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新闻不容易写。不少经济新闻干枯乏味,干巴巴的数据、干巴巴的措施,还有让人似懂非懂的经济术语,让人看了打瞌睡。以致许多读者对我们各类报纸的经济报道颇有微词。 但是,只要记者用心探索,就会有所突破。研究大量成功的经济报道,并结合近几年自身的探索,笔  相似文献   

2.
经济新闻怎样才能让读者喜欢看?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在保持指导性的同时,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人的因素”注入到经济新闻中去。所谓“人的因素”,就是在经济新闻写作中,要改变干巴巴的数字堆砌、工作简报、成就回顾等写作方法,而要把人摆到重要位置上来写;在题材选择中,要尽可能选择与人(读者)有关的内容来写。  相似文献   

3.
把经济新闻写成美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新闻能不能与美“汇合”呢?回答是肯定的。法国小说家福楼拜曾由衷地感到:“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汇合’。”经济新闻要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感染人”这一目标,就要求新闻记者在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经济事件和人物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写成美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将经济新闻写成可读、可感、可知的美文。一、红线贯串、形象生动。搞经济报道应该像搞科技等报道那样从技术性和业务性中跳出来,以人们可知、可感形象…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新闻界,有人大胆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种新闻理念在国外媒体中一直受到推崇。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德希尔瓦认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常常有读者批评我们的一些新闻写得干巴巴,可读性差,影响阅读情趣。有什么办法能使严肃的政治新闻活起来,又怎么能让经济新闻中枯燥的数字"跳起舞来",科技新闻中抽象概念的形象地再现?在报道中加入一些人情味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党报新闻与读者胃口 可以这么说,处在报道组这个位置,所写的新闻大多是投向机关党报的。在这些新闻中,一般来说,工作报道比较多。 那么,怎样处理好党报新闻与读者胃口的关系,使我们所写的工作报道既能被报纸采用,又能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呢?笔者认为,要在增强工作报道的新闻性上下功夫,亦即努力反映读者关心的“亮点”,将干巴巴的工作报道写“活”。例如今年3月,与往年一样,普陀区推出了几个实事项目。我粗略了解后,觉得事情倒  相似文献   

7.
时下,创新被称之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新闻报道中,创新也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平面媒体多年来的报道面孔多是冷冰冰,硬邦邦,干巴巴,被读者称之为“鸡肋新闻”。新闻报道如果没有自身特点,那么在激烈的竞争中注定要失去优势。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的背景下,媒体做好经济企稳回升宣传、增强各界的信心意义重大。但是长期以来,许多经济报道因为运用的数字和专业术语太多,使得文章中到处是“干巴巴的数字”和“抽象的解释”,让读者看得费劲,以至于有了“内行不过瘾,外行看不懂”的尴尬现象。  相似文献   

9.
毛毛 《新闻知识》2000,(9):43-4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与其他事业一样得以快速发展,在国际上获得了应有的位置。这同时也拉动了国内各新闻媒体的体育报道。当前,体育新闻、社会新闻和文化新闻已成为晚报及都市报的三大支柱。如何让体育报道成为读者阅读时的首选,不仅靠体育热点抓读者,而且要求体育记者努力写作,把体育报道写的更为精彩、生动。 体育报道“质量”的体现,包括许多方面。就写作方面来说,不外乎“描绘”二字。干干巴巴,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文字。尤其是在报道文章中的开头也是如此的话,无疑会令读者讨厌。久而久之,记者和报纸的信誉便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增强言论的可读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作者要让笔端饱含激情。无疑,言论以说理为目的,然而,“文章不是无情物”,言论亦然。言论作为报纸新闻体裁的一种,它不同于红头文件。文件具有强制性,非读不可;而言论却要吸引读者去读。言论只靠干巴巴的说教,读者可以不看,或者硬着头皮看了,却不动心。因此,言论要能调动读者的阅读欲,不光要以理服人,而且要以情感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发挥言论的教育作用,非先调动读者的感情不可。这就要求我们在写言论时,要“笔端常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报道课题。那么,我们的报道怎样才能写活,让读者、听众喜闻乐见呢? 笔者认为,经济新闻要写活,关键要着眼于人,要从人的角度人手,写出这件事和人们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一提经济新闻,一些人总把它与“枯燥”划等号。其实经济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经济报道的枯燥是因为报道没有着眼于经济生活的主体——人。1992年,美国《费城问询报》一组题为《美国,哪儿出毛病了?》的经济报道刊出后,读者纷纷要求重印,报社重印37.5万份  相似文献   

12.
党报要增强可读性,就应该让党报的经济新闻“活”起来。“活”即是新,“活”即是深,“活”就是不仅注重微观经济报道,更注重宏观经济报道与分析,“活”就是使党报的经济报道更加贴近时代脉搏,更加贴近市场,更加贴近读者。经济报道只有做到三贴近,在新、深、快上做文章,才能“活蹦乱跳”,吸引读者。 要求经济新闻“活”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为此,许多党报尝试着办起了经济特刊,加大经济宣传报道力度,追踪市场经济热点,党报创办的经济特刊,满足了读者急于了解党和政府在市场经济初始阶段的重大方针和举措,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大量的经济信息,各个层次的读者从这类经济特刊中都能程度不同的有所获取,使得党报的经济特刊成为读者竞相传阅的报纸。  相似文献   

13.
张利文 《军事记者》2003,(10):26-27
与突发性事件报道相比,工作报道因为涉及的大多是问题观点、经验总结等抽象的东西,容易写成材料式、教条式、解释式,往往令人感到枯燥乏味。如何增强工作报道的可读性与可信性,真正挖掘工作报道的独特作用并展现其独特魅力,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让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工作报道,让娓娓道来的故事代替板着面孔的说教,让亲近随和的平视心理代替高高在上的俯视心理,一句话,使新闻更具人情味,才能使部队工作报道更加贴近读者,实现作者与读者的“零距离”。有“人”无“人”大相径庭无疑,新闻要通过事实来传播信息,但事是人做的,人和事有…  相似文献   

14.
《郑州日报》2006年7月1日全新改版,提出打造高品质都市党报的理念,我们的想法是让报道的政治品质、内容品质、形态品质高一些,改变党报报道的惯性模式,让时政报道突出一个“活”字,经济报道突出一个“深”字,社会新闻突出一个“正”字,新闻评论力求一个“透”字,文体新闻突出一个“靓”字,让党报的新闻报道必读、可读、耐读,用高品质的新闻影响读者、引导读者。  相似文献   

15.
一、抓眼球,提高科技新闻的关注度。科技新闻要提高关注度、抓得住读者的眼球,必须用形象、浅显的语言,当好“翻译”,同时,还要抓好人的报道。有些报刊上的科技新闻写得干巴巴,味同嚼蜡,是受了学术文章的影响科技新闻也要讲究开门见山,突出重点,注重形象,因而要尽可能用一种轻松、活泼的语言,以引起共鸣,达到共识。徐迟先生写《歌德巴赫猜想》,如果不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写,且极富文采,恐怕绝大多数人都看不懂,也不会感必趣。所以,一个优秀的科技记者就像一个好翻译。  相似文献   

16.
经济新闻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都比较硬,概念、数字的堆砌看了让人头疼,如何让经济新闻实现软着陆,让读者易于接受,易于被打动,这就要求作者要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化“生硬”为可读、易读。笔者根据工作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7.
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新闻工作中处处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已成为评判新闻报道是否成功的价值标准之一。但长期以来,在经济报道中,或是“经济概念+数字+例子”,或是“生产过程+生产措施+例子”,内容枯燥,形式呆板,缺乏人气和灵气,令读者望而生厌,因而经济新闻的价值也在读者心目中大打折扣。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一、写经济新闻理念上要有人本思想写经济报道,记者要带着人本思想观察社会、反映现实、揭示本质,用心灵去写作,用人性去报道。2005年7月11日,中…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各家报纸都十分重视新闻摄影工作,新闻图片在经济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它对读者的吸引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有些新闻图片已经形成一定格式,影响力赶不上文字。那么,作为基层党报,如何运用新闻图片,力争在经济报道中有所突破、创新,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呢?一是要见物更要见人。当前经济摄影报道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物的表现比较弱,一些经济新闻照片要么“见物不见人”,画面里不是厂房,就是机器;要么就是“机器加人”,虽然画面里也“见人”,但大多是一种缺乏活力或被淡化的人,他们往往成了某种物的陪衬…  相似文献   

19.
《郑州日报》2006年7月1日全新改版,提出打造高品质都市党报的理念,我们的想法是让报道的政治品质、内容品质、形态品质高一些,改变党报报道的惯性模式,让时政报道突出一个“活”字,经济报道突出一个“深”字,社会新闻突出一个“正”字,新闻评论力求一个“透”字,文体新闻突出一个“靓”字,让党报的新闻报道必读、可读、耐读,用高品质的新闻影响读者、引导读者.  相似文献   

20.
经济新闻是新闻报道中很重要的一类报道题材。那么,怎样让经济新闻变得有份量、有看点、有读者缘?笔者认为,作为第一线的新闻记者,应义不容辞地深入到市场中去,去“钻”市场。只有“钻”市场,才能跟上时代潮流,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才能发现、提供、采写出带有指导价值的经济新闻。具体而言,就是要注重经济新闻角度的个性化、形式的生动化、语言的平民化,赋予经济新闻生动、鲜活的特性,使经济新闻“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