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著名女作家施叔青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和她对西方文学的钟爱,使她的作品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西化色彩。  相似文献   

2.
圣诞节(12月25日)是西方人特别是英美人最盛大的节日。12月25日为基督徒所信奉的耶稣诞生的纪念日。如今,圣诞节已成为既有宗教色彩,又具有民族风格的传统节日。  相似文献   

3.
严复与王国维是近代中国导入西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先驱性人物,由于其留学,研究及译述阅历不尽相同,严复主要导入了以培根,J.S.穆勒,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思想及教学理论,王国维则主要导入了以笛卡儿,康德,叔本华等人为代表的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及教育学说,在中国近代教育及其理论的初创时期,他们从不同的源头引进了西方近代哲学的“活水”,异源同流,殊途同归;他们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和学说,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各自作出了独特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张力 《海外求学》2004,(5):52-54
法国留学误区1.法国留学并不免费 很多人选择留学法国是因为免费,其实不尽然。法国真正的精英大学都是免费的,但是中国学生很难申请得到,因为这些大学加起来不到100所,大多只招收本国学生,非法语国家学生要想进入法国公立大学,必须参加法国外交部的统  相似文献   

5.
王凡 《留学生》2011,(2):54-55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0年起,陆续成批地派出留学生,到国外的高等院校留学。但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留学生的派往地,都是属于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及东欧诸国。直到1964年,中国才第一次成批地向西方发达国家派出留学生。  相似文献   

6.
中国早期的神学留学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在东西方化的碰撞下迸发了留学海外的思想火花,由西方传教士携引少数中国人赴欧洲学习宗教,被称为神学留学生,他们学习了西方的科学化知识,也带去了中学,成了早期中西化交流的使。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期以来.随着中国人出国留学的社会现象增多。表现这类生活的小说也逐渐丰富起来。留学小说讲述跨语际实践人生故事。表达中国人参与全球化国际生活的现场,是一种横向沟通的文学艺术。20世纪的中国留学小说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潜能开发已然成为21世纪的核心问题。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青年潜能的开发直接关系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本文通过对潜能的内涵、西方青年潜能文化的探讨,以期促进中国特色的青年潜能文化的构建,使其在开发青年潜能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虞均杰 《海外英语》2013,(5X):71-72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英语课堂应当渗透文化教学已成为普遍共识。我国学生缺乏对西方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大学英语中的材料大多来自西方国家,因此,对于受中国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中国学生来讲,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以及风土人情就显得十分重要。老师在课文教学中,除讲授语言知识外,还应该不失时机地把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穿插于课文讲解之中。这样,学生不仅扩大了知识面,而且激发了兴趣,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越来越流行。其中最受中国人欢迎的是圣诞节、情人节和愚人节。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如此盛行呢?本文论述了其盛行的主要原因.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有了足够的金钱来享受生活,庆祝节日成了一个很好的享受方式。二,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多。三、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本身特点不同。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以饮食为主要特点,而西方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主要以娱乐为主。对当今的中国人来说,温饱已不是生活的主要目标,娱乐成为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了,所以以娱乐为主要特点的西方节日迎合了中国人民的心理。四,娱乐为主的西方节日也是人们从繁重的工作中寻找休闲的最好理由。  相似文献   

11.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要倡导某种体系,这样一些价值体系成为该民族的精神导向,但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价值体系及价值体系的建构方式。形而上学为西方文化价值体系提供了前提以及运行的基本方式,从宇宙论形而上学到主体形而上学的发展,从对知识对象本身的探究到对知识主体的探究,西方价值体系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可以说,形而上学是西方文化价值论的本根,价值实现方式在形而上学的背景下才是可理解的。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后,西方法学知识以传教士、中外贸易、不平等条约及会审制度为载体传入中国.随着近代西方法学知识的输入,中国留学生通过自费、官费两种途径远赴西洋、东洋,以学习近代法政知识,掀起了法政留学高潮.留学生回国后,迅速进入政治、教育、法律等领域,成为进一步传播西方法学知识的主要力量.法学留学生通过译介欧美、日本法律书籍,移植日本法学概念,引入西方法律文化,向社会传播西方法学知识,为民国大陆法系法律制度的创设奠定了基础,也加速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谷忠玉 《教育史研究》2006,(2):62-64,73
近代西方女性观是在近代西方妇女运动中酝酿形成的,其核心是以资产阶级人权思想为指导而提出的男女平等思想。近代西方女性观通过传教士的传播及中国有识之士的吸纳影响中国,成为改变中国女子生存及发展状况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4.
西方精神对我们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大趋势,而全球化的另一层涵义是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呢?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就是人的现代化,这是因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本体基础,而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就要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西方的核心精神:自由和理性,这应是我们学习西方的核心内容,现实存在中的不足,不是当今时代与传统化断裂造成的,而是缺乏中国特色的自由和理性精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西方经济学内容丰富、逻辑性强,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案例教学的拟真性、启发性的特点使其成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通过案例穿插、案例讨论、专题辨论等教学手段,使国外成熟的先进的市场经济理论生动的呈现给学生。  相似文献   

16.
文学有时代性,中国和希腊,由于文学起源的历史形态类同,表现出了共同的主题-在幻想和想明中探索在界和人类本身的历史,文学又有民族性,古希腊人经商,作海盗,开壁殖民地,在此过程中各族冲突,迁徙流浪,培育了其重视个人地位与尊严的文化价值观,史诗成为其主要文学样式,中华民族夏以后集中于黄河流域,定居,农耕,形成了歌颂劳动,赞美意志,表现强烈正义力量和英勇献身精神的主体风貌,文学样式主要是神话,诗歌,散文。  相似文献   

17.
康德是德国近代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也是西方大教育学讲座的创始人之一。他在母校柯尼斯堡大学多次主讲教育学,并通过大学讲座来阐发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学说,对西方大学教育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利用笔者多年留学海外所收集到的重要史料,并主要参考欧美及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近代德国教育改革及大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着重考察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关情况及其影响,以期为我国西方教育史及教育学史的研究提供若干有益的素材,并藉以促进我国学界对西方近代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及从事教育学研究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留学德国这一进程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中进行的,留德的中国人出于不同的机缘、抱着不同的目的来到遥远的德意志,在德意志的语言和学术训练使他们成为中德文化交流的当然使者和体验者。在中国人留学德国史这一研究领域,一直需要确切的历史档案材料。本文利用德文档案和已公开出版的德语出版物,对中国留学德国先行者的足迹进行了一次重现;依据目前的材料补充论证了中国留学德意志的第一人应该是广东人陈观海。  相似文献   

19.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纷纷到东方活动,因而中日两国均与西方文化发生大量接触,出现吸收西方文化的高潮。中国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建筑艺术、自然科学等,日本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绘画艺术、自然及社会科学、武器制造技术和生活习惯等。由于日本和中国政府先后实行闭关政策,这一吸收西方文化的高潮在日本和中国先后中断。本文对这一时期中日两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作了全面考察,并分析了两国在吸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20.
西方语境下的中国美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西方美学的语境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了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人最初的接纳期,再到宗白华、朱光潜等人的融合期,始终是在西方语境下发展的,最终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美学大讨论中其学科体系才真正确立.我们认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应该是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这种美学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基础,以西方美学为参照而建构起来的美学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既是西方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具有亲和力的美学形态.中国特色当代美学也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为指导,这就形成了中国的实践美学流派.实践美学的缺点和不足告诉我们,中国特色当代美学的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根基和土壤,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美善相乐伦理型、直觉感悟整体性、天人合一和谐性的特色,吸取西方美学的美真统一科学型、理性分析逻辑性、天人相分二元性的优长,克服它们的不足和缺点,建构起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新实践美学就是这种中国特色当代美学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