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需点一只香炉,才肯娓娓道来的人恐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唯有民国倾城才女张爱玲做的出来。一位灵魂有香气的女人,也许正是因为她的洞明世事,所以故作冷漠而终究也无法掩饰高出不胜寒的内心孤寂。簪缨世族,凄凉经历。作为李鸿章的曾外孙女,从小生活在清末民初的老洋房里,拥有贵族血统的张爱玲掩饰不住内心的孤傲,她曾有这样一段清冷的描述:"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张爱玲的父亲曾经  相似文献   

2.
吕静 《新闻爱好者》2011,(16):128-129
通过张爱玲原著与改编作品的比较,对小说与影视作品在艺术形象塑造、情节设置、氛围营造、冲突设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客观的分析,对因不同媒体而产生的传播效果及影响力的差异进行科学的解释,通过张爱玲的个案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找到影视剧改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要求,同时,令更多的文学名著与电视作品更好地结缘。  相似文献   

3.
陈虹 《新闻界》2007,(4):83-85
冲突是真人秀节目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方面,冲突是维持节目有吸引力的关键和推动节目叙事过程的动力,另一方面,不管是人与环境的冲突、人际间的冲突还是人的内心冲突在真人秀节目中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张爱玲原著与改编作品的比较,对小说与影视作品在艺术形象塑造、情节设置、氛围营造、冲突设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客观的分析,对因不同媒体而产生的传播效果及影响力的差异进行科学的解释,通过张爱玲的个案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找到影视剧改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要求,同时,令更多的文学名著与电视作品更好地结缘。  相似文献   

5.
在本文中,社会冲突专指与灾难相联系的社会矛盾的非常形态.人为灾难是灾难中的一部分,是由人为因素所造成或导致的灾难.人为灾难报道由于与社会冲突有着更紧密的关联性,因而其难度远甚于自然灾难报道的难度.从事人为灾难报道,记者必然面临如下三种冲突:一是自身与人为灾难责任人之间的冲突;二是受害者或其亲属与责任人及深层次相关人之间的冲突;三是记者本人的激烈的内心冲突.在以上三种冲突中,前两种属社会冲突的范畴,后一种则属于个人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6.
《出版参考》2010,(5):53-56
《富矿》本书是一部中国苏北农村(煤矿)变迁史。成功地展现了城乡文明交错背景下的人物内心的冲突和焦虑,成功地对两种文明所发生的冲突进行清理和反思,在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隐藏在生活表层下的丑恶和浑浊。  相似文献   

7.
电影《七月与安生》的成功源于它就像是现代的一个寓言,抓住了每个人内心脆弱的神经,七月与安生是个矛盾的混合体,二人分别折射出了每个人内心里的不同人格面,二人的结合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每个普通平凡人。每个人不仅体验着由于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时空挤压所带来的外在焦虑感,同时感受着自我内心里经受着的折磨和冲突,而这一切都具体化为七月与安生纠缠交织的一生。  相似文献   

8.
许镓之 《新闻世界》2013,(6):276-277
本文从外部和内心两方面分析了影片《她比烟花寂寞》中的矛盾冲突。影片通过精心设计的主人公在事业、爱情、亲情方面的矛盾冲突来架构故事,推动剧情,展示人和社会。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张爱玲与庄信正往来信函发现,庄信正视张爱玲为导师,不但尽可能地为张爱玲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和支持,还为张爱玲的写作生活提供方便和建议;张爱玲则视庄信正为信得过的朋友,毫不保留地对其付出了自己真挚的友情。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张爱玲的浩瀚资料里,张爱玲胞弟张子静和台湾季季女士合著《我的姊姊张爱玲》一书的可信度较大。姐弟俩仅相差一岁,又有较长的共同生活经历,对于张爱玲的早年生平,除了她本人不多的几篇自述性散文外,《我的姊姊张爱玲》提供了旁人无法提供的珍贵材料。张爱玲就读的第一所学校黄氏小学,是她西式教育启蒙的起点,对其一生的思想和文学创作有很  相似文献   

11.
淳子 《图书馆杂志》2011,(6):97-104
淳子,上海女作家,著有散文、小说、剧本等200多万字;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主持人。 1993年,跟随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剧组,遍寻张爱玲在上海的足迹,进而发现张爱玲的作品竟是一张活生生的城市地图,于是,饶有兴趣地把张爱玲与城市的关系作为一门显学来把玩。  相似文献   

12.
从上世纪50年代第一本英文张爱玲小说问世却未能如愿出版,到本世纪初英译张爱玲小说的集中出版,张爱玲小说在西方英语世界经历了一个从默默无闻到备受关注的过程。本文探讨了21世纪张爱玲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历程,分析了这一特殊传播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王侠 《兰台世界》2012,(22):95-96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均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精品之作。除此之外,熟谙英语的张爱玲也向国人翻译和介绍了许多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之一便包括美国知名作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且被认为是该部小说的首个中文译本。一、张爱玲的英文学术造诣张爱玲1920年出生于上海,家族显赫,  相似文献   

14.
李樯电影善于展现日常化的生活,他笔下人物的精神世界与当下的日常生活经常产生冲突。因此,作品很多都涉及到人物内心的迁徙以及返回现实的守护。在他的作品中,观众总能体会一种与现实"直击"式的相遇。本文尝试走近李樯,体味李樯笔下人物的悲喜。从物理环境入手解析小城市的逼仄对人物心理建构的影响,从人物内心出发去感受理想主义者的迁徙与退守,最后回归李樯的创作经验,探讨文艺作品与创作者潜意识表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论文参考张爱玲作品文本内容以及相关评论文章,特别是与张爱玲有关的已经出版的书信集和说明文字,从中梳理出张爱玲的阅读体系和藏书观点以及张爱玲和图书馆之间的种种联系:她在写作及治学过程中利用图书馆的情况,她是如何利用图书馆以及利用图书馆做了哪些工作,她对图书馆的看法和感受,图书馆在研究张爱玲的热潮中所起到的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16.
我的书架上又添了一本有关张爱玲的传记,是江西胡辛女士写的《最后的贵族——张爱玲》.这是继花山文艺出版社和海南出版社先后出版于青的《天才奇女——张爱玲》和余彬的《张爱玲传》之后的又一关于张爱玲的传记新作.胡辛是南昌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创作过小说《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蒋经国与章亚若之恋》、《陈香梅传》等近十部作品,有着较深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传记写作经验.  相似文献   

17.
王桂梅 《大观周刊》2012,(22):20-21
在现代文学史中,张爱玲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寂静的夜空,新中国成立后,这颗曾经光彩夺目的星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近年来,张爱玲研究逐渐成为显学,“张爱玲热”也历久弥香,以下,笔者将扼要阐述这其中的巨大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资讯     
张爱玲最后小说出版自传小说《小团圆》是张爱玲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按照张爱玲遗嘱,小说手稿应该销毁,不予出版。但是,小说即将于2月23日由皇  相似文献   

19.
孙思习 《图书馆建设》2004,(1):109-109,112
以一种感性的眼光,用比较别致的富有张力和弹性的语言,描述了生活中的张爱玲、创作中的张爱玲、爱情中的张爱玲,以及她作品的特色、语言的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的散文与小说如火如荼地在文苑竞相开放,一起构成了当时上海文坛最美的收获。张爱玲深得散文之真味,写个人悲欢,议人生感悟,叙朋友深情,皆能如实细写,字字传情。其散文风格华丽苍凉,语言运用十分精致和讲究,自成一体,被誉为“张爱玲句式”,深得后人景仰和效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