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连续和过度的压力影响下,难以获取足够的缓冲资源,而产生的教师职业的理想与信念迷失、教书育人的价值感和满足感匮乏、师生教学交往的热情与兴趣枯竭,以及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简单粗暴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作为表现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尽管早已有之且难以完全避免和消除,但处于转型中的我国社会及其对教育的期待以及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提高,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更为普遍和严重,有学者甚至称这种现象为“教育中的危机”。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成为困扰和阻抑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现实问题。3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现象已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研究且成果颇丰,但理论仍然落后于现实,特别是生发于中国社会、文化和教育背景下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现有理论尚不能很深入、准确地诠释和有效预防并消解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相似文献   

2.
教师职业倦怠的管理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表现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系列消极心理和行为中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尽管早已有之,且难以完全避免和消除。但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及其对教育的期待以及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提高,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更为普遍和严重。有学者甚至称这种现象为“教育中的危机”。为解决此问题,必须在调查分析基础上从管理心理学视角深入分析生发于中国社会、文化和教育背景下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组织管理根源及其干预路径与策略。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人性假设偏差和教师评价中的理性主义泛滥与人文关怀缺失,是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组织管理根源;实施以权变理论为指导的管理并彰显学校教师评价的人文关怀,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管理心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探因及自我调节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本文在职业倦怠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内涵,并从教师职业压力、师生关系、生活压力、角色冲突以及人格因素的五个方面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由此提出教师自我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4.
教师职业倦怠解析   总被引:138,自引:0,他引:138  
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拟以教师职业倦怠为主题,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影响,产生的根源及缓解的对策,以期为了解并解决我国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翠玉  徐海云  梁文娟  葛俊芳 《考试周刊》2011,(88):215+95-215,95
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已非常普遍和严重。本文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相关研究、研究不足、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余玲华:我们都知道,当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出现了工作兴趣降低、对学生厌烦、对自己认同出现偏差等现象,我们称之为教师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不仅是教师个体的心理问题,而且对教育质量和学生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很多,但研究表明,来自管理领域中的压力和问题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因素.今天,我们就此问题邀请各位来,希望从学校管理角度来破解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7.
乡村教师职业倦怠是乡村教师长期受到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身体极度疲惫、精神麻木的不良状态,它给乡村教师的身心、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一是有助于我们重视乡村教师的身心健康,提高乡村教师生命质量;二是有助于消弭社会对乡村教师的偏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三是有助于推进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2009—2019年的10年里,我国关于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涉及其涵义、现状、成因、特质、对策等方面。研究成果丰硕,但仍存在较多不足。今后相关研究应厘清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内涵,推动教师职业倦怠理论的本土化;重视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价值,加大对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力度;拓展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视角,丰富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内涵。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新升格幼高专学校处于转型期,普遍存在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教师职业倦怠势必影响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从社会、学校、个人三因素探析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提出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希望从社会、学校、个人三方合力干预作用下,帮助教师远离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9.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教师职业倦怠是近年来心理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内外对该领域的研究涉及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和类型、根源、过程模式以及预防干预等,产生了诸多理论观点,从中反映出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取向和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0.
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许多学者就开始对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进行研究,至今已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文章主要对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较为关注的几方面问题,即职业倦怠概念的界定、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对策方面进行了评述,以期为我国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倦怠的研究主要在职业领域,近年来国外开始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倦怠,但是学习倦怠的界定与量化都还是借鉴职业倦怠的研究成果。学习领域里的倦怠与职业领域里的倦怠有本质的差别,因此研究学习倦怠,特别是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不仅要考虑影响倦怠的一般因素,更要考虑到大学生人群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2.
刚刚开始教师生涯的中小学新教师,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面临产生职业倦怠的危险。本着"防患于未然"的目的,从中小学新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入手,对中小学新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提出相关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心理咨询起步发展较晚,从对心理枯竭的研究进展来看,关于咨询员的心理枯竭研究较少。然而心理咨询员在工作环境中所承受的压力也在逐步增大,对这类群体进行枯竭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视角表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有多种原因和表现,并具有很大危害。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应从教师个人和学校管理两个方面进行,以促进中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师工作倦怠与管理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教师工作倦怠现象普遍存在,而且范围和强度呈增长趋势。工作倦怠的表现有三个方面,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工作倦怠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适,将会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生活质量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师工作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过度应激反应,而是在较长时间内,对来自各个方面压力和事件所产生的累积的过度反应。总体上分析,教师工作倦怠的产生存在社会因素、组织因素、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教师工作倦怠的防治可以从学校组织管理和教师个人管理两个层面展开。学校应当采取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积极预防教师工作倦怠的产生。教师应当在意识到自身处于负性的情绪和倾向时,通过主观的调适,化解这种不良倾向,转而形成正向的工作动力。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借鉴国外职业倦怠理论和测量工具,采用问卷调查(心理测量量表)的方法,调查目前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并提出一些缓解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建议。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被调查的英语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但程度并不十分严重。调查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实际状况,能为教育行政部门等提供有益的信息,使他们能够针对外语教师职业倦怠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从而促进外语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的意义入手,对比了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状况,提出了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问题的启示,最后分析了今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8.
职业倦怠(Job burnout)最早是由精神病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的。在以后3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目前造成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很多,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分析教师倦怠的原因,可以帮助教师尽早走出倦怠的困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相似文献   

19.
教师职业倦怠已是不争的事实,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社会比较与生活如影相随,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会比较可分为相似比较、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在比较过程中,会产生认同效应和对比效应。本文试从社会比较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社会比较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当前高教教师面临着巨大的职业心理压力,为数不少的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的情况。这种状态如果不及时缓解必然会对社会、高校、教师带来危害。有关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能有效缓解职业倦怠。社会支持体系是指能够为所需者提供各种资源支持(如物质、金钱、情感、友谊等)的各种支持源(如国家、政府、社区、家庭、同事等)组成的社会网络,这些网络能为所需者提供支持,帮助其解决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与危机。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为高校教师建立社会支持体系,倡导从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学校、同事、个人等层面为其提供物质支持、情感支持与信息支持,以帮助教师正确面对压力,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