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诗人岑参诗歌尚巧主景的特点在其早期的诗歌创作中已有体现。其早期诗歌中表现出的归隐之念只是诗人在不同生活阶段的情感体现。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是以其诗歌和历史剧创作的巨大成就,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但他的小说也写得很有特色。本文对郭沫若小说的开创之功和独特的认识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春风秋雨二十年,赢来沧海变桑田。大车滚滚循新辙, 和乐渊渊易旧弦。唐史续编千万代, 友情突破九重天。黄河之水通江户, 珠穆峰连富士山。郭沫若诗篆刻@牛泽甫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文艺散文,数量尽管不多,但却是“五四”以来我国散文园地里的艺术珍品。早在三十年代中期,阿英同志在编选《现代十六家小品》时,就已经把郭沫若算作一“家”而加以推崇。他在《“郭沫若小品”序》中说:郭沫若以“一代的不朽之作,而激起小品文运动的大的狂浪,予以不少的推动力。现在的青年读者,未读郭沫若小品的人,大概是没有的吧。”其影响之大,于此可以想见。本文对郭沫若文艺散文的思想和艺术成就试作一简论。  相似文献   

5.
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诗人、剧作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的郭沫若,已有无数的人在研究,数以百计的文章作过评述。但作为儿童文学百花园中的辛勤园丁的郭沫若,却一直很少有人去注意。为了使广大读者对郭沫若这样的文化巨匠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本文试就他在儿童文学方面的贡献作一简论。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的郭沫若,是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那时,他主要致力于新诗的创作,在歌德、莎士比亚的影响下,也写过一些如《湘累》之类“夫子自道”式的悲剧作品。在悲剧问题上他虽没有什么系统的理论建树,但就从一些零星的言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早期的悲剧思想,具有强烈的叛逆性和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7.
自传性构成了郭沫若散文最明显的特征,自传性是作者个性张扬的产物,自传性特色又与他曾经经历过的日本留学生活有关。他的感时型散文讽刺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咏物抒怀型作品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营造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8.
9.
<正> 一九四四年,剧作家于伶三十七岁,文艺界诸好友为他祝寿,大家即席联句,成七绝一首:长夜行人三十七/如花溅泪几吞声/至今春雨江南日/英烈传奇说大明/ 四句诗分别指于伶的四个剧本,即《长夜行》、《花溅泪》、《杏花春雨江南》和《大明英烈传》。这四句诗虽然和谐、自然,但缺少“深意”。“几吞声”句单指《花溅泪》一剧尚可,与“长夜行人”接句,调子分明有些低沉。如此还是“寿词”,不勉有些“凑巧”之嫌。所以,郭沫若执意对此诗做了“手术”,改为: 大明英烈见传奇/长夜行人路不迷/春雨江南三七度/杏花溅泪发新枝/郭老自誉,此一改将“消极的情趣削弱了,而含孕有一片新春发岁,希望葱茏之意。”同一题材,同一形式,却有两番情  相似文献   

10.
别体诗简论     
古人把那些用不常见的格式写成的诗称为“别体诗”。别,就是特别,就是异样。“别体诗”就是不同寻常、具有特殊形式的诗歌。一般常见的诗体,人们就称之为“常体”。由于诗无定格,不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让诗人去大胆创造,因此,所谓一般和特殊,常体和别体,也就只能相对而言,没有绝对的界限,也没有谁下过划类的定义。例如,从诗歌的字数来讲,通常见到的有四言、五言、七言,还有不固定字数的杂言。如果偶然发现一首一言或二言诗,或者  相似文献   

11.
以小说、散文而著称的现代作家郁达夫,其旧体的诗歌也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写景状物,叙事抒怀,郁达夫诗词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而强烈的爱国意识贯穿于他的整个诗歌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2.
蓑葹盈室艾盈腰,谁为金漳谱寂寥, 九畹既滋百亩树,羡君风格独(止焦)峣。小原荣次郎君作兰华谱索题赋此以应  相似文献   

13.
1962年秋天,著名作家郭沫若到普陀山游览时,在梵音洞拾到一个笔记本,里面有一副绝命对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春在哪里?”郭沫若看完后非常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失主是一位少女。原  相似文献   

14.
萧悫诗简论     
自中原板荡、晋室南渡之后,中国文学的重心即移向南方,进而形成了南北文学的异质,即所谓“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①然而,南北文学的交融,则自其隔绝之时,便已存在。而在这种交融合流过程中,梁季及陈末,大批南方文人人北是重大的事件。正如曹道  相似文献   

15.
数十年来,诸多版本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犹如汗牛充栋的诗学宏论,几乎都一致认定开一代诗风的郭沫若为自由体诗人的杰出代表。其实,这种认定,是很不准确、很不科学的。笔者认为:贴到郭沫若诗作上的“自由体”的炫目标签,早就该从各种现、当代文学史和理论文章中撕去——因为郭沫若自新诗创作起始,原本就不是单一的自由体诗人——他在创作惠特曼式的自由体诗的同时,还为我们创作出不少新诗的格律体。郭沫若早期对新格律体的尝试和创新,同样有彪炳千古的开山之功。总之,郭沫若早期的诗,体制新,旋律新,雄丽、华美,激情澎湃;它既给人以不甚整齐、参差跌宕的美感,又在参差跌宕之中,蕴含着极有规律的“律动美”、“对称美”及“均衡的美”。它虽然一泻千里,飞腾跳跃,但却不失错落有致、布局缜密、结构谨严。从美学视点上来加以审视,它无疑具有着参差均衡的大美。同时,本文还着重指出:尽管郭沫若说他“最厌恶形式”,但他自身的创作实践,却雄辩地证明了:艺术形式在形象思维过程中,有着较大的潜能和力量。而那种讥讽新格律体为“豆腐干式”的论者,也只能是在诗体学方面的无知或心存偏见!最后本文强调,诗歌理论界和现、当代文学史界,应从具体诗人的具体作品出发,去进行分析、研究,方可得出正确、中肯的结论。而  相似文献   

16.
17.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普陀山游览时,在梵音洞捡到一个笔记本,里面有一副绝命对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春在哪里?”郭沫若看完后非常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失主是一位少女。原来这位少女考大学三次落榜,她想自尽“魂归普陀山”。郭沫若耐心地开导她:“这幅对联说明你有一定的水平,不过下联和横批太消沉了,我替你改一  相似文献   

18.
译诗的好坏,超出了原诗及原语文化的价值,因为译诗只生存在译入文化中,并从译入文化获得其生命的意义。郭沫若信奉以诗译诗,他的译诗总是个性化的,大多重现了原诗的精神、气韵和情绪,这些译诗是当时最深入、最广泛的、最诗情化的,也是自觉而成熟的。从几首译诗的修改揭示郭沫若译诗的目标性和主体性,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在幼年时期,他的母亲就将自己喜爱的唐诗宋词教郭沫若暗诵,在他心里播下了诗的种子,养成对诗的爱好。在就读私塾时老师改革了教学方法,增设了诗歌,他得到了诗的第一步修行。在少年时期,去嘉州读书期间不仅得到了诗格培养,而且得到了人格的锻炼。在美与丑的矛盾中陶冶自己的人格。在成都时期,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初步形成,发展了他的反抗叛逆精神,同时诗歌变成了他的斗争工具。他留学日本接触到泰戈尔、海涅、雪莱、歌德的诗,给他的诗带来了自由、奔放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0.
<正>现代著名学者,大文豪郭沫若(1892-1987),孩提时代即在母亲教导下学习《百家姓》、《千字文》、唐诗宋词,接受文学的熏陶和培养。4岁就上学读书,已经熟读了《唐诗三百首》和《山海经》等书。一天,老师上课时,在黑板上写了“钓鱼”两个字,让学生对句。郭沫若黑眼珠一转,立刻联想前不久听过的景阳岗武松打虎的故事,不加思索便能脱口而出:“打虎”。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动+(宾)名),语义相对,十分工整妥贴。老师大加赞赏:“孺了才思出众,将来前程远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