
隐士古今谈     
隐士,顾名思义,一般指那些清高孤介,洁身自爱,声闻不彰,息影山林乡野而不入仕途的幽人高士。也有人认为还包括那些隐居都市而不肯做官的知识分子。故有“大隐隐朝市,小隐隐山林”之说。由于中国几千年“官本位”文化及男权中心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自然形成了土子们出士则显,不仕则隐的基本生存方式。土,为古代的一种官名,古时候置上土、中土、下士之官,其位次于大夫。《周礼·王制》云:“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土、中土、下士凡五等”。古汉语中“土”指作官,可通“仕”。所谓隐士也可作隐仕,即隐居不仕之士。据史籍记载…  相似文献   

16.
传说古代有一位隐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由于讨厌官场上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而不愿出仕做官。朝廷久闻其名,屡次征召,可他就是不应。后来,朝廷派郡府长官亲自延请。他口占一首打油诗,以明心志。其诗曰: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     
隐士“隐士”,这个语词是一种存在的虚无。挤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隐士”,显得斋冷衾薄:隐居的人。它上声复入声的声调转换,恰好表达了这样的感叹:世间本没有隐士———真的隐士!“隐士”,给人一种古典的静谧。它超尘脱俗,遗世独立,面朝冷壁,满目苍翠。《论语·季氏》上说:“隐居以求其志。”这“志”,是一张试纸,能鉴定出隐士的成色。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隐士即使遭遇饥寒困厄,也要保持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中国的“隐士”,更像是一张镀金名片。“招聘隐逸,与参政事”(《后汉书·岑彭传》)。“归隐”,是为了“出仕”。一“归”一“…  相似文献   

18.
你用对了吗?     
"书"与"书籍""书"和"书籍"所表达的概念是相同的,都是指"装订成册的读物",但在使用时是有所区别的。"书"可以指个体,也可以指集合体。如"我买了一本书",这里的"书"是指个体;"书是知识的海洋",这"书"是指集合体。"书籍"则只能指集合体,不能指个体,不能说"我买了一本书籍"。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作为一位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不满俗世而采取了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天性点燃了他归隐山林的决心。这种隐士心绪在《归园田居》(之一)中表现为清新怡人的野趣、农趣、雅趣,我们不妨沿着这三“趣”之径逐渐步入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0.
晚明陈继儒绝意科举,壮年归隐。多年的山居生活,诗集中有很多描写山林景物的内容,其中尤其以对松的描写最能体现诗人"胸中不着名与利"的隐士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