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节奏与美     
美是在人和自然、社会和艺术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美是客观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自然中的美是自然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 ;社会中的美 ,是社会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 ;艺术中的美 ,同样是艺术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因此 ,美 ,就是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美是一种肯定性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是一种肯定性价值。美在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中生成,审美主体与客体具有内在的同构性,客体成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时,客体便具有了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给主体带来精神愉悦的价值属性,美也就生成了,客体成为了美的事物。  相似文献   

3.
作为艺术活动的基本规律,艺术审美超越是人的超越性本质力量在艺术活动中的对象化,主要包括对审美客体的超越、对审美主体的超越、对审美主、客体所处的物理时空的超越以及对实用功利价值的超越。但是,艺术审美超越又不是超越一切的绝对自由,它必须以现实为依据,最终必然要受到现实生活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论主体尺度     
人的认识和实践本质上是以主体尺度把握和规范客体。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们对主体尺度作了片面的解释。他们或是将主体尺度理解为客体尺度的主观再现,或是将主体尺度理解为与客体无关的纯精神尺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尺度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主体尺度既是认识尺度,又是改造客体的尺度。主体尺度应理解为在实践和认识中形成的,以客体为基础,而又超越客体现状的人的需要和能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现行的哲学价值定义基本上都是按照"主体--客体"模式建构起来的,有关价值定义的争论大体上是围绕着主体或客体问题展开的.但是,价值定义分歧的根源并不在于"主体--客体"模式本身,而在于人们在这一模式下采取的具体思维方式.价值既不能存在于单独的主体或客体之中,又离不开主客体,具体地说,价值存在于实践关系形成的主客体的一致性之中.价值是满足主体需要的实践,价值的本质就是实践性,是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客体属性非对象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内在的尺度”指的是主体人的超脱肉体需要的、比种的尺度更高级的精神需要的尺度。应密切联系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状况和欧洲美学的传统去理解、阐释“内在的尺度”的含义。必须从人类生命活动的特性出发求得对美的规律的正确、深入的认识,艺术和审美活动是一种精神化的感性生命活动。美的实质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形式性、合未来性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7.
王瑞青 《文教资料》2008,44(17):67-68
很多人认为在马克思的哲学中,没有哲学价值论的理论体系,也没有系统地论述价值的本质.但是马克思的关于商品价值的论述就是一个现实的价值问题.马克思说的商品价值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现实中使自己对象化与作为自然客体的对象世界"人化"的统一,它是人利用现实的成分通过人自身的劳动来实现的.而正是这种对现实社会中的商品的考察开启了我们研究价值哲学的理念和视觉,帮助我们真正理解价值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本依据马克思关于“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学说,从科学研究活动中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对美的规律的遵循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关系等诸方面,探讨了科学美的本质属性及其实现品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两个尺度统一的思想,揭示了基于实践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辩证发展历程,其中·既指明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即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又指明了人与自然的区别,人高于自然界,并通过主体性活动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坚持和发挥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原则,对于人们建设生态文明,从而自由自觉地发展与实现自身,无疑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康德以来德国古典哲学都在试图超越近代哲学不可避免的"二元论"思维本质,以期达至实体与主体、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中,二元分立模式在绝对精神的统摄下告别分裂实现了统一,但是马克思不满意于黑格尔只是在思辨领域也即在思想领域以绝对精神的外化形式所实现的形式上的统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试图超越知识论立场所实现的人与自然的外在性统一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通过劳动实践联结起来的感性对象化关系这一本质上的统一。马克思的感性对象性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存在本原就是对象性存在,从而为我们应对当今时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性是一种自然现象,无论植物或动物都是性的产物,人们丝毫不应该对它感到大惊小怪。那么,性与人类的审美意识有什么关系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美。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是审美主体(人)在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中所激发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升华,是主客观的和谐与统一,它是生命力与自由的象征。而审美意识,则是人们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的一种主观心理导向(倾向)。  相似文献   

12.
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两大基本尺度。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说明了生产力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是许多个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在马克思历史进步的评价标准中。由此可以得出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有的学者根据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的某些论述,把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对美的本质的阐述有了突破性进展。笔者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自我确证。  相似文献   

14.
竞技体育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从依附于主体的生存能力转化成为审美客体,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体美、技术美、人格美是构成体育之美的基本要素。真、善、美在竞技体育中是高度统一的。审美情感与审美理解是体育观赏中的重要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时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表述、争议的一些问题的提出;揭示出对象化是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问题的关键;且对对象化作了界定,认为对象化,事实上就是人的本质的外在物化,是人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和主体价值包括审美价值而对自然进行的加工和改造,是人的本质的自我确证,对象化不同于异化;提出了劳动是人的对象化活动的最重要形式。人的对象化的形式或方式是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形成人的对象性关系;人的本质具有的多样性、多重性必须通过相应的对象关系来体现、反映.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形成和结构都是人对象化的结果。进而反映人的不同侧面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优美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崇高则是近代美学研究的产物;优美的哲学基础是朴素的辩证法,崇高的哲学基础是机械的形而上学;优美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客体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积极肯定与实现,崇高偏于审美主客体的冲突对立,是客体对主体的实践和人的本质力量的辨证否定以及主体精神的充分高扬;优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崇高则是内容压倒形式;优美偏于感官的快适和情感的愉悦和谐,崇高是一种矛盾的混合情感,在痛感之中有快感,不自由中蕴含着自由。  相似文献   

17.
哲学理论课的教学,从辩证的角度讲就是主体教师和客体学生之间的双向建构运动。首先,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要把理论信息通过中介手段传递给作为客体的学生,从而使主体教师的知识本质力量对象化,这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对象化”所涉及的是人及其多种多样的本质力量与外部世界的广泛的对象性关系。其基本含义有三:一,狭义地讲是劳动的对象化;二,广义地讲是人与世界多种关系的总计、总和,这是一个范围极为广泛的社会历史范畴,是对人的存在和存在方式的总体性说明;三,异化是对象化历史链条中必然包含的一个有机环节。因而本文认为把“对象化”迳直地定义为“美本身”是不准确的。美,或曰人的“审美存在”应属于对象化的特殊领域,它应有自己的特殊的结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9.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天才地发现了人同时是能动和受动的存在,这意味着人必须依靠自己的本质力量去追求、创造符合其内在尺度的对象或环境,这种符合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符合,人由此领悟自己的幸福.人的内在尺度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同一性,即内在尺度是有力量的尺度,本质力量是有尺度的力量.人的内在尺度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本体性、多样性、历史性、社会性、可遮蔽性.马克思的这种看法为人类指明了通向幸福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诗词的审美特质,从时间上说既是现实的又是对现实的超越;从空间上说是宇宙精神与历史性的统一;从人与现实、自然、历史的关系上说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艺术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