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欧洲哲学的实践观理论领域,一方面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场合,另一方面,各派有成就的学者又多多少少在这个问题上作出了自己的理论贡献。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实践观的批判吸取对象,康德的实践观也对毛泽东同志有所影响。回顾欧洲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科学实践观,同时澄清对它的某些误解曲解。  相似文献   

2.
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与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科学说明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和拓展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奠定了基础,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青年斗争精神是激励新时代青年奋进新时代、建立新功勋的精神内核,其生成包含了充实而坚定的内在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红色基因,党的百年奋斗中传承了紧跟党走、艰苦斗争的光荣传统,共青团百年奋斗史中总结了不怕困难、奋勇斗争的先进经验。从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蕴含了发扬斗争精神的科学理论指导,五四青年斗争精神凝聚了青年敢于拼搏、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中国共产党人青年观书写了青年迎难而上、奋勇前行的实践指南。从现实逻辑来看,新时代青年斗争精神是进行具有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感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立合作共赢国际格局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三个务必”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内涵的提炼总结,来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其中,“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结合;“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古代知行观的结合;“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斗争观与中华民族伟大斗争精神的结合。“三个务必”的提出对新时代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推进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所谓的“结合”,前提是互相契合,依据是中国实际,结果是互相成就。  相似文献   

5.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灵魂.马克思根据社会实践的要求,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近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包括古代希腊哲学和近代德国古典哲学在内欧洲辩证思维史的优秀成果,创立了科学的辩证法.它从实践观、历史观、自然观、思维观和矛盾观等方面实现了革命的变革.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于为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的革命与建设事业提供最好的劳动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座谈和书信中多次论及青年奋斗精神,为新时代青年砥砺奋斗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开展斗争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和重要遵循。从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三重维度出发,深刻认识、精准把握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可以更好抓住青年特点、健全完善青年工作体系、推动青年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7.
黄清迎 《唐山学院学报》2017,30(2):48-52,73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形成经历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和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三个阶段。强烈的历史担当意识、复杂的理论和实践斗争是他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形成的缘由。科学理论与革命实践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广大工人群众的信仰以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我党的思想、方法,是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三大特色。了解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形成及其特色,对于当前广大民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家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首先论述《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曾使受黑格尔主义影响的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观产生了动摇,开始审视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利益问题;进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开始解决"使他产生苦恼的疑问",对黑格尔的国家观进行了批判分析;最后进一步对马恩国家理论的飞跃发展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哲学史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我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问题作了全面的科学的总结 首先,实践观是对一切旧的知行学说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主张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人的感觉器官才能同外界事物相接触,客观对象才能反映到头脑中来。人“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知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其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哲学史和全部认识史。 1.科学的实践观纠正了中国哲学史上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各种片面的和错误的理论。孟轲一派主张“静思”是“通”即是达到真理的唯一途径。这就否认了人的认识是开始于感觉经验,理性认识必须从感性认识得来,这就是抛弃了认识论的唯物论,陷入了唯心主义,与孟轲相反,墨翟则只承认感觉经验的可靠性,而不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他的错误在于它们仅是片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在实践的基础上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当代高科技迅猛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传统国家主权观提出了挑战。对国家的领土主权、政治主权、经济主权以及信息文化安全造成了影响,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围绕主权问题的国际政治斗争已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1.
一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在既要认识外部世界,又要认识人自身,还要认识人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我们正是在这种改造世界的斗争中,形成我们自己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科学的历史观和革命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2.
为了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培养海军士官献身海防意识,在海军士官队伍中加强海洋观教育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了对海军士官进行海洋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加强海军士官海洋观教育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政治的基本内容是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关系的基本观点,邓小平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现阶段中国最大的政治;江泽民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的重任,对新时期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观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时期,两性习俗与贞节观经历了长期的斗争并贯穿其始终。贞节观念在斗争中得到加强,两性习俗随之受到一定限制。二者关系的消长于当时社会秩序的稳定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尼采以权力意志为教育立法,力图从根本上改造现代教育,由此确立了冲突中生成的师生观。在他看来,师生是有着权力意志的独立个体,而权力意志追求自我强盛的本能赋予师生斗争的合法性,对抗成为了师生自我超越的一种方式。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反抗自己,学生则在认识和肯定自我的同时摆脱教师的依赖,进而获得本真的自由。这种辩证的师生观具有肯定与否定的二重性,天然带有乌托邦色彩,但在审视当前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师生交往时亦有一定启迪。  相似文献   

16.
在毛泽东艺思想与中国当代学的发生之间。毛泽东艺思想为当代学提供了理论方向和实践依据.影响并生成了以学工具论和作家改造论为中心的学意识形态观,强调学批评的“思想倾向”和学斗争,借助中国当代学体制而成为学政策。  相似文献   

17.
“坚持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斗争发展的历史观是其哲学依据;百年党史中与各阶段历史相适应的斗争实践是其历史沿革;在强化斗争意识中掌握斗争理论、做愿斗争的共产党人,在坚定斗争信念中赓续斗争精神、做敢斗争的共产党人,在提升斗争本领中增强斗争实效、做会斗争的共产党人是其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西方独立左翼的新社会主义观是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变化和斗争中兴起和发展的,也是对国际形势变化的回应与反思的结果。其中,包含着对社会主义本质和价值观的分析,对社会主义民主的重新认识,对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设想,对未来社会主义主体的界定以及对未来社会特征的预见。尽管见解不一,却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探索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石和与时俱进的根本内在动力,通过“实践”观进行梳理,澄清“实践”的真正内涵,进而将“实践”观的具体内容深刻运用到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观教学,引导学生在数学课程中了解“实践”的真正内涵。在小学教育中,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培养人才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应从“课程实践观”“教材实践观”和“教学实践观”三个方面出发,进一步构建起完善的学科育人内容体系、教材体系和课程教学体系。由此本文阐述了小学数学课程建设中的链条理论,希望能为数学学科的教学实践提供可行性的指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毛泽东的实践观历经唯心主义实践观、心物二元论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实践观而最终确立.本文联系历史实际对这一历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展现毛泽东实践观的确立过程,并对其实践观的转变原因及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