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代数教材的数列一章中,求数列中的项是一类重要问题,随之也就引出了设项的技巧,在代数(下册)(必修)《教学参考书》48页上有:如果已知三个数成等差数列,解题时一般设这三个数列分别为 a-d、a、a d(其中 d 为公差),如果已知四个数成等差数列,可设这四个数分别为 a-3d、a-d、a d、a 3d(其中公差为2d);51页上有:如果已知三个数成等比数列,一般设这  相似文献   

2.
由正项等差数列若干项的方幂构成的不等式,叫做正项等差数列方幂不等式,数学教学讲到等差数列问题,很少联系不等式,为了沟通等差数列与不等式的联系,文[1]从等差数列三项的足数成等差数列出发,引出几个正项等差数列方幂不等式.本文再从等差数列三项的足数成等比数列出发,引出几个这样不等式.为了简便起见,以下规定数列{an}是公差为d(d≥0)的正项等差数列,Sn为其前n项的和,m,n,p,k为正整数,且n≠k.  相似文献   

3.
我们知道,任意给定的两个等差数列的对应项相加(或相减)得到的新数列仍然是等差数列,并且新数列的首项是两个给定等差数列的首项和(或差)。新等差数列的公差是两个给定等差数列公差之和(或  相似文献   

4.
已知三个数成等差数列,求证与此相关的另三个数也成等差数列,这是《数列》一章经常出现的习题。例如“已知 a~2,b~2,c~3 成等差数列,求证1/(b+c),1/(c+a),1/(a+b)也成等差数列。“(高中代数第二册复习题二第6题)从数列的定义出发,证明过程往往较繁,本文介绍一个新的方法。命题:已知三个数 a,b,c 成等差数列(公差  相似文献   

5.
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一定是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反过来,几个数的任一公倍数一定是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例如,由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24可知,24K(K=1,2,3…)表示6和8的所有公倍数。由此易知,将几个数的公倍数由小到大排成等差数列,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都应是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  相似文献   

6.
问题:39个连续奇数的和是1989,其中最大的一个奇数是多少?(北京小学数学奥赛复赛试题)这是一道求等差数列中最大数的计算题。特点是已知39个连续奇数的和与隐含前后相邻二数的差都等于2(叫做公差),构成等差数列。要求其中最大的奇数是多少。关键是弄清这39个连续奇数的第1个数(首项)不一定是1,熟悉这类等差数列的特征和求某数(某项)的通项公式。特征:①连续奇数中的最大一个数=最末一个数(叫做末项)。②平均数=这列数的和÷数的个数。③等差数列的平均数=这列数的中位数(即处于中心位置的那个数)。公式:要求项=已知项+(要求项序数-已知项序…  相似文献   

7.
设数列}“,}:al”’a凡l,anz+l,’‘”a”2,a”2+l,”’,an3,’‘’,a、一,a、一+l,’’‘,an*’’~①的第一段”1项“1,一an:为公差是d,的等差数列,第二段nZ一n,+1项a·:,a·,+1,一a·2(第一段末项为其首项)为公差是内的等差数列,…,第k段nk一”‘一‘+1项气*一,,an*一1·1,…,气为公差是成的等差数列,…,而}吸}为公差是d的等差数列,则la,}叫做分段等差数列. 我们的目的是推导①的通项公式. 当1毛n簇nl时,有 a,=al+(n一l) dl;② 当n*一1镇n镇n*时,有 a,=a、一1+(n一n*一1)dk·③ 为了求a,,需知道成和a、一,·事实上,}成}为等差数列,故 成=…  相似文献   

8.
<正> 由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可知,等差数列有这样一个性质: 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则数列{Sn/n}是以a1为首项,d/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下面是有关这一性质的应用. 例1 (1996年高考题)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m项和为30,前  相似文献   

9.
<正>1.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记g(n)为所有集合{1,2,…,n}中严格递增的三元数组的个数.求最小的正整数n,使得g (n)可以写成三个不同素数之积,且这三个素数均在一个公差为336的等差数列中(并不一定是连续的三项).2.卡特手上有2n+1张卡片,其中一张上写有0,剩下的卡片中写有1,2,…,n的各两张.卡特想将这些卡片排成一排,  相似文献   

10.
编制每一道数学试题,都是有一定的意图或目的的,但倘若使用词句(包括符号)不当,就难以实现意图达到目的,甚至还会走向愿望的反面。本文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词不达意现象。常见的词不达意现象有以下四种: 一、一字之差,导致答案截然不同例 1 设S={1,2,…,n},A为至少含有两项的公差为正的等差数列,其项都在S中,且添加S的其他元素于4后均不能构成与A有相同公差的等差数列,求这种A的个数。(这里只有两项的数列也看作等差数列)。(92年第1期《数学教学》P.37) 这是199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试题中第  相似文献   

11.
定理 设数列 {an}是以d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Sn 为 {an}的前n项和 ,记bn=Snn ,则数列 {bn}是以d2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简证 数列 {an}是以d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则 Sn =na1+n(n- 1)2 d ,∴bn =Snn =a1+(n- 1)· d2 .易知 {bn}是以a1为首项 ,d2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利用这一性质 ,可以方便地解决等差数列中某些与前n项和有关的问题 ,方法简练、实用 ,也易于被同学们接受 .下面举例说明 .例 1 设 {an}是等差数列 ,Sn 为数列 {an}的前n项和 .已知S5=2 8,S10 =36 ,求S17.解 记bn =Snn ,由定理知 ,数列 {bn}是等差数列 ,设其公差为d′ ,则d′=…  相似文献   

12.
1定义 1.1设数列{an}满足an+2-an=d(d为常数),则称数列{an}为隔项等差数列,d为公差.  相似文献   

13.
有趣的日历     
日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知道一年有十二个月,一个月最多有31天(大月),最少有28天(平年二月)。我们观察2006年10月的日历,可以知道:从周日、周一到周六共有7个数列,每个数列最少有4个数,最多有5个数,且都是公差为7的等差数列。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对于我们解答有关日历的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4.
计算 1 966+ 1 976+ 1 986+ 1 :996+ 2 006 这 五个数 的 总和 是 多少华杯赛试题?( ) 这是一道等差数列求和的计算题 特点是已知 5 个加数 它们。 ,中前后相邻二数的差相等 都是 (10 构成等差数 列 要 求总 和 是), ,多少 解题关键是熟悉等差数列 。的求和公式与应用平均数或基数的求和公式 。公式 : 等差数列 的和= 首 项+ 末① (项 数的个数 2)× ÷。 奇数个等 差数 的平 均数=②中位数 即处于中心位置的那个 (数)。 它 们 的和 = 中 位 数 数 的 个 ×数 。 和=基数 可选最小数 数 ③ ( )…  相似文献   

15.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1 2小题 ,每小题 5分 ,共60分 )1 .一个等差数列的第 5项等于 1 0 ,前 3项的和等于 3 ,那么 (   )   (A)它的首项是 -2 ,公差是 3   (B)它的首项是 2 ,公差是 -3   (C)它的首项是 -3 ,公差是 2   (D)它的首项是 3 ,公差是 -22 .等比数列 {an}中 ,Tn 表示前n项的积 ,若T5 =1 ,则 (   )   (A)a1 =1    (B)a3=1   (C)a4=1 (D)a5 =13 .若一个等差数列前三项的和为 3 4,最后三项的和为 1 4 6,且所有项的和为 3 90 ,则这个数列有 (   )项   (A) 1 3  (B) 1 2  (C) 1 1  (D) 1 04.在等差数列…  相似文献   

16.
性质:若数列{αn}成等差数列且公差为d,则数列{Sn/n}也为等差数列,且公差为1/2d. 简析:由数列{αn}成等差数列且公差为d知,Sn=na1 n(n-1)/2d,故:  相似文献   

17.
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一道数学试题为: 请写出三个数(正数)均为质数,且它们形成公差为8的等差数列,并证明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几个连续自然数所构成的数列,是一个以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知,最小数为m(m≠0,下同)的n个连续自然数的和为Sn=nm+n(n-1)2.(1)最小数为m的n个连续自然数的积记为Tn=m(m+1)(m+2)…(m+n-1).(2)本文对几个连续自然数的和与积的一些性质做一点探讨.关于这些性质,我们或者给出证明思路,或者只给出结论,其详细的证明留给有兴趣的读者去完成.1连续自然数之和的性质性质1两个连续自然数之和是奇数.性质1显然成立.由性质1不难推出:任意四个连续自然数之和(两个奇数之和)一定是偶数.进一步有:任意4n(n∈N+)个连续自然数之和一定是偶数.  相似文献   

19.
全体偶数是公差为2的无穷等差数列,做适当的分类和分级后展现的某些性质,可以作为一些(有关偶数Ne的)重要命题分析论证的依据,且能对下面三个命题给出清晰明确的解析论证:(1)相同素因子偶数系的偶数元素表为两个奇素数之和的表法个数r2(Ne)随所在的级数一致增长.(2)同一级的偶数元素中,形如2n的偶数或2npi的超常偶数,表为两个奇素数之和的表法个数r2(2n)或r2(2npi)  相似文献   

20.
几个数列不等式的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 [1 ]中 ,陈友才、严自元老师在两个正数之间 ,插入若干个数 ,构成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并就插入数字的不同 ,发现了几个数列不等式 (因篇幅所限 ,具体内容参见文 [1 ])。笔者在本文中 ,将这类不等式的结论 ,推广为一般形式 ,现给出定理如下 :定理 若在某两个正数x、y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