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在基层的新闻工作者,只要用心采写新闻稿件,对任何一起新闻事件能够做到有胆,有识,敢于揭丑的本领,这样采写出来的新闻稿件相对来说质量会高些。通讯《青山隐隐作痛》一稿,荣获98陕西新闻奖二等奖和西安新闻奖一等奖,并在全国环保好新闻评选中获奖。我觉得这篇稿子之所以能够多次获奖,得益于记者深入调查采访的工作作风;得益  相似文献   

2.
1991年至2003年期间,我采写的新闻作品有8篇“射”中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和甘肃新闻奖。其中最令人得意的是,通讯《新一代的农户当家人》、《凭借“第一”力》和消息《5职工开发万亩荒山自铸“绿色饭碗”》,先后摘取了甘肃新闻奖一等奖的桂冠。总结获奖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三个字:新  相似文献   

3.
回想起我在长安报当记者时采写的一些获奖稿件,通讯《青山隐隐作痛》(原载1998年7月14日西安日报二版)一稿的采写体会最深刻,也最难忘。这篇通讯稿件分别荣获’98陕西新闻奖二等奖、西安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环保好新闻奖。我觉得这篇稿子之所以能够多次获奖,得益于深入调查采访,得益于对热点问题进行冷思考,得益于敢于采写批评稿件的大无畏精神。挖掘重要的独家新闻和质量上乘的新闻稿件,记者们可以说是各有高招。我的体会是,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抓到更多的好新闻。我的家乡就在西安市长安区秦岭深山,近年来在…  相似文献   

4.
深入到采访对象的生活里──采写《孤岛烛光》一得南充日报社吴奉天通讯《孤岛烛光》分获1996年四川省新闻奖一等奖和第十一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我作为到报社工作刚满一年的年轻记者,有作品能获此鼓励,实属幸运。细想采写此稿的体会。使我更加深信王充的一个...  相似文献   

5.
生活的馈赠──《今年卖茧好轻松!》采写追记四川绵阳市《游仙报》王永昭没有想到,我的不足700字的通讯《“今年卖茧好轻松!”)荣获四川省新闻奖一等奖。手捧获奖证书,我从心底里感谢生活“老师”。采写背景我从小就生活在山沟溪谷。10多年的农村生活使我对农村...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的不懈追求,果然得到了聊以自慰的些许回报。近10年来,我采写发表了一批较有影响的通讯和报告文学作品,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盛世风采》一书,共有60多篇新闻作品荣获全市、全省和全国新闻奖,其中长篇通讯《献给祖国的赤诚》、《金色的拐棍》、《位卑未敢忘忧国》分别荣获山东省第二届、第四届、第五届“精品工程奖”。我笔下的新闻人物,经我报道后,有4人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有8人被评为全国先进个人和劳动模范。下面我就如何采写新闻精品谈点粗浅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7.
李月锋,河北农民报驻邯郸、邢台记者,他在这个岗位上“泡”了8年,采写各类农村报道近千篇,其中6篇作品获得河北新闻奖一等奖,8篇获河北新闻奖二、三等奖。3篇报道省委书记作过批示.一篇报道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批示。2008年荣获“河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相似文献   

8.
在2000年度优秀新闻作品评选中,我和实习生余福灵采写的消息《生态失衡给人们带来麻烦蜂蝶无处觅忙煞众果农》,不仅荣获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还荣获了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此消息不但是2000年度河南省报纸系统惟一荣获中国新闻奖的文字作品,而且填补了商丘日报创刊16年来未获中国新闻奖的空白。2000年4月,正是梨花盛开的季节。记得是10日左右,作为商丘日报记者部主任的我,在安排完上午的采访任务之后,便与实习生余福灵和司机小于一起,前往河南省绿化造林百佳村虞城县田庙乡刘杨庄村采访。在村北黄河故道千亩…  相似文献   

9.
我和通州人民广播电台张国梁同志采写的通讯《“花样”里面也有“法”》获得了1997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同主题、同内容的广播专题节目《图案里面也有“法”》也获得了1997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回顾这两篇新闻作品的采写过程,我觉得,立足于唯物辩证法“联系”与“矛盾”的观点,对基层记者和通讯员来说,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抓住亮点新闻的“指南针”。采写通讯《“花样”里面也有“法”》和广播专题《图案里面也有“法”》,可以说是我将“把握联系,找准矛盾”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过程的一次成功…  相似文献   

10.
武警北京总队二支队新闻干事王济民从事报道工作11年来,先后42次获奖。例如——1989年,他采写的《捍卫法制尊严和共和国卫士ler文,发表在全国13家报刊上,在全国“神州之光”征文大奖赛中,荣获一等奖。1990年,他采写的《站在两个制高点上》、《前方后方共保平安》两篇稿,在亚运征文中分别荣获一、二等奖。1993年,他采写的《为人民服务诞生记》在全国几家报刊发表后,在全国范围举办的“毛泽东;永恒的话题”征文中荣获一等奖……为什么他能在短短的时间能获得这么多的奖?笔者采访这位年轻警官时,他说啥也不肯谈自己,笔者只好通过…  相似文献   

11.
主题的好坏,事关一篇新闻作品的成败。意义重大而鲜明的主题常常是在不断深入的采访中升华的。我采写的通讯《有进有退唱大风》(后称《有》)刊发于攀钢日报1999年12月2日的头版头条,后被评为1999年度冶金记协通讯类好新闻二等奖、四川省新闻奖三等奖,就是经历了深入采访,不断锤炼主题的艰苦过程。1999年春节期间,我在采访其它事情时得到一个信息:攀钢钢城企业总公司(后简称钢企)关停了所属的攀进轧钢厂。当时,我即感到,这是一个有可能写得出好新闻的题材。于是,我立即到钢企规划处和财务处等单位采访了解攀进轧钢厂关停的前因后果。采访的结…  相似文献   

12.
在2000年度优秀新闻作品评选中,我和实习生余福灵采写的消息《生态失衡给人们带来麻烦蜂蝶无处觅忙煞众果农》,不仅荣获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还荣获了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消息传来,作为此文的主要采写者,想把采写此则消息的体会写出来,以期与新闻界的同行们共勉。 2000年4月,正是梨花盛开的季节。记得是10日左右,作为商丘日报社记者部主任的我,在安排完上午的采访任务之后,便与实习生余福灵和司机小于一起,前往河南省绿化造林百佳村虞城县田庙乡刘杨庄村采访。在村北黄河故道千亩梨园内,我们看到具有20余年…  相似文献   

13.
2003年,衡阳发生震惊全国的“11·3”火灾坍塌事故,20名消防官兵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壮烈牺牲。我第一时间从长沙赶到现场采访,连续奋战4天,不仅每天及时发回有关救援的动态新闻,还采写了长篇通讯《燃烧的青春——记衡阳市公安消防支队“11·3”灭火英雄群体》(通讯后来被评为第十三届湖南新闻奖重大报道奖、2003年度湖南省好新闻一等奖)。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经在地市报社工作多年,采编的新闻作品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奖40多项,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荣获1994年度广西新闻奖的那次。《北海日报》当年6月17日见报的一组报道农民卖西瓜难的新闻作品(以下简称“西瓜报道”)分别获得通讯一等奖、言论三等奖、好标题奖———新闻体裁不同  相似文献   

15.
2002年,我采写的人物通讯《本继:植绿两山一沟的僧人》,分别获得2002年度甘肃省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中国报协城市党报好通讯二等奖、中国报协城市党报副刊星期刊好作品二等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通讯三等奖、甘肃省第十六届“环境好新闻”三等奖共5个奖项。回想起来感受颇深。在新闻界,有专家认为,新闻可以分为“瞬间新闻和稳态新闻”,瞬间新闻由于时效性强,稍纵即逝,因而记者写这种新闻关键要快,叫“抢”新闻。“稳态新闻”是指事件早就发生,并一直存在着,谁去发现它、报道它,它就是新闻。我所写的这篇通讯属“稳态新闻”,也可以说是对一个老…  相似文献   

16.
1998年11月13日在《通川日报》刊出的通讯《父子竞选村主任》(见附稿)有幸分别获得1998年度四川省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地市州盟报好新闻一等奖。每当与编辑部同仁谈及《父子竞选村主任》时,他们几乎第一句话都是说:“那篇稿子题材确实很好。”不少新闻界同仁在谈论创好新闻作品时,都首先强调要有好的新闻题材。好新闻作品必须有好新闻题材,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前提。然而,我采写《父子竞选村主任》后的体会是,有了好的新闻题材还必须下功夫采访与写作,才能充分反映题材的新闻价值,从而才有可能出现新闻价值高的新闻…  相似文献   

17.
敏感与精品     
近年来,我写的消息、通讯、言论等各类新闻作品荣获全省、全国性新闻奖30多件(次),其中有5件作品荣获陕西新闻奖一等奖。谈起经验,我认为,"敏感"对于写好新闻作品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1987年上海好新闻一等奖作品中,文汇报记者朱幸福采写的通讯《菲律宾兵变目击记》获得全票,独占鳌头。这篇通讯的推荐意见是,写得真实生动,富有现场感,而且报道及时,比新华社的消息还早,是国内记者采写的第一篇报道菲律宾兵变的稿件。我反复阅读这篇通讯,不由为记者深入枪林弹雨中采访的精神所感动。菲律宾兵变军人进攻的三个热点:总统府、四号电视台、国防部军营,记者都驱车前往采访。当时,政府军与兵变军人还在互相枪击,记者就在枪弹纷飞中采访。通讯中就有相当生动的描写,“我和另外两名外国记者举起双手靠近总统府,但被躲在暗处的全副武装的政府军挡驾,不让前进。”  相似文献   

19.
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来,我采写的消息、通讯、评述等各类新闻作品,获得自治区、全国性新闻奖50多件(次),其中有17件荣获省部级以上一等奖。说心里话,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一生最大的追求莫过于自己采写  相似文献   

20.
赵勋  周骏 《新闻知识》2000,(9):27-28
我们合作完成的《她,背起妈妈上大学》一文,被评为1999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和西安新闻奖一等奖,并且被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推荐参加“中国新闻奖”的角逐,这篇不足千字的通讯受到省内新闻界众多资深评委的青睐,这使我们感到莫大的荣誉,同时也激励我们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奉献给读者。 一、用真情去采访和写作 《她,背起妈妈上大学》一文的发表是在1999年11月4日,发表后一些同事就说,这篇文章很能打动人,为此我们也颇有点“沾沾自喜”,因为我们是用自己的真情去采访、去写作的,这也是我们在采写这篇文章中获益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