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串"教学是指课堂中依据学生心理特点确定学习层次,将一节课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构成"问题"系列,将教学内容设计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形成、发展和学生思维过程为主线,师生合作互动,从而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2.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分析、预测和实验证明等活动中将知识"向前"推进,通过搭建思维路径、拓展知识深度、提炼观念性知识和整合物质属性等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藉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只懂得传授知识,不懂得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师是不完全的教师。"数学历来有"思维体操"的美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获得知识的本质属性,正确构建数学知识在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达到综合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益智课堂是以益智器具为思维训练载体,以游戏化操作为教学形式,以提升学生思维素养为最终目标。为此,根据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利用汉诺塔器具,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展开小学益智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
小学科学现象教学从问题的提出、探究到问题解决都指向思维的培养,变知识主线为问题主线,采取"问题凝练"策略,促进知识学习向思维发展转化。挖掘探究活动的本质内涵,以"学习单"和"U形学习"为学习支架,聚焦结构化思维,变"浅层学习"为"深度学习";以"深度课堂四特征(内容、过程、方式、结果)"为评价导向,关注与提升学生的思维效能和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5.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创设真实情境,在提出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化学新课标的“情境—问题—活动”板块化教学范式正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而设计,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以问题为导向,使学生通过活动参与,进行知识建构和知识迁移。其中“,情境”要素联结学科问题和学科价值“,问题”要素引发知识建构和深度思维“,活动”要素实现知识重构和知识迁移。基于化学新课标的“情境—问题—活动”板块化教学范式设计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精准提出问题,促进学生产生新认知;精细组织活动,激发学生深入新探究。  相似文献   

6.
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地理主题式教学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引,以整合式的地理学科内容为知识中介,着力于学生思维、能力、情感的有意义发展.主张以"问题的情境化、体验的具身化、思维的批判化、意义的建构化"为基本原则,遵循"筛选深度主题—整合深度资源—创设深度情境—激活深度问题—沉浸深度互动—聚焦深度思维—贯彻深度评价"的实施路径开展...  相似文献   

7.
<正>1.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即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物理学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8.
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思维呈现出简单到综合、具体到抽象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是思维从低阶走向高阶的体现。数学问题链是学生思维进阶、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学习形态。通过找准学生思维进阶起点、依托挑战性学习任务、精心预设师生活动设计问题链,为学生思维进阶提供脉络化探索路径,从而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深入知识本质、促进思维发展,培养高阶思维。  相似文献   

9.
<正>客观现实世界具有整体性、复杂性、统一性等特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认知,也具有整体性和结构性。数学结构化思维,是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把数学问题作为思维的对象,展开结构化思考,从而建构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知识视觉化呈现,是指从视觉层面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并使之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知识,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思维发展目标。知识视觉化呈现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可视化与形象化,从而促进学生把握数学活动本质,形成数学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0.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还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薄弱,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需要借助一定的直观活动。布鲁纳所倡导的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就十分适用于该年龄段的学生,所以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不仅能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涵、掌握技能,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数学的美好情怀。  相似文献   

11.
"问题教学模式" 是以问题为线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集散式"共享课堂以活动为主线,将学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坚持"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原则。组织学生"集散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递进式思维活动、思辨性思维活动,引领学生观察、思考、共享和实践,以集体智慧触动学生增长见识,生成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家国情怀,从而实现以承载学科内容的活动综合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许芹 《物理教师》2013,34(1):25-28
物理课堂应给学生以充分想象、思考、假设、实验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凸显思维活动的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方法的思维过程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索、学习过程等.针对物理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思维"的现象,提出以"对话"凸显思维活动过程,以"实验"明晰思维活动过程,以"质疑"带动思维活动过程等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一、"几何型思维"缺失的现状剖析当下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中较为典型的有:"只见树木不见树林"般的知识孤立化,"这好,那好,全都好"般的习题题海化,"一个萝卜一个坑"般的数学思维定势化和"重重束缚"下的学生创新能力的薄弱化。知识的孤立化是指从直观利益角度出发,将知识肢解、分割,装入各自的"知识罐"中,分别"享用",缺乏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学生练习的题海化,是指对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思维、形成  相似文献   

15.
<正>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强调通过问题探究,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养.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载体、是促进师生交流互动、沟通对话的重要手段.围绕数学知识的结构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整体建构知识体系.问题应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和科学认知发展规律.笔者以苏科版八下"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为例,运用数学问题驱动学生深入思考,揭示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研究函数图象的一般方法,达到授人以渔的优化效果;以思维建构为过程,深化  相似文献   

16.
2011版数学新课标中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以他们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基础为出发点,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数学情境,启引学生积极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我们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合理而巧妙地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把学生渐渐引入问题情境中,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一、设置"悬念",启迪思维  相似文献   

17.
常态的计算教学课堂中所形成的算法,时常以教师"成人化"的认知经验和固有的计算法则直接替代学生的数学思考,抑制了学生"儿童化"思维探索算理的过程,忽略了"数学化"方法的自然建构,丧失了学生"算术"素养的培养和计算技能的形成。因此,数学课堂上"数学化"方法的形成,需要经历学生的"经验现实、认知现实、思维现实"等"儿童现实"的"儿童化"思维的过程,数学思考才能直接抵达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思维起点以及动手操作等儿童认知。如此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实现"数学化"的自然"蜕变",数学知识才能真正实现从"儿童化"思维到"数学化"方法的自然建构。  相似文献   

18.
<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了活动型学科课程是学科内容以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通过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把评价量表纳入课堂观察不仅能评估学生解决不同复杂程度情境问题时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还能观察教学过程中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观点表达能力及核心素养的呈现水平,以及学生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理性思  相似文献   

19.
为回答学科素养如何在教学中落地的问题,本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强素养""重分类""筑路径"的微观化教学设计思想,即知识类型是教学活动设计的逻辑起点,不同类型的知识需要不同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生,帮助他们达成预期的素养目标。其本质有三层含义:一是知识根据其属性进行分类,融合在活动设计中,表现出其"微"的形态,如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二是学科素养持续形成于活动过程中,一系列的活动实施表现出的"微"路径,如文本体验活动、意义抽象活动、过程操作活动和思维加工活动;三是"微观"操作追求知识的精准分析、活动的高度匹配与目标的高效达成,"无数"的"微"实施才能建构起学生的学科素养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就思维发展来说,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这是思维活动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思维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教育只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因。作为中学生,其主导活动是学习。而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它对学生思维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思维发展的影响上,即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动机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增进,直接推动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两个方面。学生知识的领会和积累,技能的掌握是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