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是社会的政治革命和文学的文体革命大爆发的时代 ,出现了世界性的诗体解放 ,自由诗革命及自由诗在英、法、德、中等国涌现。英语诗歌的意象派诗歌运动和汉语诗歌的新诗革命是东西方最大的自由诗革命 ,产生了英语诗歌的“自由诗”和汉语诗歌的“自由诗” ,两者的文体特征却有巨大的差异。在“自由诗”的概念上 ,中西方有质的区别 :西方的自由诗是有“诗体”的诗 ,至少建立起了“准定型诗体” ,诗的表面韵律仍然受到重视。中国的自由诗极端地打破了“无韵则非诗”的原则 ,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诗体”。应该改变百年来西方自由诗在中国的称谓 ,将freeverse译为自由体诗 ,还应该把中国的自由诗改称为“自由体诗”。这样才有利于新诗的诗体建设 ,特别是对当前诗坛进行的“诗体重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诗歌历来讲求音乐性。新诗的开创期,为避免自由诗的泛滥,重新确立了格律诗的音乐性。诗歌的音乐美包含节奏、旋律和韵式三个要素,而以节奏为中心,节奏又分为内外两种。因此,诗歌的音乐性包括内在的音乐性和外在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3.
诗词必押韵     
诗词必押韵,无韵不成诗.这是指中国传统诗词而言.至于新诗(“五四”后的自由诗)有许多是没有韵的,那是另一回事了.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大话是: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事情做.”这是徐志摩在一九二六年《晨报·诗刊》创刊时说的话.徐志摩一生在诗艺探索上是个有心人,在创作中不断地创格、创新,追求诗美.在新月诗派形成之初,他与闻一多等人为在中国建立一种“创格的新诗”孜孜不倦,不遗余力.徐志摩和闻一多对新诗有许多一致的见解.闻一多认为作诗是出于诗人的“至性至情”;徐志摩也认为诗是诗人“个性的表现”,感情的升华,来不得一点儿虚假.闻一多提倡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徐志摩则认为“新格式与新音节”是创造诗的形式美的要点,并认为诗“与音乐与美术是同等性质的”.当闻一多的格律说在诗坛上开始出现形式主义的  相似文献   

5.
张明明 《文教资料》2010,(18):69-71
林庚1930年代的诗歌可以分为自由诗与新格律诗两种形式,早期的《夜》、《春野与窗》为自由诗创作时期,后诗人通过对自由诗与韵律诗的理解,提出"自然诗"的观点,转向新诗格律的探索。然而不论是洒脱无拘的"自由诗",还是讲求韵律的"自然诗",林诗诗体的转变与探索并没有影响到诗人在诗情内容与意象意境上的一贯风格,包括"为艺术"的本体取向,意象的化古与融今以及林诗天然存在的韵律美。  相似文献   

6.
论自律诗     
该文是诗体研究。作者把新诗划分为自由诗、新体格律诗和自律诗。文章论述自律诗是半自由、半格律的新诗,对自律诗的由来和规律进行了重点探讨,认为自律诗是新诗的主流,是中国特色的新诗,它成为中国诗歌读者的最爱并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7.
梳理了新学第一个十年中国现代诗学理论的整个概貌,重点考察了早期的白话自由诗到现代格律诗理论发展的历史线索,尤其是以宗白华、李思纯等为代表的对新诗音乐美与自然音节的重视,为以后闻一多的格律诗理论奠定了基础,如果说白话自由诗和现代格律诗论侧重对新诗形式方面的探讨,而以穆木天为代表的“纯诗”理论则对诗歌的内容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询1917-1927年中国现代诗学理论已经崛起,并开始形式多元化的格局,以三、四十年代的诗歌创造与诗歌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带来了文学艺术的春天,促进了新诗创作的繁荣。现代格律诗的探索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程。一九五○年三月十日出版的《文艺报》上,有一个《新诗歌的一些问题·笔谈》,这组文章的前几篇都赫然触及了诗歌的形式问题。肖三说,现在的“新诗和中国千年以来的诗的形式(或者说习惯)太脱节了。所谓‘自由诗’也太‘自由’到完全不象诗了”,他认为“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技巧与形式问题”。在抗战后期就酝酿着格  相似文献   

9.
自由诗漫论     
一诗而有“自由”的名称,那是在五四时代“诗体大解放”中出现的,以后被沿用下来。从五四诗论里可以知道,在新文学里,自由诗最早是对旧体的格律诗而言的。五、七言一类的旧体诗,讲求平仄、音韵、对仗、声律,“诗当废律”,新诗打破了这个“镣铐”,它运用白话口语,诗无定句,句无定字,不讲平仄,甚至不要押韵,“不复  相似文献   

10.
新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主要任务应当是陶冶情性,培养美感。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住新诗的特点,囚体施教,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诗歌,尤其是新诗,除了反映生活高度集中概括之外,还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感情丰富饱满。诗中大都有“我”,即都有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中所抒之情,往往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进入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神会诗人的情性,使学生受到陶冶。二是诗歌具有音乐美,新诗形式自由,音乐节奏多变化,更能表现现代人  相似文献   

11.
沃尔特.惠特曼将从意大利歌剧等诸多方面获得的灵感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新诗风。他用长短不一的诗句,嵌于句中的自然韵律,让诗歌语言的魅力全力呈现。他没有将自己局限在传统诗歌韵律的规则之中,而是动用自己的全部想象与感知能力,使英语语言的乐感呈现于初读诗作之时、回味之际。他将诗歌的音韵与诗意完美结合,从而达到了深化诗歌主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韵文的文体特点,认为从用韵角度点校韵文是非常必要的,而从用韵的角度点校韵文主要应着重于两方面:标点和校勘异文.正确使用标点,一个韵段(义段)结束必须用句号,一般韵段内的一个韵脚字(每两句)后也可以用句号(或分号).古人用韵严格,韵例有定,不容失韵,一般以同韵部或邻近韵部字相押,可据此对韵脚字异文作正确校勘.  相似文献   

13.
“替”有二二替和二四替两种,“失替”是识别词的拗句的唯一标准。对422个词牌中每句平仄格律的统计和分析说明:律句对词的平仄句式的影响表现在,词的句子99%都是律句,将近1%的是拗句。  相似文献   

14.
<诗经>语气词兼有足句、押韵、咏叹和表示句子各种语气等多种功能.辨析<诗经>语气词这种种不同功能,为了解西周、春秋时期句子的语气和语气词的特点提供了较真实可信的原始口语材料.作者对<诗经>语气词动能的研究共写成三篇论文,此为第一篇,论述<诗经>语气词的足句兼表停顿、感叹语气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词原为一种依声填词的音乐文学样式,后演变为长短句的抒情格律诗,其间既有关联,又有不同,这也就使词乐研究与词律研究既同出一门而又有分别。由于曲谱的唱法失传,现代的词乐研究已多非真正意义的音乐研究,而是音乐文献的考释,人们更多地关注词之起源的理论探讨。词律研究也从传统的词谱、词韵的制定,转向领会词之文字声情的声调之学,具有文艺学性质。  相似文献   

16.
《诗经》的押韵是上古音研究的基础,但《诗经》是押韵的这个基本的命题却是个先验的、未被证明的假设。本文收集《诗经》诗句中的末字,统计它们的相逢次数,采用数理统计的手段,证明它们的相逢并不是任意的,然后进一步证明它们的相逢存在读音上的联系,从而证明《诗经》确实是押韵的。  相似文献   

17.
古典诗词以形式精美著称于世。从《诗经》到元曲,古典诗词走的是雕琢之路,其表现是锤炼字词,安排平仄,押韵对仗,样样追求精致。现代诗歌是反映现代人精神世界的高雅手段,为了创新它打破了以往诗词的限制,走了一条隐喻之路,并且在形式上趋向散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是高校历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断句与翻译能力是该课程的任务之一。要正确断句,应反复阅读,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内容符合情理,标点符合古汉语语法和音韵。翻译主要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应坚持“信”“达”“雅”原则。  相似文献   

19.
江有诰《诗经韵读》与王念孙《古韵谱》的用韵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对句末韵字的入韵方式理解不同;对某些句中字是否入韵理解不同;对句末韵字和句中字是否同时押韵理解不同;对某些句子或篇章是否有韵理解不同;对某些篇章韵例理解相同,但对入韵字理解不同。通过比较发现,总体而论,江氏和王氏在研究《诗经》用韵上各有得失,江氏之得远远多于王氏。相较而言,江氏对韵和非韵的辨别,比王氏高明;江氏比王氏更注重同篇各章在韵式上的整齐性;江氏在分析句中字是否入韵时,较王氏谨慎;江氏对某些句子或篇章是否入韵的处理,较王氏有道理。  相似文献   

20.
"双重乐感"培养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实施,必须以教育者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本质的正确认识为首要前提条件。中国音乐教育中"双重乐感"教学,在内容方面应主要侧重于对中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包括其中极其多元的"乐感")的重新获取,其次是对欧洲和北美以外的"非欧音乐"资源的获取。在方法论方面应主要侧重于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本土化与特色化,对文化(音乐)人类学的"田野工作"(Field Work)方法的采纳,和大力加强学习者的多元音乐行为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