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由于鲁迅的翻译和热情传播,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产生巨大影响。鲁迅翻译《苦闷的象征》的直接动机是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授文学理论课的需要,其深层动机则借《苦闷的象征》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传播自己的文艺思想。探讨鲁迅翻译、传播、阐释《苦闷的象征》的多元动机,为深入研究鲁迅前后期文艺思想的变化提供了一条全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翻译的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曾在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过较大反响。从老舍先生小说中人物心理冲突的描写、小说文本形式的选择和创作心态三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苦闷的象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厨川白村的创作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苦闷的象征》一书中。该书出版不久,鲁迅便对其进行了翻译,并且大为激赏。本文从厨川白村的创作论思想出发,分别从位于其思想核心的"苦闷"与"象征"两方面挖掘其与鲁迅创作产生的共鸣,探讨其对鲁迅20世纪20年代后期作品的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4.
鲁迅、周作人为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试图以鲁迅翻译的厨川白村的文艺论著《苦闷的象征》为一个原点,挖掘其对于鲁迅、周作人散文创作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5.
鲁迅对《苦闷的象征》的重视程度,在他的翻译作品中是少有的。《苦闷的象征》也成为鲁迅文艺思想的一个标志物。鲁迅译本《苦闷的象征》成为一直以来的最权威译本。鲁迅如此珍爱《苦闷的象征》,除文艺思想的相近外,他在翻译前后的心理背景也是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1924年4月8日,鲁迅从书肆上购得了日文版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没有人意识到这件事将给他的创作带来多大影响。也许鲁迅自己也并未觉得,所以回家后他将书往架上一搁就是五个多月,没有仔细阅读,也没有翻译出版。这期间,《呐喊》的销路继续看好,而《彷徨》正在一篇篇的创作中。他已被胡适誉为中国白话小说创作第一人;作为《新青年》的中坚,他的周围簇拥着许多有为的青年学生。但是,鲁迅并未感到怎样的欣慰,因为他的内心一片悲凉,心情异常苦闷。  相似文献   

7.
“寻起根本来,也就是生命的自由的飞跃因为受了阻止和压抑而生苦闷,即精神底伤害。这无非就是从那伤害发出的象征的梦,是不得满足的欲求,不能照样地移到实行的世界去的生的要求,变了形态而表现出来的东西。”(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鲁迅译)这位日本人以为,一切文艺都是苦闷的象征,是象征性的梦。“诗是个人的梦,神话是民族的梦。”那么《项链》也可以算作是莫泊桑的梦了,玛蒂尔德的项链也正是苦闷的象征。仅仅将《项链》作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未免失之肤浅,至少应当深入到人性的层面。“她丈夫从半夜起就跟三个男宾在一个冷落的小客…  相似文献   

8.
作为T.S.艾略特早期的诗歌代表作,《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表现了一个现代“哈姆雷特”的典型形象。作者通过诗歌细读法逐层分析普鲁弗洛克这个人物的精.神特质,从诗句的重复性角度来剖析这个现代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及其所折射的精神内涵,从而揭示出普鲁弗洛克这个原型人物的犹疑不决和精神孱弱象征了20世纪精神荒原时期人类心灵的深刻危机和苦闷求索。  相似文献   

9.
陈倩倩 《语文天地》2012,(11):35-36
《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的7月,正值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之时,面对这样的背景现实,朱自清不满、悲愤,同时也寂寞、彷徨。满怀这样苦闷的心情,创作出了《荷塘月色》这篇经典文章。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过客》被作为散文诗而被淹没在鲁迅的创作中.其实,《过客》是一部象征剧.在意蕴上,它体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他对于时间、人生和存在的思考;在形式上,它具备话剧的基本形式,也具有象征主义话剧的基本的艺术要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过客》可以说是现代象征剧的拓荒之作.  相似文献   

11.
Herman Nothrop Frye was a famous Canadian literary critic and theorist. According to him, symbol was :"Any unit of any literary structure that can be isolated for critical attention." He partitioned literary symbolism into five levels or phases. Each phase independently possessed its own mythos, ethos, and dianoia. These phases were: Symbol as motif; Symbol as sign; Symbol as image; Symbol as archetype and symbol as monad. This paper tries to apply his theories of symbolism to the comment of Young Goodman Brown, one of the best short stories written by the American romantic writer Nathaniel Hawthorne.  相似文献   

12.
卢卡奇不仅是一位现实主义理论家,更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形式符号美学家,其形式符号学美学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从“对立批判”到“对话论争”、从“不自觉”到“自觉”接受、从“多元解读”到“反思建构”的曲折本土化过程,建构了“现代形式悖论”“审美反映符号机制”“结构范式的总体性”“形式的历史哲学”等丰富的本土化命题,在多元、开放的文化现代性语境中,引导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走出了与形式主义文论敌视的误区,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符号学维度审思,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符号学话语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文学批评视野中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学致力于中国学批评的现代转型研究,但要将中国学批评成功地进行现代转型,首先必须澄清三个问题,即何为中国学批评的“转型”,何为中国学批评的“现代”,何为中国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中国学批评的现代转型是一项世纪性的课题,众多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而百年来的转型历史就是由这各种力量的“合力”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马华新生代作为当下马华文坛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已引起海内外汉语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大多从新生代书写的身份认同、文化归属、历史想象、本土意识等层面展开论述,揭示了马华新生代创作中的边缘流散心态和消解、颠覆传统的反叛精神。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文章从微观作家解读和宏观理论探讨两个层面深入分析、梳理了当下马华新生代创作与批评的多元互动格局和总体发展风貌,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认识马华新生代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西文论对话存在不平等,在中国处于“弱式文化”的今天,要想使中国文论“在中外文论对话中凸现与复苏”不现实,只有先增强自己的文化实力,改变自己的“弱式文化”地位,中国文论才有可能“凸现与复苏”。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论术语的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其内在意蕴的多义性、结构形式的复合性以及理论形态的嬗递承传性;通过对"意""象""境""意象""意境"几个关键术语进行辨析和梳理,并对其英译进行探讨,提出基于传统文论术语民族文化特征的相应译介策略:圆融变通、整体关照、妥协与补偿。  相似文献   

17.
汉字学研究需要建立"字件"、"标符"等科学规范的专门术语。部件是指对今汉字的外部结构进行平面分析的构形单位;字件是对今汉字的外部结构进行层次分析的直接构形单位。标符是字符的一种,它与整字的意义和读音都没有联系,迄今汉字学界绝大部分学者称之为"记号"。汉字学中的记号不仅指今汉字体系符号,也可以指汉字的结构单位,两者容易混淆。标符比记号更科学,它与音符、意符相一致,实现了术语名称的规范统一。  相似文献   

18.
晚清同光年间,小说《儒林外史》的评点达到高潮,在江浙间形成了一个以天目山樵为核心的晚清文人评点群体。与以往小说评点不同,《儒林外史》的评点者和爱好者们在评阅小说的过程中互通信息,交流心得,使其评点突破了中国传统的一家之言的形式,更好地兼容了各家之说,使我们看到了早期文人群体交流的情形,而他们最具特色的考证式的小说研究方法也为小说研究指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研究应当在形态学、价值学、发生学等方法与角度的立体观照下,沿着现象描述→规律整合→学理反思这样一个基本路径来展开,才能取得较好的学术效果。文章梳理了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十个主要现象;从机制、进程、价值、格局四个方面揭示了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的基本规律,并对未来文学批评的建构与发展作了反思与前瞻。  相似文献   

20.
与西方基于逻辑思维的文论术语体系迥异,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擅用意象性的话语,从而造就了术语运用的包容性、技法命名的形象性和风格描述的意会性,其细微处的深度表现力往往超越了定义与解释;同时,中国古代文论在文体批评、方法探求和体系建构上亦自成体系,呈现出中国文论话语的丰富色彩。而这些,都源自中国的文化类型、思维模式和语言精神。这向我们昭示了中西文论分野的根源和融合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