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姚,这彩电颜色不对劲,你帮忙看一下吧!”“老姚,我这VCD出毛病了,你给瞧一瞧?”这个老姚就是某团电影组三级士官姚帮华。几年前,有个连队的空调坏了,几个老电工摆弄了好几天都没有修好,没料到他仅用半天就把故障排除了。从此,他成了团里家喻户晓的人物。姚帮华入伍第一年在  相似文献   

2.
·七彩岁月· 难忘笔耕第一篇 □姚天征   那是 40年前的事。当时,我在中央第二中级党校学习回来,在西安某工厂负责政治思想工作。有个学徒工星期日进城看电影,在五金商店门口碰到一位农民,带着已坏了的柴油机零件,买又买不到,修又无处修,正在发愁,那个“爱管闲事”的徒工问明情况后,知道是农村抗旱急用,就把老农带回厂里,用了一下午时间,在元车上旋了个新的零件。夜里这位青年跑去找我说:“我不该私自将车间门撬开,给农民老大爷加工零件。违犯操作规程,来向领导检讨。”我听后,因属特殊情况,没批评反而表扬他做得对,做…  相似文献   

3.
这个故事是一个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想写的。他叫黄伊,他向我借了两部书的相关档案,一部是《尘埃落定》,一部是《历史的天空》,他说他想写本书,类似“好书的故事”。我知道,他当编辑几十年,编过《红岩》那样的好书,他该是有些心得的。那天还和他谈过一些书事,看他劲头十足兴奋异常。几个月后,看到社报栏朴素的讣  相似文献   

4.
我们这次拍摄《还你一世情》,并把卞少辉确认为片中的主角,出于一个比较偶然的机会。一次,在拍摄收藏石头的一位老人时,他给我们看一份1991年的《西安晚报》,因为上边有他收藏石头的一篇报道。而我在看报的时候,注意到报道旁还有一条消息,说一个叫卞少辉的青年工人,一次在灞河救出了三个落水儿童。当时我们并没往中国家庭上想,只是想给栏目再拍个节目,就去找这个卞少辉。厂里的同志介绍说小伙子挺不错的,还把卞少辉也曾被人从灞河里救过,而且把救命恩人赡养起来的情况向我作了介绍。我当时一听,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  相似文献   

5.
50多年前在上海老西门中华大戏院附近总是出现一个小男孩,他常常盯着琳琅满目的电影广告流连忘返,他多想进去看一看啊!可是他家里没有钱。后来这个戏院一位善良的老职工让小男孩每个星期日来帮助分发电影说明书,只要不是客满,发完了就可进去看电影,就这样男孩走进了电影院,从此迷上了电影,这个小男孩就是我。  相似文献   

6.
有一件事,过后多年想起来都让我感到内疚。那是1986年,我在阿克苏驻站,就住在记者站的小院里。有一天,记者站来7位老人。他叫什么名字,长的什么模样,事隔这么多年我已经完全记不得了。只知道他找我这个“新疆日报记者”,是希望借助党报的力量讨还公道的。从老人的叙述中,我知道他数天前为一桩纠纷,受到当地执法部门某些人十分粗暴的对待。当时我脑子里的念头是:“这种事管不了”,“写了报纸也未必能登”,结果几句话就将老人给打发走了。事实上,就算当时自己当记者的资历尚浅,调查一些复杂问题的功力也欠缺,但至少可以请老人…  相似文献   

7.
“我们想知道什么?”作为一名记者,动手就与“W”打交道,成年累月在外面跑,寻找、采写自己认为受欢迎的新闻。当服务对象认真地向我提出文章开篇这个问题时,我还真感到不甚明了。前不久,笔者在秦巴山区进行了较长时间的采访,遍询采访对象“想知道什么?”相对于社会,征询范围无疑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们的回答对我这个过去只顾埋头拉车的人还是很有启发。杨吉荣,汉中地区行署专员,是一位在山沟里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干部。说起新闻,他闭门和我聊了两个小时,意犹未尽。“汉中地区干部都知道我的一句老话:职位不会给你智慧。只有职位没有智慧只能维持半年,有职位  相似文献   

8.
雍城邑     
在夜色迷离,暑气微醺中,我收到一条短信:若无事请到雍城邑来。在西安我已经呆了20多年,不算老西安,但是也没有我不知道的地方。然而这个雍城邑却真让我找不着北。短信来自我的朋友,他属于这座城市中志得意满的那一圈时尚人士。圈中人的夜晚生活总是与茶楼酒肆纠缠不休,经常半夜短信:喝多了,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个兵     
张勇手 《档案天地》2011,(11):4-7,47
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很幸运地来到部队.又在部队里面长大成人。1957年,我们从朝鲜回到国内,那个时候八一厂要拍电影,到我们部队去找演员。那次他们给我拍了一些照片.我试了一遍戏后他们就走了。这对我而言是个很偶然的插曲。我也没在意这个事。这之前我和电影的经历就是看过两部电影.  相似文献   

10.
赵德铭 《今传媒》2007,(8):58-58
在说这个题目之前,笔者先说一件亲身经历的事. 在我所居住的东侧骊山上,有一个小山村,开办起了农家乐.他们想让我把其报道出去,以便让外界的人知道,来他们这儿乐一乐.因为这个小山村如今仍十分贫困,我便满口答应了,他们也十分地感激.  相似文献   

11.
山东电视台《道德与法制》节目主持人阿震博状告山东海阳市人民政府侵犯名誉权一案,是我国第一起新闻记者起诉政府侮辱、诽谤、侵犯名誉权案。最近,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海阳市人民政府败诉。作为原告,胜诉后的孙震博依然有许多困惑,但他认为── 我知道我必胜无疑,但是当判 决书送达的时候,我还是找了一间没人的办公室,仔仔细细地把它看了一遍。 我选了一种比较累的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起诉山东省海阳市人民政府,那是1998年冬季的事,而法律让这个案子的被告低头认错,已经到了两千年的第一个春天,耗了一年多。我…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初冬,我从天津专程去探望恩师戴文葆先生.他在电话里说,最近身体不大舒服,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我心慌,急急地赶去.一推开门,戴老正在笑眯眯地等着我.他高兴得很,两手推着我的双肩,硬把我按到客厅里的旧沙发正座上."这几天学校怎么样?"老人忙不迭地问.我知道他时时刻刻都记挂着我们,每隔几天,总会有他的信或电话到天津.多少年来,我一直想,老人家这个南开的特邀教授真是当到家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他都牵挂.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爱好者》月刊即将正式出版的时候,我去北京访问了戴邦同志,请他就办好新闻业务刊物问题谈谈想法。我们坐下来后,他把上午我留给他的《新闻爱好者》简介拿出来说,我看你们要办的这个刊物,栏目设计不错。当我告诉他《新闻爱好者》是由《河南日报通讯》改刊,仍然是月刊时,他笑着说,这很好,刊名挺贴切,希望你们下功夫办好这个刊物。戴邦同志今年68岁,刚刚辞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职务,专心致力于《大百科全书》新闻卷的撰写和组织工作。他说,这本书条目很多,难度很大,是很费功夫的一件事。本想腾出手来写一点别的东西,但是现在还办不到。  相似文献   

14.
当电影《英雄》炒作得火爆的时候,报纸不断说张艺谋如何把《英雄》的拷贝把守得像是进了“二战”集中营,网上说记者在张艺谋讲话时频频打手机以示不尊敬,而一贯以前卫为楷模的《三联生活周刊》更是连篇累牍地给《英雄》发难,对电影的质量评头论足。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去看电影《英雄》。 就是这个看《英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我一直羡慕记者这个职业,一直为不能成为这个队伍中的一员而遗撼。笔者想起了1998年紧张的长江抗洪前线上,一位摄影记者为了能在高处拍摄抢险场景,便向一位农民借梯子,当他掏记者证给这位农民看时,这位农民却说:“不用掏证了,这会儿到这里来的,绝不会是冒牌的,除了解放军,就是你们记者了。”一句话,说得这位记者热泪盈眶。人们这样爱护和信任我们的记者,是因为  相似文献   

16.
好久没有到北大街了,远看文轩的门前冷冷清清,走近门前才发现文轩不知道什么时候关门了.由此,我忽然有了想写点什么的冲动.在我的心目中,四川文轩西安书城之所以是书业的一颗明星,是因为,四五年前四川文轩书店的出现,着实让业内和周边的书店,有了不小的震动.从政府的管理部门,国有新华书店、民营书店,无不把这匹闯入西安的黑马,视为一匹来分享西安图书市场这块蛋糕的狼.西安人都习惯了称四川新华文轩西安书城为四川文轩或文轩.  相似文献   

17.
编辑这一行的职业道德究竟是些什么?这里,我不打算在理论上阐述它的重要性之类,而想就我所接触到的我国前辈作家、编辑家、出版家们在编辑方面的嘉言懿行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总要看一遍”当编辑就要看稿子,这是编辑起码的任务和职责。老一辈编辑对这个“职责和任务”是看得很神圣的。已故作家、《收获》杂志编辑靳以1957年曾对《文艺报》的一位同志说:我虽然做了多年的编辑工作,也谈不出多少经验,但有一件事,至今想起来问心无愧:我没有埋没人才。不论是谁投来的稿件,不论是长篇短篇,我总要看一遍,一个编辑,有了这样  相似文献   

18.
我觉得王家卫是一个很松弛的导演,他的电影从头至尾散发着自由的精神。很多演员一方面都很想和他合作,但真的与他合作了又感到无所适从,因为他的电影拍摄前没有一个完整的剧本,甚至他自己都不能肯定第二天会拍什么。观众在看他的电影时,根本不知道故事下一步的走向,叙事指向沿着一条漂亮的曲线滑行,丰盈、自由、无迹可寻,像章鱼一样,有很多触角,自由地向外舒展与浮游着。这完全是想象力的胜利。《重庆森林》没有像《春光乍泄》一样,在国际影坛赢得巨大的声誉,但我觉  相似文献   

19.
赵贵急急走了进来,禀报:“老爷,我们已将你死的消息传遍了太原城。”张百万一听,大喜,连声叫好:“好!好好好!”管家试探着问道:“老爷,难道你真要装死?”张百万说:“事到如今,我不装死能行吗?那狗官借和尚被杀之机,想吞下我的半个家业!昨个他给我定了5大罪状,想洗清哪一条也得一万两银子!这个狗官,每遇到案件都是故意延缓案情,拖着不办,而是吃了原告吃被告,想点儿生法儿捞银子。不过也好,我今年已六十五岁,人间的事看遍了,阴间的事儿一点儿也不知道。现在那狗官向我狮子大张  相似文献   

20.
去年6月份的一天,一位茌平的农民在电话里告诉我:"我想给你说一声,你的文章里,有一个字写错了." "什么字?"我问. "一个是非的是字,你写成事情的事了."他说. 错了就错了呗,又不是看不明白.我有点不高兴,但还是装模作样,用感激的声音说:"没想到你看得这么仔细,谢谢你,感谢你对我们报纸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