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翻译中的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治的不断完善,中国与英美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于是涌现出大量英文汉译、汉文英译的翻译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也不乏误译现象的存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两方面分析误译产生的原因,通过大量翻译实例的对比,提出读者在读译文时要了解原文和译文的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译者在译文时所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2.
翻译主要包括理解阶段和表达阶段。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不准确的理解必然导致误译。本文通过对一些误译实例的分析,指出翻译过程中理解阶段的重要地位。同时,本文经分析探讨认为,要做到准确透彻的理解,必须切实把握好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准确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翻译本身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它属于跨文化交际的范畴。而在翻译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误译"现象,排除因译者水平限制,更为主要且较难克服的则为"文化误译",即母语文化负迁移所导致的"误译"。如何认识这样的"误译",在汉日的翻译教学中又要如何规避呢?此文试围绕以上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4.
以安德鲁·切斯特曼提出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具体的文化误译示例进行分析,发现译者对于不同翻译伦理模式的合理选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学作品中文化误译现象的出现,因此提出译者应当摒弃对文化误译的传统偏见,理性客观地评析译文。翻译伦理为翻译研究者评价文化误译现象提供了动态的多维视角,同时也拓宽了翻译研究者对于“忠实”这一传统译论标准的认知视野。  相似文献   

5.
从图式理论的角度出发,从源语和译语的认知图式的比较和图式的分类两个方面探讨商务英语翻译的误译现象。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或者称曲译,往往源与其背后的深刻文化根源。具体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特定翻译目的,目标读者接受能力的考虑,译者的翻译风格和个人经历等。通过译者自己对译本或翻译的阐述可以看到这一过程中译者的个人经历、动机目的、知识背景、社会期待、价值标准、文化类型等等因素是如何进入翻译文本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名片的主要部分“姓名、单位名、职务职称名和地名”的翻译进行探讨,结合翻译实例,分析名片误译背后的文化因素,并对具体的翻译个案提出一些尝试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化预设是指被交际双方省略了的,已知的,互明的,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信息界。然而在跨文化交际时,对源语文化预设的无知可能会导致误译。有意误译则是译者从源语与目的语文化预设碰撞后所产生的创造性的叛逆,有意误译因而有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误译在翻译实践中是不可避免的。有意误译是译者有意为之的一种翻译策略,是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文化角度考虑,意识形态操纵了翻译策略,译者为特定的政治立场服务而有意政治误译。文化过滤为有意误译提供了文化理据,成为原语文化被译语文化接受的有效途径。有意文化误译的手段有文化形象替换、文化信息的丢失、省译和删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的不断完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随之涌现出大量英汉互译的翻译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也不乏误译现象的出现,因此有必要从无意误译与有意误译两方面分析误译产生的原因,并基于这些原因探讨其对策。  相似文献   

11.
误译在翻译过程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为,但却被众多翻译工作者排斥并全盘否定。本文本着对误译重新阐释和唤起翻译工作者重新认识误译的目的,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用例证的方法阐述了误译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的含义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英汉误译与文化预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文化预设的三个角度,即关于物质世界和造物方面、历史和传统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来探讨引起英译汉过程中翻译误译的文化原因。同时,从典型的误译案例出发,分析引起英译汉误译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语言转换过程,翻译准确,则交流成功,反之,则失败。产生误译的原因很多,文章着重讨论英汉误译的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翻译,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各个民族文化的特征.翻译作为一种创作性文化活动,植根于两种不同的异质文化,成为误译的发生场所.文化间性强调文化间性特质,关注意义变异现象的研究.文化间性作为透视文化的新视角,使误译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和不可避免性.文化间性实际对自我和他者进行辨证思维,误译作为文化现象得到辨证的解读,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比托尼·莫里森小说中英文读本,找出其中的中文误译加以分析,并指出误译的原因,给出正确的译文。  相似文献   

16.
刘少仙 《文教资料》2007,(4):133-135
长期以来,文学翻译中对译者的有意误译,即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一直持彻底的否定态度,认为译者乃隐形之人也,翻译应亦步亦趋地再现原文的精神。但是,在真正的翻译实践中,译者这一主体,却一直在进行着有意识的叛逆性活动。本文拟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出发,对译者的有意误译进行分析,指出有意误译不但不可避免,而且在文化传播当中还能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指鹿为马本来是个贬义词,意指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但是从索绪尔语言符号观的角度来讲,指鹿为马式的误译在翻译研究中却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郭蓉蓉 《考试周刊》2014,(13):15-1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翻译不仅仅是原文本与目标文本的相互转换,更是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沟通和移植。本文从文化视阈阐述佛经翻译在我国发展的主要阶段、佛经翻译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以及对翻译研究作出启示。  相似文献   

19.
语言里有些词汇,除了其自身的理性意义和语法意义之外,还附带有某种感情。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在即便是面对同一种事物的时候,对其所赋予的感情色彩往往也会有很大差别。因此,在汉英翻译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仔细揣摩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使译文在忠实再现原文的同时,又能符合译文读者的情感感受,避免死译、误译。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文加进了许多西方用法,对中文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致使中文自主性受到伤害。因此,本篇文章即探讨常见的误译问题及从事翻译时应有的态度,进而维护中文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