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上是相近的。这是人的共性。由于每个人在先天条件、后天环境影响、接受教育内化过程上的千差万别,反映在脑力与体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具有一定共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个性。素质就是这样一个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素质教育遵循学生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的客观规律,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但并不排斥个性。恰恰相反,它强调个体差异。强调的是在个性差别基础上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彻底解放。个人才华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
如何使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并不断走向深人?我校以“坚持全面育人,培养特色人才”为办学宗旨,以“夯实基础,发展个性,学会创新”为教育模式作了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个性教育的理性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素质是相近的,这是人的共性。由于每个人在先天禀赋、后天环境影响的不同,以及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的千差万别,反映在脑力与体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具有一定共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个性。素质就是这样一个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发展个性特长.而近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由于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生活环境、教育的不同,在个性特点上有一定的差异,其兴趣、爱好、才能更是千差万别.承认并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特长,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强调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的教育,它不只是要求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也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性提高.  相似文献   

5.
一、素质教育及特点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思想,它与技工学校的以技能教育为主的教育不同,它强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的身心素质获得全面发展,这里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林乐香如何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是当前教育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的含义。素质,一般是指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  相似文献   

7.
一、抓好中小学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是:第一,“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挑选人,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发展人。第二,“应试教育”重书本知识,以考试分数评定质量高低,而素质教育重能力培养,强调使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质量。第三,“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它是在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它是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第四,“应试教育”注重人的共性,忽视人的个性发展,而素质教育兼顾共性和个性,更注意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第五,“应试教育”为适应升…  相似文献   

8.
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它是通过人的生活道路而形成的。每个人的先天禀赋、环境影响和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千差万别,个性千差万别,造就会产生不同个性的作文。因此,注重在作文教学中的个性培养,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都指出:“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强调了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然趋势,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根本。 人的素质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后天素质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家庭,社会及学校的影响和教育下形成的。学校教育在人的素质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根本作用,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必须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必须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素质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素质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同时又得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行有教无类,素质教育是使学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和不断创造能力,在每个学生的各种因素相互达到最佳结合时,可以使他们潜在的本质激发出来,在各方面表现出惊的成绩。而不是一个单方面的专才。所以,如果只重视考试知识教育,就必然将学生培养成只会升学的机器,可以预测将来当这批人步人社会,无沦是他们的工作质量,工作成绩,或是生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都将对社会难以适应。  相似文献   

10.
一、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要义是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地发展。也就是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重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多种因素,人的个性千差万别。让学生主动地  相似文献   

11.
和谐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因为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真正的全面发展必然是和谐的。而且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和谐教育与个性发展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因此,和谐教育与个性教育始终是相互伴随、共同实施的。一、和谐教育应确立的基本观念和谐教育的本质是指学生主体及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当确立如下和谐教育观念:一是德才兼备观。德才兼备是古今中外的教育者对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谐教育在德才关系上强调德与才的平衡发展,既不重德轻才也不重才…  相似文献   

12.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提高与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和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使人的天赋素质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的同时。对先天素质上的某些缺陷或不具备的方面.通过教育和实践获得某种程度的补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人的后天素质获得充分的发展,以达到人的整体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包括身体素质教育、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和社会素质教育七个方面。我们应当完整地把握这七种素质教育,全面地协调发展各种素质,  相似文献   

13.
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人格教育理念成为当代教育目标理念创新的思想先导,而我国的素质教育实践也日趋强调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早在1995年已经开展了“素质个性化”课题教育实验.开始了对人的全面发展共性与个性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一、素质教育是充分伸展个性、张扬人性、实现创造性的教育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人与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特质综合体.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素质组成的要素,它包括先天自然素质(先天禀赋)和后天习得的特质(社会素质).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此问题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本文不作赘述.  相似文献   

15.
略论素质教育的几种外部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过十来年的探索与实践,素质教育的内涵已取得基本的共识: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发展与培养人们(学生)先天特点和后天品质即素质的教育。而为了进一步揭示素质教育的性质,谈谈它与全面发展教育、个性教育、基础教育等三方面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16.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人与人的基本素质是相同或相近的,但由于每个人在先天禀赋、环境影响和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方面的千差万别,必定会具备无限丰富、差异纷呈的个性。因此,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一、抓住课堂,巧启发,使个性展翼1.多设计开放问题。在问题设计上,应摈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  相似文献   

17.
大学素质教育中若干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我国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在高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追求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二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有很强的互补性,统一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上;三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二者应当而且可以相互沟通并融合的,以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地位和作用梁建风从遗传学角度上说,素质是人的先天生理特点;但是从教育上说,“素质着重表现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至于素质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和个体...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写作素质教育,可以从多学科、多层次、多方面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揭示写作素质教育的基本规律,探索对中学生实施写作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形式和方法,全面快速地提高中学生写作素质教育的效益。一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素质是作为主体的人,在一定的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经长期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身心品质。这一提法强调了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能力与素质的密切关系。指出在素质教育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能力应重视素质的自然前提条件,但不应“唯素质论”。强调了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和个性发展教育和谐统一的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