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梦 《新闻前哨》2021,(5):18-19
神农架林区融媒体中心倾力打造“神农架发布”“神农架新闻”公众号品牌,务实构造空间平台、技术平台、传播平台,为生产更多有思想、有品质、有情怀、有温度的融媒体新闻产品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伴随移动媒体时代的到来和3G技术的迅猛发展,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化媒体,成为继微博之后又一高效的服务应用。文章在阐述微信在档案馆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微信公众平台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及其功能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一新平台的应用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刘洪超  符丹 《传媒》2016,(19):87-89
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增强高校微信平台传播的时效性和贴近性,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认同感,拓展学校办学宗旨,争取更多优质社会资源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当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普遍问题,简要分析了11所高校有特色的微信平台,探讨了其在品牌定位、内容资源、运营策略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涌现了大量的自媒体人,他们依靠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吸引粉丝和流量,实现变现.然而,在如今风云变幻的互联网时代,仅仅以文字等内容实现变现的微信公众平台早晚会被消耗殆尽.专业的运营团队、多元的盈利模式、打造品牌化传播策略才可能在自媒体时代占领新的制高点.本文将基于微信公众号"胡辛束"这一个案,探析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的转型,看胡辛束是如何实现以品牌化取代个人化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剧增以及微信社交、传递信息功能的增强,微信已成为受众最常见和最常用的手机App之一,微信公众号也成为接受与发布信息的主要渠道,深受企业和个人的青睐.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媒介竞争日趋白热化,促使广播媒体加快了使用微信公众号的节奏,如今,各大广播媒体基本上都搭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并在微信公众号平台的运营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与财力,使得微信公众号成为广播媒体传播信息与加强和听众互动交流的"新阵地",极大地拓宽了广播媒体信息传播的渠道,进一步拉近了与听众的心理距离,也促进了广播节目收听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社会化媒体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舆论形成与传播的方式。本文从现象思考、性质辨析、类型划分三个角度对社会化媒体中的舆论失焦进行了探究,从技术、内容、受众、平台四个维度分析了社会化媒体中舆论失焦现象的成因。研究发现,社会化媒体中的舆论失焦应对问题已经成为公众舆论引导和社会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着重从技术约束、内容赋能、平台责任、分级治理四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媒体微信公众号的运营,首先要立足媒体自身优势,明确公众号在媒体融合大格局中的定位和作用。其次要推进微信公众号和报纸双向互通、优势互补,发挥党报在深阅读方面的优势,有效运用各方资源开展合作,并结合数据分析研判受众需求,进而有效增强媒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李鲤  吴贵 《中国编辑》2022,(10):9-14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主流媒体平台作为参与网络内容治理的积极行动者,有助于推动以“以人为本的参与式治理、全面连接的数据治理、智能驱动的智慧治理”为特征的网络内容治理新格局的形成。目前来看,我国主流媒体平台或通过内容供给侧改革引领主流价值,或搭载数据技术盘活用户资源,或深耕本地打造聚合生态,推动个体与公共、个人与政府、媒体与社会的多维关联,探索嵌入网络内容治理的实践进路。未来,主流媒体平台尚需进一步有效对接平台逻辑与媒介逻辑,在话语语态、传播结构和技术应用方面全面提升,以此引领风清气正的网络内容生态环境的整体建设。  相似文献   

9.
新闻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编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微信公众号具有微传播的特征,如何对微信公众号内容进行编辑成为当前重要的讨论课题。本文对新闻微信公众号的运用进行了简要探讨,分析了新闻微信公众号对于传统媒体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微信公众号内容编辑的主要策略,希望对其他新闻微信公众号编辑业务的提高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微信公众平台在传播的广泛性、即时性、互动性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要想充分发挥微信平台信息推送的作用,广播媒体需要保证一定的推送频率,并做好公众账号的功能定位、内容策划、风格打造、工具巧用等工作。  相似文献   

11.
自添加了"公众号"功能,微信从最初的社交媒体转变成为包括新闻等在内的信息发布和交换的平台。自此,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抢占和挤压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但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人们对媒体的需求满足都有赖于"内容"。特别是对于媒体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来说,如何打造"有价值的内容",将成为传统媒体融合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张军 《新闻战线》2020,(11):69-70
防疫期间,大量公众回归电视媒体,本质上是回归公信力。电视媒体需要在加速融合中进一步提升公信力,把几十年建立的大屏核心优势创新延展至融媒体平台,并不断发扬光大,这也是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陈维超 《出版科学》2016,(6):102-106
经过技术驱动、渠道与平台驱动的发展阶段,基于优质内容资源的创新服务在数字出版产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背景下,台湾数字出版内容从“生产—分发—消费—反馈”等环节全面发生转变:交互式的内容呈现形态、内容产品的多介质延伸、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内容生成与传播机制,以及优质内容资源的服务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14.
媒体的竞争主要是新闻资源的竞争,掌握新闻资源的多寡直接影响着其受关注程度。为此,近年来各媒体在利用"新闻热线"、"手机短信"等通信手段搜集爆料的基础上,纷纷依托报社自身网站开设了"网络爆料平台",让公众通过互联网平台向传统媒体提供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15.
科技期刊公众号成长记:从信息发布渠道到资源整合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静  刘冰 《编辑学报》2016,28(4):388-390
2012年8月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作为炙手可热的社会化媒体,微信公众号很快地成为各大媒体品牌延伸的必争之地,处于数字化转型的科技期刊也不例外.随着科技期刊对微信公众号认知的不断深入,以及微信为公众号提供的服务不断完善,科技期刊公众号在不断成长.科技期刊公众号信息内容从最初的纸版内容的信息重现,转向以纸版内容为基础加之独立生产的适于社交网络传播的内容产品的组合形式.已有科技期刊公众号告别了单纯信息供应模式,进入了信息服务与功能服务相结合的模式.用户导向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特征,功能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增强用户黏度.而在“互联网+”的运作模式下,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更是可以作为一个资源整合平台,盘活平台上个体与机构的各种资源,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文章对这一成长做一总结,并对未来进行展望,以期为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可以打造一个微信的公众号,并实现和特定群体的信息沟通与互动.自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正式推出以来,政府机关、媒体、企业等众多机构纷纷开设微信公众号,以微信公众平台为渠道进行服务的宣传、推广.近几年,一些档案馆在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上作了积极的探索.据统计,截至2015年2月20日,全国有62个档案馆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档案信息服务,为利用者提供档案信息资源,提升了档案信息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7.
金蓓雷 《新闻世界》2014,(4):141-142
今天,微信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无论是商家营销还是感情沟通,微信由于其强大功能以及其广大的受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电视媒体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也要抓住契机,将微信的功能运用到电视媒体的各个环节。本文就微信的发展历程、微信的作用、优势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的兴起、电视媒体的发展等对微信平台在电视媒体的发展状况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媒体类平台,凭借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实现了飞速成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娱乐和信息获取的重要工具之一."把科学带回家"公众号融合线上线下资源,同时积极挖掘社群资源,扩大公众号影响力.本文对"把科学带回家"科普类微信公众号的商业模式进行分析,从客户价值主张、赢利模式、关键资源、关键流程四个角度阐释该公众号所具...  相似文献   

19.
2023年,我国媒体内容生产创新呈现新特征。主流媒体通过聚焦Z世代、利用智能媒体拓宽新闻信息源等方式展开前沿实践,并在互联网语境下不断融入新形式、新感官和新主体的综合思维。融合科普成为新闻传播新动向,数据新闻在节约公众认知资源等方面持续发挥作用。本文结合2023年传媒内容生产实践,从底层逻辑、技术运用、受众需求和社会角色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促进媒体内容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数字技术与大众传媒的融合发展,传播媒介不断变迁。作为自媒体的新生力量,微信公众平台的口号是"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微信公众号的出现,为实现自媒体平台的深度阅读创造了可能。2014年5月8日,财经作家吴晓波开通了个人公众号——"吴晓波频道",旨在打造一条全方位、多媒体、交互性的阅读产业链,以此试水知识型自媒体社区。本文以此为例,分析自媒体时代的大众阅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