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嘉丽 《新闻传播》2014,(2):109-110
<正>一韩流影视的定义以及韩流影视背景分析1.1韩流影视的定义韩国影视作品、饮食、服饰等所有韩国文化风靡亚洲乃至全世界的现象统称为"韩流"。韩流影视则指韩流中有关于电影、综艺节目、电视剧等影视作品的风靡。相比前几年韩流影视的主要势力集中在韩剧的现象,近些年来,韩流影视的传播重点愈加向综艺节目转变,随着我国国产电视剧的不断发展,不少韩剧迷已经向着韩国综艺节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以韩国文化为代表的韩国式的社会生活方式席卷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轮一流行风潮。作为“韩流”推手的大众传播媒介,在此过程中通过物的符号意义和文化的载体身份,将消费主义文化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其运作对“韩流”现象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国人视野的转变。传播内容的消费性倾向以及人们阅读方式的变化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六月热帖     
殷秦 《网络传播》2009,(7):80-81
随着中韩双方的交流越来越紧密,“韩流”和“汉风”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中国人对韩国电视剧、电影、音乐、服饰、家电以及饮食的关注已形成一股“韩流”,逐渐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在韩国,人们不仅对汉语,而且对中国的历史、经济和文化的关注热情也日益高涨。2004年底,世界上第一家中国孔子学院和亚洲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在首尔落成挂牌,今年4月,我陪同我国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先生去韩国访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伴随着韩国影视剧在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广受追捧,综合韩国服装、饮食、音乐、明星,甚至语言、历史等文化元素,形成了“韩流”。“韩流”的风靡,给韩国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反映了韩国在国家文化输出和形象塑造上的巨大成功。在韩国政府的积极扶持下,韩国的国家媒体在韩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上,可谓功不可没,本文以KBS World Radio中国语广播为例,略加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5.
白国龙  高磊 《报刊之友》2013,(9):142-143
陕西方言作为一种地方方言,经过在影视剧中运用这种跨文化传播方式,其文化意义与其本土文化场域内的意义不同。笔者从本文化视域与他者角度来看跨文化传播中陕西方言的意义变迁,认为,当前影视剧中陕西方言所建构的文化更多满足的是“他者”的文化想象,而陕西方言本身在空间与时间上的文化解释,在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中产生了意义缺损和变化,发生了为塑造文化地理拟态环境,增加生活气息,作为幽默元素充当审丑对象的功能性转变。  相似文献   

6.
以韩国歌曲、影视为代表的所谓韩流现象在中国近几年一直长盛不衰,韩国的媒体针对这种中国的韩流现象一直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追踪报道。从韩流现象在中国的传播过程看来,韩国娱乐文化的商品性以及市场推广战略是韩流现象在中国得以蔓延的主要原因。本论文以此为背景,分析韩国媒体对韩流现象的报道特点。  相似文献   

7.
王海峰 《青年记者》2016,(26):53-54
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我国英语新闻媒体需要以提升对外传播效果为出发点,体现出对受众群体文化需求的尊重,并体现出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即实现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的平衡. 英语新闻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漠视文化”现象 我国英语新闻对外传播属于跨文化传播的范畴,因此,重视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是提高英语新闻对外传播效果的关键.与此同时,英语新闻也应当强调国内外受众的接受,从而确保英语新闻对外传播能够获得国际舆论支持并实现对外传播效果的提升.然而,我国英语新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漠视文化”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缺乏对受众文化差异的考虑以及欠缺针对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制约英语新闻跨文化传播效果提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国第三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主要议题是“跨文化交流--文化希身份与文化调适”,会会主题包括“全球化与多元化”、“中国文化的变迁”、“对比研究与文化教学”和“传媒与文化研究”。会议对讨论了全球化与多地凶化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国文化的定型所发生的转变和亚文化之间的关系、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以及国际上跨文化交流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韩流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现象一直影响着国人的日常生活。2012年的一首《江南style》更是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典型个案,《江南style》以其反映现实略带讽刺的风格、符号性的舞蹈动作和优异的传播效果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相似文献   

10.
创制亲近性文本:跨文化有效传播的重要基础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从精神文化传播的文本角度提出 ,创制“亲近性”文本是实现跨文化有效传播的重要基础。这种亲近性主要是指 :文本的表达方式与文化解读者期望的方式相一致 ,与其思维方式相一致 ,与其解读心理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张颖 《新闻世界》2014,(6):110-111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韩流覆盖亚洲并逐渐蔓延到世界,这充分显示了韩国在文化产业扩张上做出的努力。最近几年,韩流在我国电视媒介的传播风头已经褪去,但借助网络渠道的传播依然盛行。在十几年的时间里,"韩流"在中国不但赚得盆满钵满,而且其已经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在韩流的狂热之势蔓延到多个领域的今天,我国自身的文化发展正面临市场抢夺和遭受国外文化稀释的威胁,我国正经受着文化安全的挑战。中国文化安全战略的"守"与"攻"需要我们静观其变,找寻恰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鉴文化智能的理论框架和阅读民族志的研究视角,将博物馆参观者留言行为视为一种带有社交目的的、与博物馆主导叙事进行对话的跨文化阐释实践。研究以河北博物院和国家典籍博物馆两次展览的纸质留言册为研究对象,辅以访谈的形式,提出以“动力-策略-效应”为框架的博物馆参观者跨文化阐释模型。其中,跨文化阐释动力为参观者解读并分享博物馆叙事的起点;跨文化阐释策略是博物馆参观者解读博物馆叙事的具体方法与技巧,既集中反映参观者的主体性,又具有强烈个性化色彩;跨文化阐释效应是参观者解读并分享博物馆叙事值得关注的结果 ;跨文化元认知则指参观者对文化差异与博物馆主导话语的反思。四个概念相互作用,形成与博物馆主导话语相对应的个性化叙事。  相似文献   

13.
Transcultualism一词常被用来描述全球化下日益复杂的跨文化现象,在当前中国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常被使用,并且已被学界普遍接受。但是,研究者对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因而产生了不同的中文翻译,比如“跨文化”“超越文化”“转文化”等。究竟应该如何深刻理解“transculturalism”一词的本质特征,辨析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内涵与意义?本文旨在分析transcultualism一词在西方学术语境中的来龙去脉,以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该词的内涵与意义。本文辨识出这个概念的三个理论脉络,并详细阐述各自的时代背景、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核心主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transculturalism的翻译应该充分考虑到其所勾连的学术语境。文章进一步指出,尽管侧重点不同,transculturalism所对应的三个理论脉络都体现了学者们认识到了文化的共性和关联性,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强调文化的互通互鉴,并看到文化融合带来的新的未来。Transculturalism对我们思考、理解和分析跨文化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但其背后隐含的西方中心主义旨趣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互联网中“洋网红”短视频的走红反映了大众对跨文化传播的关注,这种以他者视角解读中华文化的短视频形成了一个不同文化之间的第三空间,为文化的交流碰撞提供了一个相对平和的地带。通过爬取B站以“洋网红看中国文化”为主题的短视频弹幕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国内观众在第三空间的缓冲下,跨文化传播中用户的文化认同感会增强,跨文化敏感性呈现两极分化以及民族中心主义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5.
杨海洋 《报刊之友》2013,(10):60-61
近年来,从Facebook在全球社交网站中的受欢迎程度可看出,新媒体技术支撑下的“虚拟网络平台”在跨文化传播领域发挥的作用已是显而易见,随之而来的各民族、各种族、各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碰撞、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Facebook上跨文化传播关系的建立过程、运行原理的分析,归纳出Facebook上的跨文化传播的特点,总结出Facebook在跨文化传播互动与融合中的积极作用,并呼吁用户警惕其在“语言霸权”和“文化输出”方面的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化挪用作为文化交流与冲突中的常见现象,一直是跨文化研究的重点。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挪用是一个颇具消极意义的概念,通常被用来指代自身文化环境中的主流文化在没有真正得到理解前被其他文化挪用的过程与现象。长期以来,文化挪用作为批判性术语带有解构主义色彩,其积极意义长期被忽视,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该概念在制造文化冲突中同时也在化解文化冲突,并成为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全面深刻地理解文化挪用能为本民族文化革新与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马静 《新闻世界》2009,(11):124-125
本文分析了消费主义时代背景下电视广告中的女性身体现象,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女性主义的解读,认为在男权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的当下,广告中大量“女色消费”的存在不仅是男性主导的社会文化的体现,更是女性对自己身体自恋与自我规训的悖论即对男性主导的社会文化的无意识依顺。  相似文献   

18.
毛丽丽 《新闻传播》2022,(13):8-11+14
本文在梳理丝绸之路的时空变迁和“数字丝路”的跨文化传播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及跨文化传播的概念解读,分析归纳了丝绸之路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数字文明时代跨文化传播三次重构的表现与特点,尤其对数字文明时代跨文化传播第三次重构的思考进行了阐述。由此提出关于数字丝路跨文化传播变革、创新与重构,集中在媒介媒体的变革与重构、话语体系的传承与重构和传播方式的创新与重构三个方面,并就此展开了重构过程相关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马利红 《新闻知识》2013,(1):77-78,89
美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日益受到受众的力捧,尤其是网络的普及更加剧了美剧的跨文化传播。文章从"美剧热"现象的现状入手,剖析"美剧热"的内外原因,并从文化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巩杰  李磊 《现代传播》2022,(7):119-127
长城作为古老的民族建筑空间,在中外不同的叙事话语中,经过了纪实性、符号化、象征化、消费化和景观化的嬗变,形成了启蒙现代性、共同体意识(民族精神共同体、文化审美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视觉景观想象的文化空间转向。长城影像文化空间见证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民族影像的形象塑造和文化精神的历史嬗变,也试图探寻符号化、图像化和景观化的长城,在全球本土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文化艺术生态中的跨文化传播与传承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