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传统服饰色彩化的最初形态是自然色彩,是以自然现象对远古人民的直接反映与人们对它的直接感知为特征,斗转星移,日月生辉,自然色彩给予古代先民灵感与启示。从普照万物的太阳到给予人类温暖的火种,以及动物殷红的鲜血。红色,对于原始人类不啻温暖、食物、安全、希望和生命,因此获得莫大的崇拜和敬仰,红色自然成为原始人类最关注的色彩。这种自然色彩是最初服饰色彩化的最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理论同中国古代优秀传统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具有中国传统化的某些特点。主要表现有:一、中国传统化中的民本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化为富民强国方略的重要内容。二、中国传统化中和谐均衡的思想对邓小平的思想方法有很大影响,在邓小平理论中表现为正确处理复杂矛盾、统筹把握全局形势的斗争艺术和政治才能。三、中国传统化中“厚德载物”的精神在邓小平身上表现为伟大人格和道德权威,使邓小平理论具有万众归心的凝聚力。四、邓小平善于从传统的世俗化中吸收众口相传的朴素真理,使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些深刻的哲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述,易于理解并深入人心。邓小平对历史遗产和化传统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十分注意引导全党和人民群众清除封建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具有五千年明史和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里,和平、统一历来是国人为之努力奋斗的大主题,而和谐则是达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桥梁。和谐是一种化。和谐是社会明进步的标志。和谐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保证。历史发展到今天。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化渗透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在中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不但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更是国民所需,众望所归。  相似文献   

4.
徐金星 《寻根》2004,(5):4-8
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相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关于它的具体范围,朱绍侯先生曾在<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一文中指出:"即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显然这个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洛阳平原或洛阳盆地,但洛阳平原无疑是河洛地区的核心部位.在同一篇文章中,朱先生又指出:"作为河洛文化圈,实际要超过河洛区域范围,即应该涵盖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区."2002年10月,在郑州举办的"河洛文化与台湾"学术研讨会期间,朱绍侯先生、沙旭升先生都曾谈到,有开封禹王台所存康熙所题"功存河洛"匾额可以说明,所谓河洛地区,向东应包括郑州、开封在内.  相似文献   

5.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的生长点。乡村优秀文化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系统分析:物态文化层面包括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等;行为文化层面包括生活习惯、传统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等;制度文化,包括农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社会规范、乡约村规等;精神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将发挥凝聚认同价值、塑造新农民的价值,保持文化多样性、原生态的特点,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发。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孕育生长起来的。我们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理论准备,而且还需要将其产生和演变融入到中国历史的深广背景中,努力做到思想与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封建伦理把建立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看成是立国兴邦的人伦之本。它往往将社会伦理关系中的双方,划分出阴阳、尊卑、主从,然后依据阳主阴从的所谓神圣化规律规定双方各自的道德权利与义务。在君臣关系中,君为阳,是尊贵的、主导的方面,臣为阴,是从属的、被动的方面;在父子关系中,父为阳,子为阴;在夫妻关系中,夫为阳,妻为阴。在人际关系的很多方面,都可依次类推。为了维护尊卑不乱的秩序,封建伦理道德确立了一整套宗法伦理关系图式,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都无不依附和屈从于等级关系。这种维护皇权至上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人伦关系的道德观念,实际上就是“礼”的要求。“礼”突出的伦理特征就是上下等级、尊卑贵贱等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这些规范人伦关系和统治秩序的规定带有强制性、普遍性的特点,渗透到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深深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诸多方面,包括传统的民居建筑。  相似文献   

8.
作为对中华民族十分珍贵而重要的历史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嫘祖化研究与宣传正方兴未艾,这是有功于千秋万代而功德无量的事业。  相似文献   

9.
张军 《华夏文化》2012,(3):60-62
环境危机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结构性特征。所谓结构性特征是指因一个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而必然产生一定结果的属性。整个系统不改变,该系统的结构性特征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在工业文明的基本框架内,环境危机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一、如何看待传统伦理道德反观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传统社会的宗法制度、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造就了中国古代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重人事、重血缘、重家庭、重社会,伦理道德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自商周时期殷王盘庚告诫其臣民:“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伦  相似文献   

11.
圣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阳 《东方文化》2000,(1):83-88
  相似文献   

12.
《华夏文化》2011,(4):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是哺育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创造力的重要土壤。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文化创造,往往难以割裂与继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发轫于夏商周三代 ,定型于秦汉 ,又经唐宋元明清历代沿袭发展 ,近代开始走向没落。其中封建社会历时达两千多年 ,封建专制制度相当完备 ,封建主义的政治思想也相当系统、精密 ,在参与和作用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主体形象的塑造中 ,经过长期的演变、积淀 ,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应该说主要是指封建政治文化。中国封建政治文化牢固建立在封建社会小农生产的经济基础上 ,以封建专制制度为物质依托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以人治主义为中心 ,已深深的渗入民族的血液和骨髓之中 ,在人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当代文化史上,宗白华作为一位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优秀的编辑,给我们彰显出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和人格建树,令人敬佩不已。他文化视野宽广,学贯中西,识见卓越,人格境界高迈,终生著述颇丰。其重要原因主要在于他能站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时代大转折点上,将西方文化特别是德国古典派文化的科学思辨精神和浪漫气质,与中国传统的诗学智慧和生存思悟巧妙地融合起来,对中西文化的精华进行了创造性的自我开掘。毫不庸言,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非同寻常。但细  相似文献   

15.
儒商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栗子 《华夏文化》2002,(4):11-12
“王若曰”是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中常见的一种格式,常常被译为“王如此说”或“王是这样说的”,或者认为“若”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但笔者认为“王若曰”是一种固定格式,它的出现一定是涉及到王朝大事。“若”最初之意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活动,或者仪式,“若”与神或上天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它的长期发展与演进过程中,由于历代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形态,它既具有文明与文化的一般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今天,要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就要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母体一一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从整个世界文明与文化发展的历史来考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强处。这些优势和强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炎黄儿女的精神家园,也是我国最深厚的软实力,是民族自信心的不竭源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国内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蔚然成风。中国传统文化势不可挡袭来,要成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中国人的"公共必修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会想,要是手里有一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又简明扼要反映中国文化珍品的著作,作为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入门书,就太好  相似文献   

18.
简论儒家伦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礼”与传统建筑中的等级现象“礼”原先是尊敬和祭祀祖先的仪式、典章或规矩 ,后在长期古代社会发展中逐步演变为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伦理规范 ,渗透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各种人伦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儒家伦理把建立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看成是立国兴邦的人伦之本 ,“贵贱无序 ,何以为国 ?”因此 ,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衣食住行的各个层面都要纳入“礼”的制约之中 ,建筑作为起居生活和诸多礼仪活动的物质场所 ,理所当然要发挥“养德、辨轻重” ,从而维护等级制度的社会功能。以礼制形态表现出的一整套古…  相似文献   

19.
李乔 《寻根》2010,(2):94-97
中国传统社会里,一般人家的厅堂之上都悬挂有"××堂"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悬挂有"××堂"字样的大红灯笼。这里的"××堂",就是姓氏堂号。堂号,顾名思义就是祠堂、厅堂的名号。在传统宗法社会里,同一宗族的人往往居住在一起,每个聚族而居的家族,  相似文献   

20.
农家乐“和谐”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实现与“天”相通的顺应。“天”乃为我们生存的环境。尊重自然法则就是对天规道行的依归,违背天理的行为就要遭到天的惩罚。在当代农家经济仍主导着事实农耕的农村,尤其要注意对生存环境的保护,因为农家乐“和谐”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在现实农耕状态下导向农业现代化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