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中国石》是六年制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常年驻守在戈壁滩的边防军战士发现了一块形状和祖国版图相似的石头 ,并精心保护这块“中国石”,颂扬了他们心中时刻想着祖国的拳拳中国心和殷殷爱国情。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中国石》一课除个别句子外 ,语言浅显明白 ,并无什么晦涩拗口的句子。因此 ,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一读课文 ,利用工具书 ,扫清拦路虎。二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整体感知课文。三读课文 ,提出问题 ,自由回答。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 ,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或了解到什么、懂得了什么 ?…  相似文献   

2.
一、遵路“趣读”1.情境激趣。课件出示画面:波光粼粼的江水,成群的小鱼在水中相互追逐,水边有一大片芦苇,在一根苍劲有力的苇秆上停着一只美丽的翠鸟。2.初读课文,激疑引思:你们喜欢翠鸟吗?为什么?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你觉得翠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依次告诉我们翠鸟的哪些  相似文献   

3.
一、引导学生感悟要把握“轻重”这是《景阳冈》的一个教学片段:1.引入激趣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景阳冈》这一课,你们觉得用怎样的方式学好呢?生:这篇课文很有趣,演课本剧,演课本剧……(学生们在下面喊)师:那好,就演课本剧。师:要想表演成功,必须先学习课文,请同学们先读课文,然  相似文献   

4.
【乐学点一】课题【乐教乐学方式建议】一、方式方法:简笔画激趣(或图片激趣)。二、实施时机:释题,引入课文学习三、课前准备:练习用简笔画猴(或准备猴子图片)四、实施程序:1.在黑板上简笔画一猴子后,提问:画的是什么?有何特点?  相似文献   

5.
一、要抓住课文的关键性矛盾启发学生思考.“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激“疑”,而激疑要激在要害处.学生只有吃透文章的关键性矛盾,才会思路开阔,触类旁通,把握文章的精髓.如《鹌鹑》这篇课文是通过一只母鹌鹑为保护小鹌鹑不幸被猎狗咬伤致死的故事.我启发学生抓住“母鹌鹑为保护小鹌鹑不惜牺牲自己”这一关键性矛盾,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一是母鹌鹑发现猎狗后突然飞起来的奇怪样子表现在哪些方面?二是母鹌鹑被咬伤后的样子和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三是母鹌鹑飞得奇怪的样子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思考讨论,同学们都理解了母鹌鹑为让孩子得救,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的母爱精神。  相似文献   

6.
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叶圣陶先生说 :“令学生吟诵 ,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 ,而不看作一种负担……”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可采用导语激趣法 ,设计这样的导语 :“同学们 ,我们连云港东临黄海 ,不少同学都到过海滨 ,甚至在海滨浴场嬉戏过 ,那么 ,你想知道海底是什么样子的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把这篇课文放声朗读几遍 ,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到正确的答案。”学习《小珊迪》一文时 ,又可采用情境激趣法 ,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 ,创设情境 ,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 ,学生就会…  相似文献   

7.
【设计理念】《左公柳》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我们"在游览参观玉门关途中听到导游所讲述的左宗棠的爱国事迹。文章看似写柳,实则写人,借赞美柳树来赞颂左宗棠的爱国精神。本设计通过读、悟、写和想象等手段,让学生透过文字,感受到左宗棠那满腔的爱国情怀,体现出浓浓的语文味。【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一)激趣引入同学们,你们见过柳树吗?它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棵柳树。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左公柳"。(板  相似文献   

8.
《黄山奇石》是一篇“看图学文”。第五自然段共有三句话 ,描述了“金鸡叫天都”这块奇石的样子。教学时 ,如若逐句讲解 ,学生对于这块石头的整体印象就会支离破碎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调动起来。如何去教好这一段呢 ?读 先出示思考题 :想像“金鸡叫天都”是什么样子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 ,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来读诵这个段落 ,从整体上感知这段的内容。并凭借课文 ,展开积极想像 ,使奇石的样子初存于脑海 ,使躺着的书面文字站立起来。画 在学生自读自悟 ,充分读书、想像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根据想像给课文配上插图。学生自由作画的…  相似文献   

9.
如何将“以读为本”的理念付诸于阅读教学实际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激趣,让学生想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非常注重学生的人本发展,“读”作为贯穿阅读教学的主线,学生读的兴趣如何,决定了阅读教学的成败。创设情境激趣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小熊开店》一课,如果教师上课就直接对学生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小熊开店》,我们读课文。”开始就非常平淡乏味,学生怎么能进入课文之中呢?如果换一种方法,创设情境:在大森林里,小熊为了方便森林里…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石”的发现者——吴恭让□江苏王兰柱《中国石》(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一文讲了驻守在戈壁滩的边防战士发现一块形状和祖国版图相似的石头的经过以及他们对“中国石”的精心爱护,表达了战士们无限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块“中国石”的发现者,名字...  相似文献   

11.
《捞月亮》乐教乐学设计湖南耒阳市蔡子池“乐园教育”课题组李小菊《乐学点一》课题《乐教乐学方式建议》一、方式方法:简笔画激趣(或图片激趣)。二、实施时机:释题,引入课文学习三、课前准备:练习用简笔画猴(或准备猴子图片)四、实施程序:1.在黑板上简笔画一...  相似文献   

12.
《鱼游到了纸上》是小语九义教材第九册新选的一篇讲读课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笔者紧扣“游”字,设计了导读流程。一、审题——质疑激趣围绕课题设问:“鱼本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课文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呢?‘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这几问旨在激发学生学文欲望,诱发其有所期待的心境,带着探索的良好心态去研  相似文献   

13.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1.出示生词(语(yǔ)言),谁能把这个生词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2.CAI课件展示,解题激趣。(1)CAI课件分别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满天电光闪,说说它们都告诉我们什么?(2)解题激趣: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中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咱们仔细读读,去发现吧。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着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  相似文献   

14.
一、揭题激趣、导入新课(略)二、学文识字、文熟字悉(揭题后让学生打开课本,边听范读边思考:桂娃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然后指导学生自学课文,在母体字“圭”和“将”带出的子体字下画上“·”,在其它生字下画上“。”)(一)师:课文讲桂娃做的什么事?生:课文讲桂娃照看蒋奶奶的事。(师板书“jiǎng nǎi nai”,生齐读)师:蒋,本来指植物名,应该是什么旁?  相似文献   

15.
导读是教师对学生课文阅读的引导启发、激趣给力的阅读教学过程。良好的导读能够建构学生喜爱的语文课堂。经常听到“巧问激趣”、“对话互动”、“课堂鼓励评价”等这样的导读方式,但很少听说“联系导读”这类提法。  相似文献   

16.
小学省编教材第二册的《昆虫》是一节绘画练习课。我根据课文的具体要求和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了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按“激趣、感知——说说、画画——剪贴、游戏”的教学思路,贯穿一股“情感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 一、激趣、感知,师生情深  相似文献   

17.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103班来了一位新朋友,(板画丹顶鹤)小朋友们快和它打声招呼吧!这么美的丹顶鹤向我们飞来了,同学们高兴吗?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相似文献   

18.
一、以“学习指导”为桥梁,引入课文。“学习指导”安排在每篇课文之首,大体包括:①简要说明本课主要内容;②揭示学习本课的基本要求;③提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这就为我们快速有效地了解课文内容,从而导入课文大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应该先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指导”,使学生初知本课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及其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教师或适时发问引入课文,或故事激趣引入课文,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以“学习指导”为窗口,理解课文。“学习指导”作为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它不仅分析了课文的主…  相似文献   

19.
教学过程一、遵路“趣读”1.情境激趣。课件出示:波光粼粼的江水,成群的小鱼在水中相互追逐,水边有一大片芦苇,在一根苍劲有力的苇杆上停着一只美丽的翠鸟。2.初读课文,激疑引思:你们喜欢翠鸟吗?为什么?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你觉得翠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依次告诉我们翠鸟的哪些知识?(1)边读边完成填空:翠鸟喜欢停在。它的外形,颜色,身体,眼睛,嘴巴,鸣声,动作,有的本领。它的家在。(2)交流朗读后理清课文思路:外形(美丽)行动(敏捷)住处(隐蔽)翠鸟4.根据“外形美丽、行动敏捷、住处隐蔽”三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自由朗读喜欢的段落。二…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石》讲驻守戈壁的解放军战士发现并珍藏形状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的故事,表达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颂扬了他们以苦为乐的高尚品质。课文以叙事为主,状物抒情结合教学时,宜采用“抓联系,突重点,悟感情”的导学方法。一、抓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线索。1.根据预习提示。指出哪些自然段是讲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的、(第2至7自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