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已经是夜深,于童童还坐在小书桌前,皱着眉头,因为他明天要交一篇作文,现在脑子里还是空空的,想了很久,还是写不出一个字来。他为家里没有作文“参考”书而烦恼!他又想:“嗨!我要是有一种能克隆作文的机器,那该有多好!只要看个作文题目,就,就能……克隆出……”于童童想入非非,不知不觉地瞌睡起来……  相似文献   

2.
近读《初中生》杂志的几篇“千金作文”,不禁拍案叫绝!“千金作文”可谓字字表真情,句句写实感!这样的作文,在当下学生报刊上已很难见到.《初中生》不惜重金征集,刊发真情作文,引领真情写作风向,这种敢为人先的举措和行动,可喜、可贺而又可贵!欣喜之余,我再次想起了作文的“有意思”和“有意义”这个命题,想到了当下中小学作文堪忧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一、准确把握“能写” 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有较深体验较深感触的内容,学生应该“能”写,反之则不“能”写。但有许多老师在执行中常常发生偏差,为写一篇参观记,把学生带到工厂,排着整齐的队伍转了一圈,就要求学生能写一篇像样的参观记来。严格地说,这样的作文学生不能写,且不说“整齐的队伍”参观所带来的种种局限,单说儿童的天性,他们能走到一处,就能记住这一处的精彩所在?让城镇学生写钓鱼,写学游泳,写种蓖麻;让农村孩子写参观工厂,游览动物园,写玩电子游戏机,显然都有悖于学生实际。 学生究竟“能”到什么程度,大纲上有明确的说明,强调要“有中心,有条理,”对于学生的作文,不能求全责备,学生作文有中心了,尽管废话多了些,学生作文  相似文献   

4.
教了几年语文,深感作文教学难。每次作文课,学生头痛,老师也头痛。课堂上老师苦口婆心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看了《山东教育》刊登的教师“下水文”后,受到启发。我觉得“下水”指导好,这是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想尝试一下。 这学期,我担任学校写作兴趣小组辅导老师,把学生组织起来,经过几次学习和练笔,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我的老师》。要求同  相似文献   

5.
分析近两年高考的作文形式,我们发现“组合作文”的比重越来越大。所谓“组合作文”就是“一材两作”或“一题两作”。两篇作文之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一定的依存性。一般来说,“组合作文”中一篇是命题的,一篇是自命题的,一篇是大作文,一篇是小作文,一篇是以描写为主的记叙文,一篇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文。这是一种很好的考试形式,如何作好这种形式作文的备考训练呢?下面谈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材料作文是在传统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从本质上讲,新材料作文依然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材料,但不给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过宽”。  相似文献   

7.
要说“绿色”作文,首先得说说当前作文教学的误区。笔者身在教学第一线,听过不少教师的作文课,了解些语文教师对作文的指导、批改、评讲的情况,有些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主张程式化作文,造成学生学会了“凑、抄、套”,作文不动脑筋;有的老师平时不重视作文,除了布置作文题目外,很少进行作文指导,很少有作文专题评讲,到了考试的时候就让学生背诵《小学生作文选》上的范文,诸如“家庭篇”、“学校篇”、“社会篇”中的篇目1至2篇,以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这种做法违背了作文教学的规律,同时也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创作潜能。不少学生在这样的作文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对写作的兴趣。这是作文教学的遗憾和悲哀。  相似文献   

8.
丁美华 《语文天地》2015,(11):44-4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纵观作文课堂教学,有的让学生作文添加名言警句,每一篇都需要,说是作文的亮点;有的大讲特讲文章格式、模板,规定作文的内容、体裁、段落、开头、结尾的方法,甚至点题的次数等等,大都忽视了文章写作如何有效表达真情实感。教育家于漪说:“作文不只是一种写作技巧,而且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她又说:“如  相似文献   

9.
课题界定 什么是“生活需要式”的作文?所谓“生活需要式”的作文,就是以“生活”为写作素材,以“需要”为写作目的,并把写作过程“演化”为实现某种生活需要过程的一种作文方式。这里,“演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既要把作文演化为“生活”(这里的“生活不是指写作素材,而是指真正的日常生活), 又要把作文演化为“需要”。因此,“生活需要式”作文的第一个特性便是“生活性”。作文所表达的内容不离开生活(包括真实的生活和“虚构”的生活),但同时又把作文这种特殊的书面表达训练演绎为如同饮食起居那样不可回避的“日常生活”。第二个特性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多读多写”这个传统经验受到了特别的重视。从各报刊介绍的经验来看,每学期讲读课文猛增到四、五十篇,甚至七十多篇;作文不是七、八次,而是二十多次三十多次。令人读后,惊叹不已!钦佩之余,又不禁疑窦陡生。这么多的读写量,师生双方究竟是怎样完成的?它是否切实,是否可行?有没有普遍推广的价值?这样的。“多”法,会给学校教育工作的全局造成怎样的后果?宣传这种。“多”的经验,究竟向语文教学工作指导了一个什么方向?……拿初中一、二年级语文教学时数来算一算,每周六课时,每学期十六周,共计九十六课时。学生写一篇作文通常花两小时,则二十篇作文需花四十课时,如果两次作文评讲一次,又需十课时。这样,阅读教学仅有四十六课时,如果要教四十篇课文,则一篇课文只教一课时,这样能谈得上什么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话题作文”,其题材、立意、文体、语言,都有很大的选择空 间。面对话题,不少考生觉得什么都能写,却又不好写,或写不 好。如果我们在仔细审视题目及要求之后,努力使话题作文快 速三“化”,就能较快较好地呈上一篇记叙性的考场作文。 一、把话题转化为立意 把话题转化为立意,这就确定了写作的方向。“千古文章意 为高”,立意是作文的“灵魂”。综观5年来的话题,我们不难发现, 有的话题立意非常明确,如“答案是丰富多采的”“要讲诚信”“心 灵的选择应讲求道义”。有的话题富…  相似文献   

12.
至今,作文教学还是语文教学的“瓶颈”,费时多,近占语文教学时间的一半,收效微,写出较高水平作文的能有几人?在农村中学,一些语文教师自己动笔就少,常以“文无定法”搪塞作文指导(出一个文题,说几点要求;批改时勾三、五别字,一二错句,给一个等第,一篇作文的教学就这样完成了),提及作文教学的质量,又指责前人的教学不到位,学生作文水平低,再听其言辨其声,原来指导者也不清楚如何写。自古来,写文章是件大事,“文章千古秀”。“蓬莱文章建安骨”,历来受到文士的推崇,李杜欧苏不用说了,以文显名的不计其数。读书虽多而写不出文章的则被认为“两…  相似文献   

13.
一位中年老师拿着一本作文,步履矫健地走上高二(3)班讲台,用眼扫视前后,敞开喉咙:“这节课评讲作文。”问了问:“前次做作文,我提出了什么要求呢?”“以‘……情’为题,通过写人记事,抒发出一种真情。”学生齐声回答。“现在,听我读篇作文,想一想合不合上述要求呢?”翻开作文本,一字一顿地读出题目“鸽子情”。学生面面相觑,感到惊奇。接着老师抑扬顿挫地读开了  相似文献   

14.
作文要求“写真实的事”,这已经是个很陈旧的话题了。拿出来重提,是因为当下还有不少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始终走不出“写真实”的怪圈,以至于其所教的学生所写的作文,常常在各类“大考”中得不到其他教师的肯定显得分数平平,反而给学生带来矛盾心理和惧怕心理,这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所不希望看到的。  相似文献   

15.
北大附中副校长程翔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一篇题为《一块手帕》的作文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便当作范文在班上进行评讲。“这篇文章是抄来的!”程老师刚读完这篇作文,一个学生举起手说道。话音刚落,全班哗然。大家议论纷纷,目光齐刷刷地扫向那个抄袭作文的同学。那同学脸绯红地低下了头。面对这突然的变故,程老师停顿了一下,转过话头问大家:“同学们,文章写得好不好?”  相似文献   

16.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04、2、19登了一篇文章,《下水作文利与弊》,作者万继允总结说:“下水作文是定势思维作文的一种体现”,“下水作文弊大于利,实在不可取”。我个人认为下水作文利大于弊,万先生对“下水作文”的看法有失偏颇一、能“下水作文”者,实属完善的语文教师目前语文老师中眼高手低者不少,只说不写者不少,提倡“下水作文”,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下水”而能作文,是身教重于言教、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作风。朱自清就是一位既能讲又能写的圣手,沈从文是“下水作文”的前辈,教学时要议论来一段,要对话写一遍,这比空口说白话形象…  相似文献   

17.
濮铭娟 《现代语文》2010,(7):137-137
一直在思考,怎样让阅读更有引导性,让写作变得有章可循。 昨天的试卷分析因为时间关系没能完成作文的评讲,今天要教朱自清的《背影》,不知如何处理这样一篇教了多少回却教不出新意的老经典,忽然想到可以将“美好的瞬间”一题移植到本文上来,这样既可以解决作文评讲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不少语文教师常困惑于作文教学的举步维艰,困惑于弟子们的写作水平太过低下,困惑于自己不能尽快让学生们大面积、大幅度提高作文成绩。那种无奈、那种茫然、那种苦情,几乎皆然。笔者认为,现在的学生,他们的主要问题不是写不出作文,而是写不出有个性、有思想的好作文。他们的脑海中,思维形成定势,作文形成模式“,僵化的”“、固定的”框框限制着他们,因而难以写出佳作。如果我们借新课改的东风,源掘深“泉”,巧引活“水”,就能够使学生写出一篇篇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一、标新立异灵感现作文教学更离不开创新,它可以给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某天 ,老师布置了这样一篇作文“童年趣事”。一位学生写得不错 ,老师表扬了他。又一日 ,老师布置了另一篇作文 :“难忘的一件事”。这位学生便把前一篇作文的材料改头换面用了个大概 ,读起来倒也有些生动之处。不知哪一日 ,这件材料又在另一篇作文中再次被“录用”。这便是一件材料在多篇作文中运用。对此 ,有些老师认为 :一材多用 ,说明学生头脑灵活 ;或认为虽然文章不够新颖 ,但也还是一篇通顺的习作 ,因此积极加以倡导。对此 ,我却有些不同的个人看法。小学生学写作文 ,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也是一个积累素材 ,为今…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一篇题为“一块手帕”的作文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便把这篇作文当作范文在班上进行评讲。“这篇文章是抄来的。”老师刚读完这篇作文,一个学生举起手大声地说。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哗然,大家议论纷纷,目光齐刷刷地扫向那个抄袭作文的同学。她满脸绯红地低下了头。面对这突然的变故,老师停顿了一下,转过话头问大家:“同学们,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好是好,可是……”“我问的是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不管其他。”“太好了。”老师接着说:“同学们,这样好的文章我以前读得不多,可能同学们读得也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