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冰来保存食物的国家。据《周礼·天官》记载,二千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冰鉴”:“凌人掌冰,春始治鉴。”又“祭礼共(供)冰鉴。”今人注曰:“鉴如(垂瓦),大  相似文献   

2.
孟祥海 《家教世界》2013,(12):13-13
冷饮,起源于三千年前的商代。周朝设有专掌“冰权”的“凌人”。《周礼·天宫·凌人》记有:“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西周时期,“凌人”更上升为朝廷中的一个职位,专门负责冷饮的制作。  相似文献   

3.
中秋节的历史渊源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据考证:“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迎夜寒”,大概就是指古人崇拜月神和先农祭祀的典礼。东汉《礼祀》也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所谓“夕月”。就是指当时帝主“秋天祭月”的特殊礼仪,与我们现在的“中秋节”含义有本质不同。魏晋唐以来,皇亲帝戚和达官显贵们才逐渐将祭月礼制扩大化,进而演变为一种兼容“祭祀月神”和“饮酒赏月”为一体的习俗,据唐《开元遗事》载:“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但此俗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安史之乱后,南北民间才逐渐形成祭月拜月风俗。每到这天,人们用自己精制的圆形夹馅甜饼来祭祀月亮神,藉此表达对月亮神的一片虔诚;祭供  相似文献   

4.
室名考释     
书斋有个专名以便称谓,并且一见此专名就联想到斋主的人品志趣,这是我国学者的一种创造。最初读书人虽有专门的书室,但却没有合适的名字叫它,后来人们统一把书室叫做斋,但又没有专门的斋名来称呼。考《说文》“斋”字有洁净的意思。上古时人把祭祀办得很认真,祭祀时必须心地洁净,意志专一,所谓“致其诚信,与其忠敬”,而斋便是做到洁净与专一的重要一环,亦即祭祀前的净化工作。《礼记·祭统》:“斋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就是把混乱的思虑整齐起来,以归于洁净、专一的境界。学者们读书著述的  相似文献   

5.
《九歌》是一组具有国家祀典性质的祭歌,用于大型、重要的祭祀活动。《楚辞》中《九歌》的歌辞与宫廷一般的《九歌》之辞不同,是屈原于沅湘南郢之城邑为当地贵族及部落首领或酋长、土王们祭祀时改写或创作的歌辞,而绝非一般现代意义上的“民歌”或民间祭祀之辞。  相似文献   

6.
“獭祭鱼”之“祭”,《辞源》及故训皆释为祭祀,供祀,“祭”在甲骨文中无“示”作意符,其字形显示的本文与祭祀无关,而指杀戮,“祭”由杀戮引申而特指杀猎物或牲畜而祭,即血祭,后词义扩大而泛指祭祀,“獭祭鱼”等语例中“祭”表示杀戮,正是该字本义是杀戮的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长期盛行着对社神——土地神的崇拜。南宋诗人陆游在其著名的农村诗《游山西村》中,就曾把“箫鼓追随春社近”作为当时浙江农村富有特征性的风俗来描写的。为了迎接春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古代农民们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农民正在排练节  相似文献   

8.
在原始世界里,巫术是“童年”的人类最喜爱的一种“游戏”。祭祀是巫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所有的祭祀按其内容均可区别为祈求和报答两类。祈求施之于既始,报答用之于既成。前者表示对神的恳求和期望,后者表示对神的感谢和赞扬。《白虎通》云:“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也”。求福的祭祀是祈求,报功的祭祀是报答。  相似文献   

9.
寒假前夕,广州市恒福中学暖意融融,《广东第二课堂》小记者站在该校正式成立。广东教育杂志社社长陈湘年叔叔亲自为小记者站授牌;有“阳光姐姐”之称的儿童文学作家伍美珍,从安徽远道而来,给小记者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写作课,有小记者当场赋诗一首,以表达欣喜的心情:冬日的“阳光”温暖我心房,《广东第二课堂》伴随我成长:恒福小记者而今放声唱,美好的未来充满希望冬日里的“阳光”!本刊记者@张一文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代,非常讲究地位的尊卑、位次、排序,尤以宗庙祭祀时最为重视。“昭穆”就是分别地位尊卑、高下的特定词语。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是用“昭穆”来分别地位、次序。如《左传·僖公五年》:“虢仲虢叔,五季之穆也”。在祭祀时,父居右为“昭”,子居左为“穆”。《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是:“穆,庙序也,一世昭,二世穆。”《礼·祭仪》:“祭之日,君牵牲穆答君……父昭子穆……(是昭穆所生谓子孙)”。  相似文献   

11.
《湘君》、《湘夫人》人们通常叫“二湘”,是《九歌》中最动人、最令人喜爱的篇章,也是《九歌》中情节最完整、最富悲剧色彩的作品.我国战国时代产生了如此完美感人的歌舞剧文学作品,这是很了不起的,它纠正了过去中国戏曲史研究的某些错误论断.但是楚人祭祀中的湘君和湘夫人所指的究竟是哪个神灵,“二湘”表演的到底是什么内容的神话故事?前贤的研究成果已很可观,但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七种说法:  相似文献   

12.
去年,国家教委和全国妇联联合颁发了《家长教育行为规范》。这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个规范家长教育行为的指导性条例,是对父母教育行为的最基本的要求。为帮助广大家长学习《规范》,理解《规范》,运用《规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从本期起,我刊将开设“家长教育行为规范讲座”,逐条讲解《规范》内容。同时,附发《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全文,供家长们学习参考。编者  相似文献   

13.
释词二则     
“庙祝”释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中有“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句。何谓“庙祝”,课本注释未及。不过,在鲁迅《祝福》的“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句注释中,已作“(庙祝)庙里管香火祭祀的人”解。就鲁镇的土地庙,鄱阳湖附近小孤庙和澎浪庙来说,“管香火祭祀的人”称谓“庙祝”,大致是确切的。不过“祝”,从梁  相似文献   

14.
正在"高考考试说明"要求背诵的39篇(首)中,《湘夫人》最难背诵。我指导学生把它想象成三个场面:祭祀场面、呢哝情语场面、屈原忧愁幽思场面,学生们用一节课时间就能背诵下来。一、祀语《湘夫人》出自《九歌》。《九歌》是一组祭神乐歌,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是祭祀哪位神鬼就以哪位神鬼为题的,其中的《湘夫人》有《湘君》《河伯》《山鬼》等九篇,都是纯由迎神巫者独唱,抒写迎接神灵而不遇的忧伤的,对这些神灵的祭祀采用的是"望祀",神灵并不降临祭祀现场。  相似文献   

15.
《诗经》这部古老的诗歌总集在抒发情感、反映生活的基础上,还生动地记录了先民们的生殖意识。当然这种意识很少是直接表现的,而是采用隐喻手法,通过“春”、“雨”等自然景象或“桑”、“祭祀”等社会活动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6.
朱燕 《语文新圃》2009,(11):23-24
祭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祭祀活动源远流长.洪成玉通过对甲骨文中“祭”、“祀”两字的分析认为:“在有文字记载以前,祭祀活动就已存在。祭祀是中华重要的初始文化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尝试对四方祭祀的一般情况进行梳理,并且对“四方”这一重要概念进行探讨。关于四方祭祀的属性问题,古今存在两说,即属于地神祭祀还是天神祭祀。在“四方考”一节中,通过对((诗经》’中((大田》、((甫田》、《云汉》等诗篇的考辩,分析五帝属性及祭天的仪式,认为四方祭祀非地神祭祀而为天神祭祀。。四方祭祀实为四时祭祀,祭祀仪式为四郊迎气。  相似文献   

18.
作为传统饮食方式,“火锅”在我国史籍中多有提及。西汉《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站在鼎四  相似文献   

19.
对于《九歌·少司命》的内涵,古来训释甚众。少司命神的职司较最古老的神祇各司一职已有所发展。如《楚辞》里常见的丰隆,即兼雨、雷、云神于一身。在原始《九歌》内,少司命神很可能具有战神或准战神的身分。《九歌》本来是祭祀战神的巫歌巫舞;少司命神厕身《九歌》诸神的行列,必与战神存在难解难分的因缘。上古人祭祀战神,主观愿望自然是祈求战神佑助战争奏捷。神的出现序列是自然神最先登场(原始人“万物有灵论”的反映);图腾神联袂而至(“图腾崇拜”的反映);宗祖神接踵而来(祭祀宗祖的反映)战神较“抽象”,部落中冲突频繁,方有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具有宗教身份的瞽史于祭祀的季节在民间采集汇编而成的,因此《诗经》中的民歌与祭祀活动大有关联。而“风”在商代以后,它的语意演变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由神性的自然“凤”到“帝使”、“风后”,它这时是祭祀的对象;由于风向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又幻想出善于鸣叫的神鸟凤,而瞽师也模仿“八风”以作乐,这样“风”又和祭祀中的乐舞联系起来。“风”的一部分含义最终演变为祭祀歌舞。春秋之后,“风”意再度演变为教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